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财富》世界500强榜单洞察世界一流企业的核心特质与成功经验

从《财富》世界500强榜单洞察世界一流企业的核心特质与成功经验
2024年04月15日 09:00 金融时报

  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已经成为当前中国企业需要共同担当的重要战略任务。具备“建设世界一流”或“实现世界一流水平”发展基础的企业,应当基于自身实际情况,选择适合本企业的世界一流企业创建目标和实现路径。

  我国已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参与者和引领者,经济增长和企业实力的迅速提升令世界瞩目。企业兴则国家兴,强国需强企。为了进一步巩固和拓展中国企业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竞争实力,我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重要政策,旨在培育、发展和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重点目标,因此中国企业“认识一流、理解一流、探索一流”具有重要的意义。

世界一流企业特征解析

  现代经济发展表明,企业强则国家强。大国竞争很大程度上是大企业之间的竞争。建设一流的前提便是认识一流、理解一流。《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作为具有全球认可度的企业发展评价体系,常被作为全球经济的“风向标”,堪称一流的代名词,通过回顾中国企业“世界500强”征程,可以更直观地理解一流企业的核心特质和成功经验。

(一)中国大企业长周期的发展特征

  1.三阶段转变映射经济大势。回顾近20年中国企业在世界500强的追赶历程,中国大企业发展呈现“高速增长、追赶超越”(2003年至2013年)、“稳定增长、全面崛起”(2014年至2021年)、“波动转型、持续发力”(2022年至今)三阶段的发展特征。

  大企业波动规律与经济发展态势相一致。2003至2023年我国企业高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GDP)逐年攀升,2010年跃居全球第二,GDP达41万亿元,与美国差距缩小。世界500强中,我国上榜企业从12家增至142家,增长超10倍,数量全球第一。企业是宏观经济最直观的表现,企业入榜门槛变动趋势与GDP变化一致。经济下行时,入榜门槛增长率亦低,反之亦然。

  2.行业广覆盖凸显全球竞争力。2023年,世界500强榜单按西方分类逻辑分为56个行业。为便于理解,本文参考国民经济分类,将其合并为26个主行业。

  行业覆盖范围逐渐扩展,分布更加均衡。2003年,我国仅12家企业(含台湾)入榜,涉及石油石化、银行、电信行业。除医疗器材和设备、专业技术服务、文化娱乐、餐饮服务和保健5个行业外,我国企业已覆盖26个行业中的21个。2008年至2023年,我国上榜企业中,制造业所占比重始终领先,超20%,凸显制造业作为立国之本、强国之基的产业地位。金融业比重缩减,工程与建筑等行业占比上升,行业分布更均衡。

  新老产业并进,全球竞争力显著提升。各行业中国企业占比变动显示,传统优势产业如冶金、工程建筑领先实力巩固,占比翻倍且均超70%。同时,互联网与信息技术、化学品、航天与防务等产业快速发展,所占比重从“零”到“领先”,均超30%。

  3.区域发展不平衡格局持续改善。各区域优势产业分布既有相似也有差异。七大地区上榜企业集中行业(上榜企业3家及以上)显示:大陆地区以冶金、金融等四大行业为主;港台地区则集中在高科技制造行业,尤以台湾地区最突出,86%的上榜企业属此行业。近10年,华东区域交通运输、贸易产业竞争力凸显;华南区域在高科技制造等领域培育成效显著。

  华北区域上榜企业数量持续领先,华中地区占比萎缩,西部地区增长明显。近十年各区域上榜企业数显示:华北为大企业聚集地,数量领先且稳定;华东增量明显,10年增23家,居全国之首;西部有所进步,西南从突破零增至4家,西北上榜企业复合增长率达19.4%。各区域上榜企业平均排名中,除港台小幅下降外,其余区域均有所提升,华东、西北、东北提升显著,均在100位以上。

