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河工新闻网
■职工们在公益课堂体验非遗内画的制作工艺。这里开设了内画、剪纸、拓印等多种非遗培训项目,通过技能培训帮助职工实现就业创业。记者胡小龙摄
■记者周斐
“我喜欢的活动,这里都有。”“坐公交车回家吃完午饭,下午再过来。”……近日,记者在采访时发现,坐落在京杭大运河东岸的沧州市工人文化宫,成了当地职工群众提升技能、亲子活动、文化娱乐的重要场所。自2023年11月投入运营以来,这座工人文化宫已经成为该市的重要文化地标,吸引了2万余名职工群众前来打卡,实现了文化宫从建起来到用起来、再到火起来的良性发展态势。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一座新建起来的文化宫在短短6个月内“吸粉”2万多呢?记者对此展开了调查。
■职工所需应有尽有
“老师讲得真好,我得好好总结,回去分享给同事们,运用到工作管理中。”4月12日下午,沧州市工人文化宫一堂社交礼仪培训课上座无虚席,从事汽车销售工作的安康和王彪两个小伙子一边听课一边认真做笔记。“以后有时间,还想再来这里学习。”安康说,这是他们第一次来文化宫听培训课,感觉收获很大。
与这两人不同,职工张领是文化宫的“铁杆粉丝”,她每周至少要到这里参加两次活动。“请的老师都很不错,选的课一看就是费了心思的。”张领说,文化宫开展的活动对职工非常有吸引力,她喜欢参加读书类和健身活动。“比如我经常参加的动感单车,固定在每周四、周六上午,一共16节课,还有专业教练带着练。”张领坦言,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让她内心充实。张领告诉记者,良好的体验感,还来自文化宫安静宽敞的学习环境和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
记者采访中发现,像张领这样的“铁杆粉丝”,还有很多。
“以前周六上午是孩子们固定的写作业时间,现在每周六我都带他们来文化宫参加活动,孩子们很开心。”4月13日吃完早饭,家住开发区的孙女士就开车带着两个儿子直奔文化宫。“大人在这里能丰富业余生活,孩子们能学到技能。”当日上午,孙女士参加了由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老师带来的茶艺培训课,两个孩子则一起上了一堂口琴课。“口琴课一共有10节,老师说让孩子们至少学会吹奏一首曲子。上了几节课后,孩子们就学会了吹奏《小星星》,前段时间老师又发了《铃儿响叮当》的谱子。”孙女士认为,课程设置系统化而且还免费,让她节约了一大笔教育开支。
采访中,一位退休医生说:“我喜欢的东西,这里都有。”文化宫主任苑媛告诉记者,为了让职工群众一看就明白,文化宫发布活动一律清单化。按照常规、节日、文化娱乐、职工培训、健身锻炼、体育赛事等类别,每周分类制定出公益服务活动清单,每周五向广大市民公布下一周活动安排,职工群众可根据自身喜好选择课程,并在小程序上一键预约。
据苑媛介绍,自运营以来,文化宫已经承办了170多场各层级各品类活动,接待了180多场社团文艺戏曲排练活动,参与人数超过2万人。活动项目贴近职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越来越多的职工群众走进工人文化宫,享受工会服务、参与工会活动。
■细节打造尽善尽美
沧州市工人文化宫项目投资超过3亿元,是该市重大民生工程。沧州市总工会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打造一流的硬件环境和一流的运营服务”要求,突出“文化”元素和“工”字元素,树立了“爱心会聚 精彩有你”的服务理念。
走进工人文化宫,大厅里古铜色的浮雕墙引人驻足。
南侧浮雕墙以威武的沧州铁狮子为底色,展示了各种职业一线职工学习、健身、娱乐场景。寓意这里是广大职工自己的阵地。北侧浮雕墙上,“思想引领高地、维权服务阵地、文体活动园地、素质教育基地”的标语,全面概括了文化宫的功能定位。
二楼文化长廊,俨然一部生动的沧州文化发展史。奔流不息的京杭大运河仿佛一支流动的中华文脉,串联起沧州市古往今来20位杰出的优秀名人,展现了他们在文学、音乐、戏曲、武术和医药等方面的成就。
年轻化、潮流化的职工书屋令人眼前一亮。作为全国工会职工书屋示范点,书屋共有750平方米、1.5万多册图书,分为静谧阅读区、休闲阅读区、青少年阅读区、电子阅读区、交流分享区和职工自习室,让职工体验“一人一书屋,无处不阅读”带来的乐趣。
