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外译更需变通思维

学术外译更需变通思维
2024年05月05日 01:55 媒体滚动

转自:光明网

  作者:贾明秀 黄忠廉(分别系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社科学部讲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学研究中心教授)

  学术外译是推进新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向世界的对话行为。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快速、有效且精准地外译,亟须各方参与变通,探索符合自身角色的作业模式,走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外译实践之道。国家社科基金的“中华学术外译”项目极大推动了新时期中国学术话语的国际传播,本文即以该项目为例,探讨学术外译的实践之道。

李娜/绘李娜/绘

  平衡好外译的供与需。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精品,要以外文形式进入国外主流传播系统,不可忽视外译的供给侧与需求侧差异。因此,要从外译行为的起点开始搭建共情语境,本着“和谐共生”与“和而不同”的交流初衷,在外译的前、中、后三个阶段,从选本、原本预处理、翻译操作、传播等全链条环节,转变单一模块作业的思维,树立协同外译全盘作业的系统思维,确保中国学术被接受方正确理解。

  重视多主体合作翻译。学术外译是多主体协同参与的合作翻译工程,有别于以译者为中心的传统翻译行为,个体译者需要跳出“自我陶醉”式的工作思维,重新定义“翻译得好”和“好的翻译”。具体而言,就是要树立三种意识:一是树立群体译者意识。传统翻译观视角下的译者是意会言传的孤胆英雄,学术外译团队则要在中方出版单位的指导下开展工作。作为团队主译,对内要合理安排翻译和审校,对外要积极配合出版方的安排和统筹。学术外译团队的建设、管理和运作是我国翻译职业化的新课题。二是树立合作翻译意识。译者要适应中外、人机合译的常态化翻译模式,尊重和利用互文效应,以英语版本为依托,多语种互鉴,确保外译的连贯和准确。三是树立变译思维,善于在翻译方法和策略上有所取舍和变通。以外译典型方法阐释性翻译为例,一味加注会影响可读性,若从受众阅读习惯出发,将详尽阐释融入正文,微阐释化作副文本,变化与调整译文自有的正副文本配比,更有助于提升译作在海外的共情效果。

  运用好译评互促模式。学术外译一般按照中外编、译、学协同互促的工作模式展开。例如,“中华学术外译”项目要求至少配备学科专家和外方译审各1名,这就将传统意义上的翻译批评前移,将“事后评”转变为了“平行式”翻译质量监督与批评。对参与译审的专家而言,从“旁观者”变成“当事人”,需要打破“因评而评”的传统思维,更新译评的角色内涵,充分发挥督评工作的即时效应,全链条动态参与外译工程,以评促译,陪伴项目成长,提高外译质量。

  完善译传并进机制。“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实行双主体联合申报、出版社全面统筹的工作机制。中方出版社需要负责推荐选题、协调版权、联系外方出版机构、遴选项目主持人、把关翻译质量、审校和推广等环节。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版单位既要“选好本”“译好本”,更要“传好本”。一方面,要统筹外译出版生态,平衡非英语语种外译的需求,规划多语种的同步外译,多元构建外译工程,系统化繁荣外译出版生态;另一方面,深化对海外市场的认知,统筹“纸媒+”多模态接受效应,丰富而立体地展现原作魅力。

  新时代学术外译,不仅是时代赋予翻译工作的使命,更是当代文化工作者的共同挑战。作为学术外译的主要参与者,无论是原作作者、翻译工作者,还是项目设计者、翻译监督和批评者,都需要积极变通思维以适应时代语境,加快建立学术外译工作的合作机制和模式,有效应对新挑战,向世界展示当代中国的学术精华。

  《光明日报》(2024年05月05日 05版)

[ 责编:董大正 ]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4-29 瑞迪智驱 301596 25.92
  • 04-25 欧莱新材 688530 9.6
  • 04-01 宏鑫科技 301539 10.64
  • 03-29 灿芯股份 688691 19.86
  • 03-27 无锡鼎邦 872931 6.2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