守 正 创 新 争 一 流

守 正 创 新 争 一 流
2024年05月10日 07:05 四川日报
  •   近年来,四川品牌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四川造”影响力稳步提升,形成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对供需结构升级的推动引领作用不断增强。在实践中认识,在认识中实践,探讨四川品牌建设的规律性特征,对进一步深化品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四川品牌伴随国家战略的实施而成长,

    体现了改革开放、勇于创新的精神

      把时间维度拉长,“一五”时期,国家将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项目中的11个摆在四川,其中包括四川无线电厂,即四川长虹的前身。成都热电厂(现名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成都热电厂)210米高的大烟囱,代表了当时四川电力建设的新高度。为苏联援建项目配套的694项限额建设项目中162项布局四川,接近四分之一,如今的四川九洲电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涪江机器厂)、成都锦江电器制造有限公司(国营锦江电机厂)、成都国光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国光电子管厂)等企业的历史即从那个时期开始书写。

      三线建设时期,国家将工业投资的八分之一、国防军工投资的四分之一集中到四川,上千家企业、科研单位和数十万职工从沿海内迁至四川,诞生了像中国二重、攀钢集团、东方电气、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这样的重要企业和科研单位,加速了绵阳、德阳、攀枝花等工业城市的崛起,也奠定了四川工业经济发展的根基。

      改革开放后,无论是开启新时期还是跨入新世纪,四川人民都牢牢把握重大战略机遇期,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努力奔跑、接续奋斗,走过了由农业大省向工业大省、由资源大省向经济大省转变的重要阶段,涌现了像彩虹电器、八益家具、富森美家居、濠吉食品、科伦实业、富临集团、海特集团、康弘药业等一批又一批优秀企业。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四川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推动四川制造向四川创造转变、四川速度向四川质量转变、四川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新希望集团、蜀道集团、通威集团、成都兴城集团等脱颖而出成为世界500强企业。

      把握机遇要审时度势、顺势而为,还要善于在危机中育新机、在变局中开新局,但无论是“顺风行船”还是“逆风掌舵”,从来都需要改革开放的精神。1979年6月25日,四川宁江机床厂在《人民日报》刊登推销产品广告,首开先河;成都市工业展销信托股份有限公司(今成都蜀都大厦)第一个公开发行股票;国营绵阳长虹机器厂在国内最早建成彩色电视机进口生产线;中国第一家“农家乐”在成都市郫都区农科村农家院落诞生;全国第一家具有现代意义的典当行——成都市华茂典当服务商行在川开张;全国春季糖酒会第一次在成都举办……这些四川创造的难以尽数的“第一”,产业、企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无不说明因循守旧没有出路,畏缩不前只会错失良机,只有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才能增强发展动力与活力。

      如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全面起势,国家战略腹地站上发展前沿,四川产业发展和品牌建设面临新的时代机遇。必须主动融入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优化调整,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提升发展质效,加大根植性企业培养力度,用改革创新把“四川服务”打造成最善于孵化品牌的品牌,让企业在高质量发展中乘风破浪、竞逐一流。

    四川品牌根植于巴蜀文化、天府沃土,

    具有鲜明的四川特色和比较优势

      一方山水孕育一方产业。独特的自然环境、富集的矿产资源、厚重的文化底蕴,使四川主导产业和品牌体系在全国具有较为明显的辨识度。如在四川57个中华老字号品牌中,有15个属于餐饮行业(占比26.3%)、31个属于食品酿造行业(占比54.4%),这就不难解释为何天府之国盛开白酒“六朵金花”“十朵小金花”,四川白酒产业产量和营收何以占据全国半壁江山。

      四川被誉为“千河之省”,江河奔腾的力量与装备制造业相结合,让四川不仅成为全国最大的清洁能源基地,还把清洁能源装备产业发展成为世界级产业。

      从国内外产业发展历程看,要培育产业品牌、产品品牌,就要把资源禀赋用到极致,充分放大特色优势。最常见的模式就是将单一产业链条发展为网状产业集群,不断有细分领域接续成长为新的增长点。

      能源化工是四川当前三个万亿级产业之一,已建成全国最大的现代化天然气(页岩气)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天然气化工生产和研发基地。从天然气(页岩气)勘探开发进一步向精细化工拓展,推进绿色化、高端化发展,这是四川能源化工产业提质倍增的重要方向。四川金象赛瑞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天然气为原料生产合成氨,以合成氨为原料生产尿素、硝酸,以尿素为原料生产三聚氰胺,以硝酸、三聚氰胺尾气为原料生产工业硝铵、液态氮肥,以液态氮肥为原料生产硝基复合肥,打造出循环经济产业链模式,显著提升了企业发展质效,三聚氰胺市场占有率稳居全球第一。

