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盏“省油灯”的八百年前世今生

一盏“省油灯”的八百年前世今生
2024年04月18日 09:17 半月谈

转自:半月谈网

半月谈记者 董小红 周以航

民间俗语中常用“不是一盏省油的灯”,来形容一个人工于心计,不老实单纯,喜欢惹是生非,不好对付。那么,什么是“省油灯”?早在唐宋时期,古人就已经烧造出省油灯。这种曾因节能而大受追捧的器物,出土自四川成都邛崃市的邛窑。沉寂千年后,窑址上建起邛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集文物保护、非遗传承、文创产业等功能为一体。

遗址与城市共生,文化与自然相融,薪火相传在这里有了具象化的写照。

巧夺天工省油灯,独树一帜邛三彩

走进邛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临展馆,国家一级文物宋代乳浊浅绿釉省油灯摆放于此。这盏大约只有成年人巴掌大小的碗型油灯造型别致,颜色淡雅素净,乍一看与普通油灯没有区别,却蕴含着古人最精巧的设计智慧。

省油灯究竟如何省油?陆游曾在成都居住过7年,在他的《陆放翁全集·斋居纪事》里这样记载:“蜀有夹瓷盏,注水于盏唇窍中,可省油之半。”“夹瓷盏”一名,就点出了省油的奥秘:灯的内部有一夹层,中空,夹层内可注水。

邛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讲解员介绍,古人在使用时,先把灯芯及油置于灯盏表面的内凹处,注清水于与夹层相通的小孔中,利用水蒸发降温的原理降低油温,减缓油的挥发速度,就可以达到降低油耗的目的。

省油灯巧夺天工的节能设计,将蜀人的生活智慧展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邛窑因省油灯的发掘名扬天下,但省油灯只揭开了邛窑的一角面纱。创烧于南北朝,盛于唐、五代,衰于宋元之际,邛窑有着八百余年的烧造历史。邛窑非某单一窑址之专名,而是邛崃境内包括十方堂、瓦窑山等7处古瓷窑遗址的总称,是西南地区现存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烧造持续时间最长的古代窑址。

临展馆内,还展出着众多三彩器物。唐代刻花三彩瓷盆底莲花图案大气舒展,四周云纹柔和飘逸;五代邛三彩杯造型小巧,杯内釉色淡雅饱满。它们共同的特点是,有着明黄色的胎底和褐绿双彩的配色,这也是邛三彩的典型特征。

作为民间青瓷窑系,邛窑的大部分产品是为了满足成都平原平民百姓的日常用瓷需求,一般都呈现出造型简单、装饰简练的风格。不同于唐三彩含铅的随葬品性质,邛三彩有着无铅的特点,色彩鲜艳、釉色明亮,是邛窑独一无二的标志性产品。

古窑瞻古迹,新窑续薪火

在邛窑遗址中,十方堂窑址是最具代表性的窑址之一,完整保存着窑炉、作坊和完全由制瓷废弃物堆积而成的窑包。窑包散落在南河南岸的小平坝上,邛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便坐落在南河之滨。窑包依河而建,千百年前,工匠们便是从这条河中取水并掺和着岸边的砂土烧造瓷器。

八百多年的窑火熄灭之后,南河之滨沉寂为一片农田。19世纪末至今,这片土地共经历了5次详细考古调查和3次正式考古发掘,出土器物数以万计。2018年5月18日,邛窑考古遗址公园正式开园,以十方堂邛窑遗址为中心,在占地300亩的核心区内,开展文物保护、文化传承和文创研发。2022年,邛窑考古遗址公园升级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成为继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之后四川的第三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十方堂遗址东南部的龙窑遗址,因其宛如一条长龙卧于窑场中心山体上,故得名龙窑 董小红 摄十方堂遗址东南部的龙窑遗址,因其宛如一条长龙卧于窑场中心山体上,故得名龙窑 董小红 摄

在十方堂遗址东南部的龙窑遗址,考古人员发掘清理出一条长达42米的龙窑。因其宛如一条长龙卧于窑场中心山体上,故得名龙窑。据介绍,它在使用时一次可以烧制上万件陶瓷。

从一号窑包的高点远眺,灰墙黛瓦的邛窑遗址博物馆已经建成。据成都邛崃市文物保护中心主任罗冬梅介绍,博物馆力争今年内开放。

离开一号窑包,绕过重重竹林来到一片空旷草坪,一座现代柴窑在此伫立,它的名字取自临邛才女卓文君,被称为“文君窑”。2018年,依托传统龙窑和馒头窑的造型,结合现代柴烧和传统柴窑的特点,“文君窑”建造完毕,千年窑火在这里重燃。此后每年一届的“邛窑柴烧艺术季”,吸引了不少外地的陶瓷艺术家前来体验柴烧瓷器艺术创作。

文创繁荣处,古今互交辉

南河岸边,绿树成荫,春花初发。在邛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化传承、文物保护、文创产业、体验旅游正与城市发展有机融合。作为城市的“会客厅”、文创产业的“孵化器”,千年邛窑正焕发新的生机。

走出临展馆,沿着青石板路探寻,几处造型古朴的院落映入眼帘。这些带有典型川西特色的老旧民居如今被改建成书屋、博物馆、文创空间和艺术家们的工作站。在公共空间“十方讲堂”,文化学者、艺术家等时常受邀来此开展读书沙龙、文化讲座。

唐素华在整理桌上的羌绣手工艺品 董小红 摄唐素华在整理桌上的羌绣手工艺品 董小红 摄

在华珍藏羌文化博物馆内,54岁的唐素华动作麻利地整理着桌上的羌绣手工艺品。若非刻意观察,可能很难注意到她是一位残疾人。唐素华跟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华珍学习羌绣已经有六七年。许多像她一样的残疾人或农村妇女通过学习羌绣增加了收入、改善了生活。现在,唐素华偶尔还承担起培训学生的任务,“目前学习羌绣的人很多,最小的七八岁,最大的有80多岁”。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4-25 欧莱新材 688530 --
  • 04-01 宏鑫科技 301539 10.64
  • 03-29 灿芯股份 688691 19.86
  • 03-27 无锡鼎邦 872931 6.2
  • 03-25 中瑞股份 301587 21.73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