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上观新闻
中华文明之所以绵延不绝,对世界文明贡献巨大,得益于不断与其他文明交流与融合。丝绸之路的开辟连接了东西,不仅向西传播了中华文化,也引进了众多异域珍品。从东汉的白马寺到唐代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文明互鉴绘就“汉唐盛世”。明清时期的东西互动,既为欧洲启蒙运动提供了思想支援和理论准备,也推动了中华文明“由传统走向现代”。
在19世纪上半叶“东学西渐”的历史进程中,由西人在华创办的《中国丛报》(The Chinese Repository)具有样本意义。作为首份面向西方社会介绍中国的综合性英文月刊,它向欧美发回中国的现场报道,成为西人了解当时中国的重要窗口,成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的重要载体。
东方哲学,儒家经典——
通过对四书五经的总体评介,对《孝经》《尔雅》等其他经典以及《小学》《三字经》《千字文》等传统蒙学教材的译介,《中国丛报》向西方社会展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强调了道德理念和社会礼仪的重要性。
《中国丛报》很清楚孝道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它通过译介《孝经》,鼓励西方读者了解中国人的习俗、礼仪、道德和宗教,并通过译介《二十四孝》让西方读者了解中国人对孝顺之心的重视。
《中国丛报》还探讨了朱熹哲学,特别是理气论和太极思想,为西方学界提供了理解中国传统宇宙观和自然哲学的新视角。《中国丛报》主编裨治文于1849年发文呼吁更多地收集和翻译中国古代文献,以便深入介绍中国哲学家的思想。随后,便刊出了长达30页的介绍朱熹生平与著作的专文。
《中国丛报》第11卷第3期(1842年3月)对华夏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及其造字六法的介绍。
中华法系,律例典制——
《中国丛报》在中法西传方面作出了显著贡献。特别是通过对《大清律例》的深入解读和译介,帮助西方读者全面了解当时中国的法律条文和司法制度。它不仅介绍具体的刑事法典、法院程序、监狱制度及刑罚执行等,还通过连载文章详细展示法律的应用和执行情况,使西方读者能够直观感受中华法律体系的复杂性、独特性。
《中国丛报》还通过援引《大清律例》中的具体条款,如关于祭祀、秘密会社、禁止邪术以及对鸦片贩卖的惩戒等,展示了对社会秩序维护的重视。同时,不失公允地介绍了对弱势群体的保护措施,如对孤老、废疾人士的优抚政策以及对海难遇险者提供救助的人道主义措施。
《中国丛报》的译介还丰富了西方社会对清朝行政法规和政治制度的了解。特别是关于西藏政治制度、宗人府和朝贡制度的内容,展现了中国封建社会法律体系的完备性和管理的细致性。
华夏历史,古今人物——
《中国丛报》采用西方读者易于理解的方式来划分中国历史的各个时期,对中国神话传说时代到清代的史事和重要人物进行大纲性评述,并介绍著名史家及其作品,为西方读者提供了一个系统了解中国历史的框架。
《中国丛报》还注重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的古今人物,得到特别关注的有孔子、盘古、三皇五帝、武则天、朱元璋、诸葛亮、和珅和陈化成等,涵盖圣贤、神话人物、帝王、名臣和英雄。
语言文学,小说演义——
《中国丛报》刊发专题文章全面介绍汉语的特性,如“原生性”、方言多样性与语言的稳定性等,既讨论了西人学习汉语的挑战,又肯定了汉语独特的美感与表达的精练简洁。
同时,有些文章关注书面语言,介绍汉字的造字法、字体、部首分类法及四声等基本知识,有些文章关注发音,对注音方案、声调和语音起源予以深入讨论。
1842年之后,随着来华西人越来越感受到掌握汉语这一沟通工具的重要性,中文研究著作随之增多。与之相伴,《中国丛报》对汉语的探讨和研究亦逐渐从语言层面的理解和表达深入文化概念移植的层次。
作为最早向英语世界译介中国小说的刊物,《中国丛报》为《三国演义》《红楼梦》《聊斋志异》等中国古典文学的海外传播奠定了基础。尽管对这些小说的译介比较粗糙,如将《红楼梦》中的宝玉描述为女性,或是对《聊斋志异》进行带有宗教价值导向的叙事重构,但这些早期译介尝试开启了中国文学的西方之旅。
《中国丛报》对《平南后传》《洪武全传》《大明正德皇游江南传》和《南宋志传》等历史演义小说持较为欣赏的态度。历史演义小说的译介让西方读者可以更直观感受到生动的叙事、丰富的人物刻画,助力中国故事的传播。
天文地理,博物农学——
《中国丛报》通过译介《书经·尧典》中的观象授时等内容,向西方社会介绍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早期记录,并在注解中提供了二十八宿度数和十二地支方位列表。
同时,通过解读获得的中方地图和地志信息,以进一步满足西方读者对商业、政治等信息的需求。其中,参考频率较高的一幅地图是广州道士李明彻采用西方技法绘制的《大清万年一统经纬舆图》。《中国丛报》首卷便借助此舆图,全面介绍了清朝的疆域和地貌。
《中国丛报》还推荐董立方和李兆洛的《皇朝一统舆地全图》以及作为“中国军事地图样本”的《江苏省舆地营伍全图》,刊载24篇关于中国各省和地区的地志文章,引用《乾隆府厅州县图志》《钦定大清会典图》和各地通志等资料,并首次将边疆地区方志的代表性作品《卫藏图识》译介至英语世界。
《中国丛报》通过连载博物学文章,对西方社会了解中国的自然科学作出了贡献。文章以《本草纲目》为主要参考,介绍鳞鲤、麒麟、凤凰等多种动物,又以博物类的蒙书《幼学琼林》为参考,介绍中国人使用的自然谚语和比喻。
此外,《中国丛报》综述了中国农业及特定作物的种植加工方法,如《农政全书》中的棉花栽培、《蚕桑合编》中的蚕丝生产技术,为西方读者提供了关于中国农学和丝织业的宝贵资讯。
概而言之,《中国丛报》的文章和报道尽管存在西方视角的偏见,但在东西方知识与智慧共享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成为中西文明互鉴的重要一环,丰富了全球文化的多样性。
(作者:华东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潘苏悦)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