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举行了一场重要见面会。
会议全称为,2024年度济南市科技副总见面会。“科技副总”,简要而言,就是城市搭桥,让高校人才与企业各扬其长,一块干大事。
4月28日下午,在济南市委人才办的见证下,首批91位科技副总与接收企业签订协议,从此同舟而行。
【一】
为什么要选聘科技副总?
济南这座城市,有一个宝贵资源。据统计,全省共有高校156所,济南市拥有驻济高校52所,济南在校生在全省高校中的占比超过1/4。高校里众多的研究成果,需要走出实验室。
同时,在城市发展阶段上,济南正处于强省会建设的关键期。例如,大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精品钢与先进材料、生物医药与大健康、现代农业等面向未来的产业布局,正在渴求人才。
济南,行动了。
去年11月1日,济南高规格召开了驻济省属高校座谈会。市委书记刘强有一个重要表态。他希望驻济高校与济南市继续深化合作交流,在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平台共享、人才交流培养等领域不断拓展合作广度和深度。济南市一定强化服务保障和政策支持,为驻济高校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请注意两个关键词:科技成果转化;拓展合作广度和深度。是的,济南要加码了。
到了去年12月6日,又邀请了20所驻济高校院所人事人才工作部门负责人,召开了市校人才工作合作交流座谈会。不用多说,都能预想到会议结果。全都赞成,还都表态“将大力支持相关工作的开展”。
到了今年3月22日,济南又召开了驻济重点高校院所人才工作座谈会。会议提出,希望驻济高校院所与济南市发挥各自优势,在盘活资源、区域协作、平台建设、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持续加强交流合作,共同构建同题共答、同频共振的生动局面。
反复摸了底,济南心中有了数。
于是,“科技副总”的推出就水到渠成了。
这是高校、企业、城市三方共赢的事。
【二】
引进一位教授,带起一个支柱产业。
前几年,我省一位大学教授到地方挂职。他到任后,利用专业所长,帮助当地企业解决了生产效率偏低问题,使得这家企业成为行业领军企业。他还为企业与学校牵线,给当地引进了数十位高层次人才,多项重大成果落地转化。
后来,《大众日报》把这位教授服务地方的成果,称为“引进一位教授,带起一个支柱产业”。
济南,也有这方面的例子。
山东大学122周年校庆时,收到了华熙生物老总赵燕所捐总市值超4亿元的股票。她说,中国的透明质酸产业和华熙生物的发展受益于山大张天民教授及其学生在透明质酸技术的创新。捐赠是为了纪念张天民教授的崇高品格和杰出贡献,感恩山东大学,激励齐鲁后学,支持山东大学在生物医药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学者和科研人员,促进中国生物科技产业的发展。如果没有张天民教授,透明质酸这一行业的现状大概不是今天的样子。
济南守着这么多高校,就是守着一座座大宝库。如果在“科技副总”行列里,能涌现几位“张天民”式的领军人物,那就是这座城市的幸事。
【三】
城市发出英雄帖,应者云集。
这里,看几个数据。
济南这一次,共有283家企业报名,经过审核选取了118家企业。这个比例,不到50%。竞争很激烈。分产业类型看,四大主导支柱产业领域企业93家,占比78.8%,现代农业、新能源领域企业17家,占比14.4%。
而参与科技副总应聘的高层次人才达到214名。不光是驻济高校,还有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等省外高校院所的专家报名。选谁用谁,让听得见炮声的企业说了算。最终,有91名高层次人才冲了出来,被聘任为科技副总。请放心,绝对不是给企业塞几个“吉祥物”,充充样子。
还有一点,值得一提。
把规则亮在前面,权益更加明确。如果科技副总的研发成果在企业成功转化,那就按协议办事,该给股权给股权,该给钱就给钱。不搞羞于谈钱扭扭捏捏那一套。激励,要光明正大。
【四】
这是城市朝向未来的一个大布局。
这是高校、科研院所人才与济南企业人才的双向交流;这是校城资源优势互补、产学研协同创新;这是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现在,济南在城市未来画布上抹下深深一笔,要给强省会注入了新动能。
一切都是新鲜的。济南期待着,在这片底蕴深厚的土地上,能上演一场校企联手的能量大爆发。
(趵突视角)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