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痛切骨 天真烂然

沉痛切骨 天真烂然
2024年04月25日 20:37 北京晚报

  何汉杰

  宋代黄庭坚云:“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随人意。”这里的“观”即是读帖。读帖是学习书法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比临摹更重要的环节。唐代孙过庭在《书谱》中写道“察之者尚精”,就是强调读帖需精到。读帖除了读其本身有形的点画、用笔、结体、章法等,还需要读其无形部分,书写者生平和性格、书写背景和故事,以及帖的神韵和艺术高度。这才是更深入学习书法的路径。

  本期为读者带来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的《祭侄文稿》的解读,从其概观、诞生、跋文中的秘密,以及其“美”在何处,来介绍这幅旷世名作。

  《祭侄文稿》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于乾元元年(758)追祭从侄颜季明的文稿。行书纸本,纵28.2厘米,横75.5厘米,23行,凡234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该帖通篇纵笔豪放,悲愤激昂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被元人鲜于枢誉为“天下第二行书”。

  《祭侄文稿》是叔父给侄子写的祭文,而且侄子是在抗击反贼的战争中牺牲的,我们光是明了这一点,就能明白其中隐藏着的巨大的悲痛。因此,一千多年后当这卷文稿呈现在我们面前时,短促遒劲的笔道,凝聚笔端的浓墨,连绵直下的枯笔,勾圈涂抹的删改,前紧后放的布局,无不让人慨叹。粗略看去,似乎看不出这篇草稿的好来,甚至觉得丑;但如果我们深入去看,就会发现其中的沉痛切骨与天真烂然,就会明白这看似随意涂抹的草稿非但不丑,反而有一种直指心魂的美。

  颜真卿的行书面貌与二王所代表的笔画简洁、用墨经济、结体精巧的行书不同,他在用墨上放大了浓淡枯湿的对比,一笔由浓重写到干枯;在结体上更加开张,把王献之等人外拓的结体形式扩大化,字的内部更宽阔,笔画也更洒脱,创造了行书的另一种书写方式。这种方式对清人影响很大,如清代书法名家何绍基、翁同龢等就是取法颜真卿行、楷书而写出了自家面目。

  文稿诞生

  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时,颜真卿46岁,任平原太守,他的堂兄颜杲卿代理常山太守。兄弟二人志同道合,叛乱爆发后,颜真卿遣使者报告颜杲卿,共同商议组织义军,分兵牵制叛军,阻断其归路,以便缓解贼寇向西进攻的势头。颜杲卿在激烈的战斗中,斩杀了镇守土门的叛将蒋钦凑,活捉了叛将高邈、何千年等。遂差遣长子颜泉明等押送敌将首级及俘虏去京城报功。途经太原,请求节度使王承业救援。王承业不但拥兵不救,反而暗使诡计,篡改颜杲卿上呈朝廷的奏章,把打开土门的功劳据为己有。不久后,唐玄宗知道了颜杲卿的功劳,才给他加官卫尉卿、兼御史大夫。

  天宝十五年(756)正月,史思明攻打常山郡,城内兵员短少,御敌物资全部用完。在孤军作战寡不敌众的情况下,常山失守,颜季明被俘虏,叛军借此逼迫颜杲卿投降,颜杲卿非但不肯屈服,还大骂安禄山,颜季明被斩。城破后,颜杲卿亦不降而被俘,后被安禄山虐杀惨死。获悉堂兄及侄子的凶信,颜真卿悲愤不已。待形势稍有好转,即派侄子颜泉明前往常山寻访遗亲和遇难者尸骸,但最后只找到颜季明的首级,抚亲而归。乾元元年,大乱稍息,颜真卿将侄子择地安葬,满怀悲愤拟写了一篇祭侄悼文,这便是书法史上著名的《祭侄文稿》。

  跋中秘密

  《祭侄文稿》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把《祭侄文稿》奉为“第二”的是元代书家鲜于枢,他在跋文中说“唐太师鲁公颜真卿书祭侄季明文稿,天下行书第二,余家法书第一”。他的两则跋文还显示他以“古书数种”换来此帖,并于杭州重新装裱。从鲜于枢家得到此帖的张晏,与诸公聚集欣赏,众人都以为此帖为“在世颜书中第一”。张晏的另一则跋文则历数世传颜书,并赞颂此帖兼备真、行、草三法的“起草”之妙。当然这里的“第二”“第一”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但背后确是以鲜于枢、张晏为代表的历代文人对它的珍视。

  看作品,我们常常只把眼光放在作品本身上,这当然没错,但如果我们把目光放得远一点,就会发现另一个世界。中国书画作品的装裱形式,说起来主要有两种,一是手卷为代表的横幅,一是条幅为代表的竖幅。条幅竖挂,要满足的是稍远距离的观赏,所以信息的输出较为宏观。手卷则不同,手卷是“连环画”,慢慢打开,慢慢看,打开的同时,看过的被卷上。这种欣赏的方式很近。卷起来就允许秘密的存在,被卷上就是提供秘密被发现的可能。所以引首、题跋,无处不是秘密,无处不是欣喜。

  跋中容易被忽视的是这三个人:周密、屠约、德一。古代能看到这个帖子的,想来不是普通人,但他们的观跋挤在两通鲜于枢跋之间,显得多么局促,多么小心翼翼,从字迹来看,三人都不是善书之人,不知道他们写下自己名字的时候是什么感受。也许真喜欢艺术的人,在一流的作品面前都会自惭形秽,大概只能如此。

