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工网
原标题:“建造房子,更是在打造有温度的家”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张翀 通讯员 许名波 宿佩君
“建筑就像是交响乐,需要多部门、多工种协作。”坐在湖北省武汉市南湖壹号的商业街口,中建三局三公司中南分公司总工程师徐小琴说。
正值华灯初上时,有风从南湖湖面掠过城市,动与静之间透着人间烟火的幸福和安逸。南湖壹号是她10年前第一次任项目技术总工时修建的。“我们建造的是房子,更是在为人们打造有温度的家。”她说。
2009年,徐小琴从三峡大学毕业后入职的第一个工地是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穿上工装,戴上厚重的安全帽,她成了一名“学徒工”,第一课是跟着测量师父学定位放线,一天下来头晕眼花。
更让她发怵的是,师父说:“这才哪到哪,这才是第一步呢,你干不了可以走啊。”
眼泪在眼眶中打转,委曲也好、难过也罢,好比习武,她觉得,总得从最基础的扎马步开始吧。测量刚刚入门,又换了师父着学规范标准、不久又学概算预算,几个月后又跟着换师父学工程技术。她发现,建筑的门道确实很多,每一个专业、每一个岗位都是至关重要。
不到一个月,她的白色运动鞋穿成了黑色。两年后,工程树起来,“元气小美女”变成了“工地女汉子”。
徐小琴随身带着一个笔记本,记录每一道工序的数据,包括每一根钢筋的锻造、每一方混凝土的浇筑,就像记录自己的孩子成长一样用心,她称为自己的“纸上数据”时代。
负责项目周转材料使用计划时,为减少物资周材浪费,她每天夹着小本子,跑遍工地每一个区域,记录下了不同工序、不同设计标准的数据,发明了一套简易的周材快速计算方法,建成了常见周材使用的参考指标数据库,一直沿用至今。
项目以她的名字成立了“徐小琴创新工作室”,包括迭代升级铝模支撑体系,开创超高层平衡施工的先河等,有力地推动了精益建造提升。
“同一套图纸,不同的建筑师会赋予建筑不同的感觉。我希望由我经手的建筑是完美的。”她说。
中国建筑科技馆是国内首家以建筑科技为主题的展馆,外形如同一粒“金种子”,“金种子”由3800片形状各异的铝板和3800根杆件组成,且全都是定制加工件。3800片铝板出自不同的炉号,徐小琴和团队前后跑了5次厂家,让每一块铝板都恰到好处。在拼装时,她选定每4个铝板在地下拼成1个单元,简化成1000多个单元组再在空中合拢,既提高了效率又减少了误差。建成后的“金种子”已经成为武汉的网红打卡地。
另一项挑战是长600米的“躺着的摩天大楼”,特别是钢连廊安装,是当时“华中地区第一跨”。为顺利完成钢连廊建设,团队先后赴重庆、上海等地学习8次,反复与设计院、专业单位分析方案,通过半封闭式坦克车轨道滑移等关键技术的研发,一次性成功完成吊装。项目先后完成省市级以上科技成果20余项,摘取了中国建筑质量最高奖——鲁班奖的桂冠。
14年职业生涯,她经历了数不清的恐慌和质疑。第一次守着混凝土浇筑,塌落度出了问题;第一次负责桩基验收被建管站列了十几条整改问题;第一次作为项目技术总工,在会上被指着鼻子问总工为什么没来。但她学会了直面困难,学会了与生活和平相处,成长为分公司的技术总工。其间,她考取了一级注册建造师建筑、市政、机电三个专业的证书,成为中施企协科技成果专家,并担任武汉理工大学的校外指导老师。
今年3月,由她领衔的《一种用于医院的机电设备电气管线固定结构》获得发明专利。“绑好每一根钢筋,浇铸好每一方混凝土,建筑自然会‘长高’。生活也是如此,过好每一天,积累每一点经验,人生自然就会丰盈。”徐小琴说。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