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建中电工程以海洋新能源开发3.0模式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唐栋梁
4月26日至28日,由广东省自然资源厅、珠海市人民政府、自然资源部国家海洋技术中心统筹指导的2024珠海国际海洋智能科技展览会,在珠海国际航展中心盛大举办。中国能建中电工程“科技创新 价值创造”主题展厅亮相展会,并主办2024粤港澳大湾区海洋新能源专题论坛,系统展示“四新”能建、“两商”定位、“三型三化”发展目标,分享发展海洋能源新质生产力的科技创新理念,展示技术研发成果,受到与会国内外嘉宾的高度关注和赞赏。
中电工程深耕海洋新能源领域20余年,在海洋新能源前沿技术研发、原创产品孵化、规划设计咨询和工程总承包业务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驭风逐浪、追光立潮、迈向深蓝,谱写了蓝绿交融、向海而兴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新篇章。
未雨绸缪抢抓先机
自2000年初涉足琼州海峡跨海联网工程伊始,中电工程紧跟国家海洋战略,率先从陆地走向海洋,超前布局,争做海洋新能源规划开发与利用的“国家队”和“排头兵”,积极推动规划咨询、技术攻关、产业布局、标准引领,逐步形成以海上风电为代表的海洋新能源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开启海上风电“1.0模式”。
中电工程先后承担了广东、广西等省区的海上风电规划,广东-海南、宁波-舟山等超高压跨海联网工程,江苏如东海上柔性直流输电工程以及多个省市海上风电勘察设计项目,并开创海上风电EPC总承包新模式,先后签订了湛江外罗、阳江南鹏岛、越南新顺和韩国全罗南道等总承包项目。主持编制了海上风电、海上柔性直流输电、海底电缆等领域的多个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荣获多项省部级、国家级优秀工程咨询奖以及省部级、国家级科技进步奖。建设了全国首个省域级海上风电大数据平台——广东省海上风电大数据中心,实现了数据交换、信息共享、价值共创的数智化平台应用。
追风逐浪深耕蓝海
随着我国海上风电进入平价时代,海上风电开发逐步由近海走向深远海,整体呈现深远化、大型化、集成化、智慧化趋势。为进一步增强海洋新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中电工程于2022年组建了中电海洋能源工程技术研究院(简称“中电工程海洋院”),以创新为引领,推动海上风电、光伏及“海洋能源+”融合发展新模式,逐步迈入海上风电“2.0模式”。
针对深远海风电开发难度大、成本高的问题,结合我国海域特有大陆架构造,开创性地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首创“泥-浮式”风电技术,可大幅缩减浮式平台建造、施工成本,助力浮式风电规模化发展。针对远海施工难题,开发了大型单桩浮拖一体化运输安装技术以及浮式风电分段式施工技术,突破深海作业窗口期限制,显著提升深远海风电运输安装效率,降低施工成本。为解决远海风电场运维成本高、难度大的问题,研发了精准图像识别和感知的智能监测技术,利用无人机、水下机器人等关键装备,形成“空地海”全方位立体化监控体系。
为进一步突破海洋新能源科技创新发展的瓶颈,助力集团实现“弯道超车”,中电工程坚持问题导向,在首个投建营海上风电项目——浙江嵊泗项目中,采用海上风电+科创基地模式,践行“科研贡献项目,项目反哺科研”的理念,实现“科技研发-项目验证-产业孵化”的深度融合,利用真实外海环境,打造海洋新能源综合试验平台,打通科技研发到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以“新”促“质”迈向深蓝
自中国能建提出“一创三转”指导意见以来,为着力加快培育发展海洋能源新质生产力,依托中电工程海洋院组建了中国能源建设有限公司海洋能源研究院,通过规划引领、科技创新,深化落实以创新为引领的绿色化、数智化、融合化转型发展,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海洋新能源开发进入3.0模式。
在规划引领方面,根据不同省市、不同地方政府诉求,重点在电力系统及电网规划丰富的经验和优势、在能源一体化解决方案规划引领方面的优势、在前沿科技创新成果快速转化上的优势、在不同地区全过程全产业链技术整合优势等方面发力,因地制宜、因省施策助推海上风电、光伏项目开发落地。
在科技创新方面,加强海上风光互补、风渔融合及海上风电+海水淡化、制氢、储能、波浪能、潮流能等融合技术的重大科研创新工作,提升海洋新能源综合开发技术原创能力,重点突破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装备,构筑海洋新能源技术高地,积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能建品牌”。
在产业孵化方面,促进数能融合,通过数字化、集成化手段,建立海洋新能源运维产业基地,形成智慧化、系统化解决方案,为海洋新能源项目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安全性、经济性保障;深化交能融合,研发以漂浮式结构为基础的多能互补海上综合能源岛,打造深远海能源供给系统,推动海上交通能源转型,为海洋安全态式感知贡献能建智慧、方案、力量。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