  4.国企民企共筑上榜力量。从2008年到2023年中国上榜企业性质来看,国有企业数量始终高于民营企业,但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上榜数量同增长。民营企业在中国上榜企业中的比重从2008年的19.4%升至2023年的31%。国有企业平均排名高于民营企业,国企在榜单中位以上(228位),民企在中位以下(290位)。国企与民企共同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国企深化改革,发挥重要作用;民企集中优势,在高科技行业表现突出。

  5.“马太效应”逐步显现。大企业展现强大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自1995年始,《财富》世界500强榜单覆盖工业与服务企业。至2023年,约10%中国企业累计上榜超20年,如中国银行、中粮集团连续上榜29年,中国石化工商银行连续上榜25年。半数中国企业上榜超10年,主要集中于车辆零部件、金属产品、银行等行业。

  领先大企业具备较强的发展韧性。一方面,企业排名与其上榜年数正相关,排名越前,上榜时间越长。具体表现为,200强企业的平均上榜年数超10年,而后100位企业仅为5.42年。另一方面,从近10年始终在榜企业的平均排名变化幅度来看,排名领先企业的位次提升幅度更大,而尾部企业排名下降的情况更为明显。

(二)世界500强舞台上中国企业的挑战

  1.产业发展不平衡。大企业集中于资源型、垄断性质的产业。从我国经济结构来看,第三产业比重已达52.8%。但反映到大企业层面,从数量来看,我国传统行业占据较大比例。仅在能源、材料、工程建设、工业制造、汽车五个领域,中国企业就有72家,超过上榜中国企业的一半。而美国企业仅有18家。前100位中的中央企业占比74%,均属于资源型和垄断性质的行业。

  2.产业链布局待攀升。我国大企业在部分重点行业的关键领域、高附加值环节布局有待加强。一般情况下,企业为提高产业链控制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和风险抵御能力,会进行全产业链布局。如中国石油中国建筑等。部分高技术行业出于降低运营成本,将低附加值、低利润率的环节转移。

  3.产品布局同质化。中国大企业集聚于产业链上的同一领域,存在同质化现象。如化学品行业,中国入榜企业13家,但其中5家(中国中化、浙江荣盛、盛虹控股、浙江恒逸、新疆中泰)均处于石化领域。而陶氏等国外企业已实现化学品的多元化布局,包括石油化工、煤化工、农业化学、塑料等方面。

(三)中国企业破局前行的路径借鉴

  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的大企业需在不稳定不确定的环境中求发展。领先企业在近10年的实践中,直面挑战,紧抓国家战略机遇,转危为机,不断前行。

  1.车辆与零部件转型加速。行业转型加速,传统车企承压前行,新能源车企异军突起。从2012年至2022年的净资产收益率(ROE)、人均营收等效率效益指标来看,无论是国际国内,传统车企的效率效益水平普遍下滑。

  我国传统车企及时转舵,ROE指标实现赶超,“自主品牌”“自主创新”问题有所改善。中国一汽与大众公司和丰田汽车公司进行了合资或技术合作,实现了产能和销量提升,均位列国内第一梯队。但对合资品牌依赖度较高,易受外部风险冲击。比如2021年芯片短缺风波,合资品牌乘用车销量有所下滑,但自主品牌红旗品牌表现突出(增长50%),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部风险冲击。

  我国汽车新势力站在全球行业转型的风口,展现了新能源领域一流的竞争力。比亚迪在此次榜单位次得到大幅度提升,在全球市场占有率已达到21%,成为全球首位达成第500万辆新能源车下线的企业。其成长的秘诀有三:一是敢为人先,开辟新赛道。二是自主创新贯穿产业链,参与从电机到电池,从芯片到智能电控系统的每个环节。三是培育高端品牌,改变中低端品牌标签,提高品牌附加值,持续进阶。

  2.电子与电气设备制造进阶高端。电子与电气设备制造产业,向产业链高端进阶,核心功能不断增强。从指标来看,三星电子、索尼等榜单“常客”,依靠高性能、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在核心环节掌握关键技术,并向低附加值环节转移,保持高水平的效率效益。