采访中,记者得知,文化宫的很多细节设计,源自市总工会全体干部职工。
“去年全年,我们开了62次党组会。”市总工会办公室主任赵宁统计发现,2023年单位开党组会的次数创历年新高。“关于文化宫建设的各种细节,大家集思广益,展开激烈讨论。你一言、我一语,不知不觉就到了晚上8、9点钟,书记就给大家买馅饼当夜宵。”赵宁笑着说。令苑媛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文化宫墙壁标语颜色的确定。“书记说,莫兰迪色沉稳又大气,可以尝试使用。”什么是莫兰迪色?苑媛上网搜索发现,这是当下十分流行的一种装修色调,起源于意大利艺术家乔治·莫兰迪的艺术美学。
对细节的用心,赋予了文化宫一种高雅而亲和的魅力。
赵宁和苑媛口中的“书记”,是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张立庄。新时代下,文化宫如何满足职工群众多元化多层次文化需求?面对这个“大课题”,张立庄认为,“新时代下的文化宫,既要有传统的功能,又要有新时代的特色。新文化宫不仅要为职工提供文化娱乐服务,还应该兼具提升职工技能素质和健康生活的功能。”沿着这一思路,新文化宫确定了“1院1馆1屋6厅N+功能室”的主体布局,着力打造“工人的学校和工匠的摇篮”。
“1院”,即工匠学院;“1馆”,即工运史馆;“1屋”,即职工书屋;“6厅”,分为职工服务大厅、职工健身运动厅、文体排练厅、小小工匠体验厅、匠心展厅及展览赛事厅。“N+功能室”,包括大师工作室和公益培训室、音乐戏曲室、爱心妈妈小屋、职工健康生活室、职工心理健康室、信访接待室、劳动争议调解室和劳动者服务站等。
在文化宫地上四层1.5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内,这些各具特色的活动室全部免费向广大职工群众、全市机关、各基层工会及企事业单位开放。
■借力发力共享共建
为充分发挥这块“工”字特色文化阵地的作用,在运营模式上,市总工会探索推行以文化宫日常管理为基础,全员参与运营的“三三三”模式,即成立三个学院(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学院、工匠学院、职工健康教育学院),三个中心(职工农民工服务中心、职工文艺培训中心、职工职业培训中心),三个联盟(职工文体活动联盟、职工技能技术联盟、职工维权服务联盟)。
“自主运营与合作运营相结合,有效整合政、校、企资源,构建以工人文化宫为运营主体、多方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良性发展格局。”市总工会党组成员、副主席杨连军说,市总工会充分整合自有资源、撬动社会力量,将培训机构、师资力量、文体活动、技能技术和基层工会等纳入联盟化运营,通过阵地联建、资源共享、活动联办等方式,极大拓展了场馆的服务功能,满足了职工多元化、多层次的文化需求。
“文化宫平均每周要开展30场活动,涵盖文学、艺术、戏剧、音乐、棋类、朗诵、摄影等多个领域。”苑媛说,通过整合师资,文化宫建立了由专家学者、劳模工匠、先进典型、非遗传承人、各领域名家大师组成的“名师志愿团”;通过整合各类协会资源,建立了培训、技术、技艺传承共建共享平台;通过联合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县级工人文化宫,实现了基层工会和文化宫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区域联动、全市共享。
根据全总、省总相关文件精神,公益性、服务性、社会化、市场化,是新时代工人文化宫的改革方向。沧州市总工会围绕职工需求,大力推动工人文化宫的回归与重塑。短时间内吸引万余“铁杆工粉”,反映了当地工会服务职工的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据了解,在满足职工群众文化需求的基础上,今年,沧州市总工会将打造全省首家建在文化宫的工匠学院,并完成工运史馆的建设,引领职工群众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工运精神、工匠精神。
编辑: 李飞 责任编辑: 王红润 审核: 王书军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