      在氢能领域,经过10余年深耕,四川已集聚氢能上下游企业及科研院所超100家,形成覆盖“制—储—运—加—用”的全产业链,下一步将持续强化应用场景牵引,加速构建氢能产业集群,抢占氢能发展制高点。

      打造产业和品牌还有一种模式叫做“无中生有”,但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无所依托。比如,资阳从零起步建成全国最大的口腔产业聚集地,背靠的是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所提升的区位优势和四川口腔医学在全国的领先地位;乐山创造性建设“中国堆谷”,离不开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丰富的堆照资源和富集的技术人才;宜宾智能终端产业兴起以“朵唯”内迁为标志,看似偶然,实则与宜宾规划建设“大学城”息息相关,乃至宁德时代在宜宾设立工厂,也得益于宜宾充沛水电资源带来的用电成本优势。不难看出,“无中生有”更多是另一种显性或隐性优势的转化。四川发展产业和企业要提高站位、拓宽视野,敢于打破传统认识中的“制约论”,善于将四川科教、生态、文化、人才等优势“为我所用”,下好创造性发展产业的“先手棋”。

    四川品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贵在坚守匠心、筑牢品质之基

      “百年老店”几乎是每个创业者憧憬的目标。川酒之所以历史悠久、享誉华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世世代代的四川酿酒人薪火相传,用品质一流的美酒不断续写“川酒甲天下”的传奇。新时代以来,四川大力传承弘扬工匠精神,推进全方位、重细节、无死角的质量提升,推动四川造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跨越,以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在备受关注的农产品领域,四川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推行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打造一批绿色优质农产品品牌。开展农产品“三品一标”行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找到“守好百姓菜篮子米袋子”与“让好产品卖出好价钱”的现实契合点。在39个欠发达县域托底性帮扶中,四川从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创建省星级现代农业园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展特色畜牧业、农业科技装备支撑、农产品品牌培育和推广等方面出台具体帮扶措施,做强品质有保障的特色农业,增强欠发达县域的造血能力。

      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工匠大军,是提升质量品质的关键因素。自2018年起,四川举办三届“四川工匠”命名仪式,共授予180人“四川工匠”称号。四川出台《礼遇“四川工匠”若干政策措施》,围绕奖励优待、薪酬待遇、岗位评价、平台支持、创新激励、住房保障、培训休假和评先选优八个方面礼遇工匠,大力营造尊崇工匠精神的社会氛围,激励引领更多职工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四川品牌在新时代注入丰富的新内涵,

    推动四川智造、世界共享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发展理念引领中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为四川品牌建设注入了丰富的新内涵,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成为现代化产业发展和品牌建设的新要求。

      从制造业到农业、服务业,数实融合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在四川扩张。国内首个叶片加工无人车间及黑灯产线位于东方电气集团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随着5G、工业互联网、数字孪生、机器视觉等先进数字技术的运用,车间24小时无人干预连续加工,毫秒级精准定位,40秒内智慧供料,加工精度达0.03毫米,人均效率提升650%。眉山环天智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用海量卫星遥感数据+AI算法模型护航“天府粮仓”;成都市大邑县把数字工具变成“新农具”,让种田更“智慧”;云旅游、云演艺、云直播等创意不断,带火了四川旅游业……数字技术在产业发展的地位作用从辅助手段转向创新发展的引擎。四川依托数字经济相关企业、科研院校、产业联盟等,分区域型、行业型、企业型三类建设37家省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为产业集聚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行业内中小企业等提供数字化转型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近年来,四川工业企业通过推行绿色设计,累计培育绿色设计示范企业11家、国家级和省级绿色工厂596家,承担实施了一批国家绿色制造系统集成专项绿色设计平台建设项目。四川发布全国首个地方工业产品绿色设计指南——《四川省工业产品绿色设计指南(2024版)》,要求在产品全生命周期中最大限度降低资源能源消耗、限制有毒有害物质的使用、减少污染物产生和排放,从而实现减污降碳和绿色循环发展。

      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四川造”既在国潮热中乘风破浪,也积极与世界共进迈向开放新高度。2024年一季度,四川鱼油、柠檬及酸橙产品出口值均拿下全国第一,白酒出口位居全国第三。世界上每100克鱼子酱就有12克产自四川雅安,宜宾等地是全国内陆最大的澳洲龙虾和鳗鱼生产基地之一,产品甚至出口到日本和韩国。这些新气象新变化,彰显着新时代新征程四川品牌建设所面临的新趋势新机遇。

    站在新的起点推进四川品牌建设,

    要进一步把“短板”变成“跳板”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四川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第五位,中国商标品牌发展指数(TBDI-2023)测评结果显示,四川商标品牌发展指数得分80.65分,位列全国第八位;其中,商标品牌潜力开发得分76.79分,商标品牌效益得分69.02分,分别与排名第一位的省份相差5.83分、16.3分,这说明四川品牌建设还滞后于经济发展,尤其是品牌价值及影响力偏低偏弱,需要在品牌培育和价值转化方面进一步加力加劲。