  中国电子在效率效益水平上与国外领先企业仍有较大差距,如ROE指标,与三星电子相差约20个百分点。但中国电子作为中央企业,在“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三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核心功能较强。中国电子锚定重构计算产业体系,完成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自主研发“行业定制”的软硬件产品,助力多项国之重器实现国产化,为关键行业领域安全稳定、创新发展保驾护航。

  首次入榜的立讯精密,作为中国公司中的ROE十强,其背后是我国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的缩影。完成了从代工到自主研发、从模仿到创新、从低端到高端的“进阶”之路,实现由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逆袭”,成为广东本土企业参与全球科技产业分工的优秀代表,更是引领精密制造行业的标杆企业。

  3.工程与建筑行业持续巩固。央企领先地位持续巩固,带动产业整体发展。建筑类央企全球竞争力不断提升。建筑类行业入榜企业17家中央企占13家,营收占总体的87%,规模实力领先,且效率效益水平长期领先国际建筑商。结合2022年美国《工程新闻记录》(ENR)榜单来看,中央企业前10名中有4家建筑企业(中国交建中国电建、中国建筑、中国铁建),凭借高超的施工技术、良好的履约能力,在全球建筑企业中处于领先水平。

  建筑类央企在竞争中不断补上短板。如中国交建在降低资产负债率方面不断探索,通过发行永续债得以有效控制资产负债率进一步上升。2022年,中国交建新发40亿元永续债,整体规模达379亿元,资产负债率为71.8%,相比上年同期下降0.06个百分点。

  建筑类央企带动作用不断发挥,地方国有企业走向国际舞台。2023年上榜5家地方国有企业,与10年前相比实现跨越式发展(2013年上榜数量为0)。中央企业的不断变强,使中国在建筑领域名扬全球,带动产业群体的整体发展。地方国有企业紧抓中国基础设施超大规模市场和“一带一路”的发展机遇,逐步从城市走向全球。

  从以上三个行业中国大企业的发展历程来看,虽然外部形势复杂艰难,但领先企业善于发现危中之机,对行业趋势保持灵敏嗅觉,及时转舵,对内不断进行技术更新和品牌培育,在风雨中砥砺前行。

  国家对于高质量发展不断做出引导,“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对标世界一流企业价值创造行动”等持续向纵深推进。作为国有企业更应发挥带动作用,响应高质量发展号召,承压前行,在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切实发挥好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

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中国答卷

  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已经成为当前中国企业需要共同担当的重要战略任务。具备“建设世界一流”或“实现世界一流水平”发展基础的企业,应当基于自身实际情况,选择适合本企业的世界一流企业创建目标和实现路径。

(一)中国答卷的建设路径

  1.顶层聚焦三维价值。政策上对于“价值创造”的内涵在逐步拓展,在经济价值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至战略价值、社会价值等。基于价值创造行动对国有企业的要求,可以从以下视角梳理国有企业“三维价值”定义:

  经济价值:企业创造的直接经济效益,以及实现基业长青带来的间接价值贡献。

  战略价值:企业聚焦党和国家的重大任务,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落地方面所承担的独特价值。

  社会价值:企业发展为多元群体带来的间接效益。

  2.用好对标工具。用好全过程精准“对标一流”关键工具。企业落地实施过程中的“对标一流”需抓住“全过程”和“精准对标”两大要点。

  全过程对标主要体现在工作落地执行和指标体系设计层面。在工作落地执行层面,“认识一流、对标一流、创建一流”全过程,均需要以对标工作为支撑。“认识一流”阶段,在总结世界一流企业共性特征的基础上,以对标研究明确行业领域内标杆企业先进表现总结行业一流特征,两者相结合形成世界一流企业“画像”,进而结合自身发展实际与方向明确创建目标;“对标一流”阶段,以对标研究明确自身相比行业标杆的优势、不足与特色,明确行业位置;“创建一流”阶段,既可通过对标研究借鉴标杆企业先进做法融入发展举措,也需要以长效对标作为可周期回顾的工具,保障价值创造能力提升工作的动态调整。最终,实现构建“明确一流画像-对标识别问题-制定发展举措-考核评估再对标”的对标管理闭环。在指标体系设计层面,要构建外部可衡量、可比较的对标模型,更要构建内外部相结合可评估、可检验的工作指导/评价模型。需考虑政策响应、对标找差、发展导向三方面需求。在落地实操过程中,指标体系既可以是“对标模型”和“工作指导/评价模型”的组合,也可以将两者整合成为一套完整的指标体系。