  乾隆皇帝的题字和印章遍布名字画,虽然在今天看来很遗憾,但不得不承认,或许正是如此,那些字画才能在今天还被我们看到。他的两则跋文一长一短,长者历数颜书,又赞此帖“合端庄流丽为一而更出以无心”,并简述此帖流传,落脚于“以为殷鉴之警”;短者则以“独恨尔时作君者,深宫歌舞自寻欢”来慨叹忠烈之士的陨落及治国安邦的艰难,从帖中读出许多忧患来。

  题跋中有个叫王顼龄的老人,是康熙年间的进士,官做到武英殿大学士兼工部尚书。他八十三岁时得到这个帖子,说“暮年得此,如获瑰宝”,他希望子孙世世珍藏,能与天地同不朽。他以一手工致的小楷,诉说着对世间“古迹”的热忱。他还有另一则跋文说“非鲁公之忠孝友义足以感格天地,书法之雄奇变化至于超神入圣,安能数经兵燹而纸墨完好、神采焕然,若是乎,意必有神物护持,故能入水不濡、入伙不爇也”,对此帖的流传惊叹不已。他希望自己的跋语有益于此帖的永久流传,但是世间的珍宝那么多,我们能拥有多少呢,即使拥有了,生命总有逝去的一天,我们的子孙真的会像我们一样珍视那些东西吗?恐怕谁也没有这样的信心,所以他的跋语中大概还有一丝无奈。

  何以“第二”

  书法不仅仅是书法,但它必须首先是书法。有好事者总结了历代笔法的传承,从王羲之算下来,到王献之、羊欣、王僧虔、萧子云、智永、虞世南、欧阳询、陆柬之、陆彦远、张旭、颜真卿。但颜真卿已经不像王羲之了,他在时代中突围,创造了另一种审美范式。故而在后人评说的“天下三大行书”里,《祭侄文稿》争议最大。有人说它丑,有人说它美。

  细看此帖,删去的有34字,有些地方甚至一再涂抹,如“尔父竭诚”;还有圈改的,如“尔父贼臣不救”;还有些字单独看也确实不好看,如“戊”“车”“逼”等。再看全帖,整体也似乎很脏,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赏心悦目。

  这是单就书法的技法和一般我们对于美的印象来看的。如果我们再深入一层就会发现,一般印象中看起来丑的东西,其实有另外一种美,意味的美。

  美的定义有很多,就这个帖子来说,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去欣赏它。

  我们看一件艺术作品,有几个层次:一是了解它的故事;二是看见它,根据自己固有的印象去给它定义,赋予它意义,在这个层面上我们已经进入了艺术的内部,但还不是核心,因为我们每个人的感受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有限的;三是透过创作者的笔触,透过他的手去感受他在创作时的情绪,以及那种情绪所爆发出的力量与美感。了解了这个帖子的故事,是颜真卿为亡侄所作的祭文,当然是亡侄的首级找到了,祭有所托,还有那些连尸首都找不见的亲人呢?我们从中感受到了巨大的悲痛,也许还能联系到自己的某些境况,这是第一层和第二层。再回到作品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将兵除叛的颜真卿,笔下全是细腻的情感,全是悲痛与愤懑。那一个个圈、墨团,是思绪片刻的游离,又是悲痛的删除、重写。

  狄德罗和卢梭讲“美在关系”。帖子中那几个长得丑的字,它们与周围字的关系很和谐,很自然,一笔顺下,一点也看不出丑来。反而我们被那种和谐的美所折服。再看整幅字的布局,那些涂抹集中的地方,不正错落有致地排列着吗,第一处偏下,中间的偏上,结尾处居中,构成一个审美的三角。我不相信这是书写者有意的删改,那种悲痛容不得他有任何做作的涂抹。正是如此,巨大的艺术的巧合就这样诞生了!

  鲜于枢题跋

  周密、屠约、德一观跋

  《祭侄文稿》  释文: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叔,银青光禄(大)夫、使持节、蒲州诸军事、蒲州刺史、上轻车都尉、丹杨县开国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于亡侄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曰:惟尔挺生,夙标幼德,宗庙瑚琏,阶庭兰玉,每慰人心。方期戬谷,何图逆贼闲衅,称兵犯顺。尔父竭诚,常山作郡,余时受命,亦在平原。仁兄爱我,俾尔传言,尔既归止,爰开土门。土门既开,凶威大蹙,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呜呼哀哉!吾承天泽,移牧河关,泉明比者,再陷常山。携尔首榇,及兹同还,抚念摧切,震悼心颜。方俟远日,卜尔幽宅,魂而有知,无嗟久客。呜呼哀哉!尚飨。

  唐 颜真卿《祭侄文稿》全卷  28.2cmx75.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乾隆题跋

  乾隆题跋

  王顼龄题跋

  张晏题跋

  涂抹删改处及单字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行书 颜真卿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4-29 瑞迪智驱 301596 25.92
  • 04-25 欧莱新材 688530 9.6
  • 04-01 宏鑫科技 301539 10.64
  • 03-29 灿芯股份 688691 19.86
  • 03-27 无锡鼎邦 872931 6.2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