      从各个领域看,制造业领域存在集群品牌强、根植性企业品牌弱的现象。落户四川的世界500强企业达381家,在国家产业版图中的位势比较明显,但拥有较强影响力的四川根植性企业偏少,在2023年中国制造业500强榜单中,四川仅有13家企业上榜,占比2.6%。

      消费品工业关联千家万户。四川消费品工业品牌不能说不强,但强在一端,集中在白酒行业。消费品工业涵盖轻工、纺织、食品、医药等工业门类,“四川造”消费品的品种越来越丰富,但具有影响力的品牌不多。比如说,近年来智能终端等产品引领消费新热潮,四川虽然有所布局,产量也能影响全国全球市场,但更多是在代工生产环节,四川自身培育的企业、产品和品牌在市场中的话语权较低。

      在农业领域,产业大而不强、企业小而不精、品牌散而不优的问题较为明显。四川许多优质和特色农产品在市场上以初级产品形态销售,好产品没能卖出好价钱,附加值处于较低水平。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仅为1.53∶1,低于全国2.5∶1的平均水平。市场体系建设相对滞后,特别是冷链运输服务能力不足。这说明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发展不够,亟待推进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区域品牌“三品共创”,整体提升四川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服务业撑起四川经济的“半壁江山”,2023年占GDP比重超过54%,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源。四川服务业综合竞争力有潜力跻身全国第一方阵,需要推动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科技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高端化发展,促进商业贸易、文体旅游、医疗康养等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化升级,把握服务业与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机遇,持续提升发展能级。

      四川企业在锻造核心竞争力方面,存在研发投入“掉队”的问题。2022年,全省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1215亿元,其中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重提升至60.3%,首次突破六成。这一数据的全国平均水平为77.6%,而深圳更是高达94.9%。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新机遇,四川要进一步优化政策供给,加强品牌体系、标准体系建设,打造“天府名品”整体形象,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鼓励大企业大集团争创世界一流企业,让更多四川品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健全四川品牌建设的制度体系。以品牌建设促进高质量发展,全国一些省市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四川应在更高层面针对性出台支持“天府名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的措施,搭建好“天府名品”品牌建设的四梁八柱,在“天府名品”认证标准上坚决逗硬,切实维护“天府名品”的权威性公正性,为现代化四川建设提供品牌支撑。

      二是坚持分类指导,聚焦重点产品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根植性特色品牌。没有产品就没有市场,没有品质就没有品牌。建议在制造业领域结合遴选标志性产品,加大对重点领域相关产业和企业品牌建设、宣传、推广的支持力度,打造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四川制造”卓著品牌,促进产品和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跃升。四川消费品工业发展基础良好、潜力巨大,应紧紧抓住国家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机遇,在汽车、纺织服装、消费类电子、家用电器、食品、化妆品等领域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在农业领域聚焦于“精”,优先培育具有产业领先优势、市场空间大、文化底蕴深厚的农业品牌,促进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培育发展,打造一批绿色优质农产品品牌。在服务业领域,从满足消费需求出发,加快培育具有国际范、中国风、巴蜀韵的“蜀里安逸”消费品牌,进一步提升四川旅游业的感召力吸引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

      三是培育新质生产力,赋能品牌核心竞争力。制造业品牌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最终要靠核心技术突破,关键在于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实现自主可控。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应从构建新型劳动者队伍、用好新型生产工具、塑造适应新质生产力的生产关系等方面着手,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汇聚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硬核支撑力,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四川是“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发源地,要用好改革成果,打通转移转化“最后一公里”,让更多科技成果为产品和品牌插上腾飞的翅膀。

      四是加强品牌保护,营造尊重知识、尊崇创造的浓厚氛围。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建议统筹推进商标、字号、专利、著作权等保护工作,建立健全品牌企业自我保护、行政保护、司法保护工作机制,完善跨部门、跨区域知识产权执法协作机制,依法依规加强知识产权领域信用体系建设,严厉打击品牌假冒、仿冒等违法行为,提高知识产权侵权代价和违法成本,铸牢知识产权“保护盾”。

      五是建设一流企业,充分调动企业推进品牌建设的积极性。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是塑造和培育品牌的基本单元,品牌建设必须激发企业的创造力和积极性。要引导企业沿着“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的梯度培育体系步步攀升,坚定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质量和强品牌转型升级,支持大型骨干企业特别是省属国有企业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巴蜀大地上涌现更多“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的一流企业。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四川省 成都市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4-29 瑞迪智驱 301596 25.92
  • 04-25 欧莱新材 688530 9.6
  • 04-01 宏鑫科技 301539 10.64
  • 03-29 灿芯股份 688691 19.86
  • 03-27 无锡鼎邦 872931 6.2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