  精准对标要求体现在对标对象的选择层面,在“全过程对标”的不同阶段与不同环节均有涉及。“认识一流”阶段,宜选择世界公认头部企业、行业内先进标杆进行对标;“对标一流”阶段,按照“整体对标”与“模块对标”相结合的思路,“整体对标”侧重反映企业与领域内标杆企业的发展水平差距,明确发展位置。“模块对标”侧重反映企业在细分业务领域或管理领域的发展表现。“创建一流”阶段,企业对标研究侧重模式、路径和举措的借鉴。参考的先进标杆“成熟经验”,专精特新的隐形冠军,小巨人的“创新经验”。

  3.落地执行“五步走”。“五步走”工作法既在宏观层面把握了价值实现的规律,也在微观层面充分考虑了业务价值链的特点,确保了价值创造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国有企业实现价值创造能力的提升重要工作方法。可整体划分为明确目标、对标诊断、能力提升、检验评估、持续升级的过程。在“五步走”工作法的实施过程中,企业还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身的价值创造能力提升路径。

(二)中国答卷的话语体系建设

  1.话语体系应具备的特征。紧跟发展趋势,构建综合性话语体系。单纯以规模“论英雄”的评价体系显然不适用于新阶段的企业,与发展趋势相背离。因此,新阶段的评价体系聚焦点应由规模转向创新、盈利能力、社会责任等综合能力的衡量。

  在全球舞台上讲中国故事,打造广泛传播力。独特性、优越性既要通过中国企业展现出来。又应以全球的领先企业为样本,进行全球化的比较。

  兼具国际视野和中国特色。新阶段的评价体系应用国际语言描绘中国特色,讲“中国故事”。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表述等。

  2.构建话语体系的建议。首先,需要基于现有话语体系的交叉评价。以世界500强榜单为基础,综合分析品牌、创新等榜单表现。用不同的榜单修正“大”和“强”之间的误差,衡量企业综合实力。其次,建立中国特色评价体系。顶层设计方面,在世界一流企业公认特征的基础上,融入国有企业功能表现。内容方面,兼具综合性和简洁性,体现可量化、可查询、可追踪。机制方面,以相对固化的评价机制应对迅速变化的企业。配套方面,匹配世界一流企业的建设故事。最后,培育具备全球影响力的体系载体。增强现有行业协会、论坛的全球公信力、影响力。加强对内合作,在搭建产业平台、提供智库支持、构建产业生态等方面发挥作用。加强对外交流,与全球各地的行业协会、组织和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协同国际机构打造评价体系,搭建国际传播桥梁。国内协会、媒体等机构可同国外机构开展合作,在借助国外机构海外影响力扩大影响范围的同时,将中国价值融入全球话语体系。

  总而言之,中国在全球经济舞台上已经崛起为重要参与者和引领者,其经济增长与企业实力的显著提升备受瞩目。企业是国家兴盛的基石,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核心追求以及中国企业肩负的共同战略使命。为了达成建设一流的崇高目标,中国企业首先需深入探究系列政策的演进脉络,持续把握其发展趋势与现代化内核。其次,借由《财富》世界500强榜单这一全球企业实力的晴雨表以及各行业翘楚的卓越实践,洞察世界一流企业的核心特质与成功经验。最终,各企业应立足自身实际,精准选择创建一流企业的目标路径,善用各类资源工具,全面提升企业的经济价值、战略价值和社会价值,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如此,方能推动中国企业在全球舞台上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实现持久而繁荣的发展。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4-01 宏鑫科技 301539 10.64
  • 03-29 灿芯股份 688691 19.86
  • 03-27 无锡鼎邦 872931 6.2
  • 03-25 中瑞股份 301587 21.73
  • 03-22 广合科技 001389 17.43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