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行、存量按揭利率下调、存款定期化趋势加剧、中收代销费率下行……在息差和中收两大核心营收变量走弱背景下,银行业经营“压力山大”。从数据上来看,2023年的股份行尤其如此。
已披露财报数据的11家股份行中,除了浙商银行和恒丰银行,其余9家银行在2023年营业收入均同比下降。承压背后是市场份额的变化,提高对公业务的战略地位成为行业共识。但资产定价下行压力、优质项目竞争加剧是摆在股份行面前的重要问题。
“客户总是选择对他最有利的,要么价格好,要么服务优,或者两者兼具。如果服务没有特色,资金成本又不占优势,这家银行将逐渐被边缘化,这是大趋势。”华东地区某银行负责人告诉记者。尽管在资金成本上不占优势,但加强非融资业务合作,深度经营战略客户,扩展服务生态圈正成为股份行突出重围、寻求差异化竞争的“打法”。
股份行营收同比下降
“受资产重定价、市场利率下行、资本市场波动,以及公司信贷增长动能不足、业务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公司效益指标阶段性承压。”素来以对公业务见长的浦发银行在2023年业绩快报中称。
数据显示,2023年浦发银行实现营业收入1734.34亿元,同比下降8.05%;实现归母净利润367.02亿元,同比下降28.28%。2023年经营业绩承压的并非浦发银行一家,而是股份行的普遍现况。
已披露财报数据的11家股份行中,除了浙商银行和恒丰银行,其余9家银行2023年营业收入均出现同比下降,降幅居前的有平安银行、浦发银行、渤海银行、兴业银行。
2023年,平安银行实现营业收入1646.99亿元,同比下降8.4%;渤海银行实现营业收入249.97亿元,同比下降5.55%;兴业银行实现营业收入2108.31亿元,同比下降5.19%。
归母净利润方面,浦发银行、恒丰银行、渤海银行、兴业银行、光大银行均出现同比下降。
放眼行业,据金融监管总局披露的2023年四季度银行业保险业主要监管指标数据情况,2023年全年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2.4万亿元,同比增长3.2%。据中金公司测算,国有大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2023年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1.8%、-3.7%、14.8%和14.8%。
发力对公业务
盈利增速分化的背后,是市场份额发生变化。据中金公司测算,2023年上市银行贷款增速11.5%。大中小银行分化加剧,大型银行新增贷款、存款市场份额占比从2021年的40%左右分别升至57%和63%左右。
“大型银行正通过‘以量补价’方式从贷款端获取其他类型银行的市场份额。以贷款为例,2023年大型银行的贷款总额、零售贷款与公司贷款增速分别达到12.69%、5.56%和18.56%,分别较股份行高出6.51个、4.57个和7.58个百分点。”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告诉记者。
业内人士表示,不同类型银行有着不同的角色定位、不同客群。“就像不同体量、不同特点的船只航行在不同海域,不同银行在不同地区,针对不同行业开展的业务情况不尽相同,很难一概而论。”华东某地区城商行人士张清平(化名)告诉记者。
总体来看,社会融资需求不足,行业竞争加剧是事实。业内人士认为,在个人住房贷款业务承压、个人消费贷款竞争激烈等背景下,提高对公业务战略地位,加大对公贷款投放力度是部分银行的选择。
以兴业银行和平安银行为例,2023年末,兴业银行公司贷款总额31648.14亿元,同比增长超20%,占贷款总额比例为57.95%,较上年末上升5.14个百分点;平安银行公司贷款总额14297.90亿元,同比增长超10%,占贷款总额比例为42%,较上年末上升3.5个百分点。
“希望对公业务能顶上去,为零售争取喘息的机会。”平安银行行长冀光恒表示,零售业务短期内会面临挑战,因此需要对公做精,支持补位,为零售转型争取时间。
争夺优质资产
“好项目大家都抢着要!”某国有行总行对公部门人士王艳萍(化名)告诉记者。在我国经济发展迈向新阶段背景下,整体信贷需求正在发生变化。行业对于优质资产的争夺加剧。
某银行地方分行对公业务负责人告诉记者,受制于金融市场竞争加剧、区域经济发展特点等因素,新型融资市场未能在地区实现发展。因此,当地对于传统的优质项目竞争十分激烈。
在这场同业竞争中,贷款定价是股份行绕不开的话题。招商银行副行长彭家文在2023年度业绩发布会上说,LPR下调、利率重定价,以及资产供大于求等因素加剧了对优质资产的争夺,导致整体资产定价下行。
“对于企业客户而言,看重的往往是贷款价格和服务。”某银行业资深人士向记者表示,国有大行在网点、品牌、资本实力及创新能力方面优势相对突出,大行下沉会对其他银行业务与市场议价构成压力。
某城商行人士告诉记者:“以前在市场资金比较稀缺的时候,有些银行可能给民营企业较高的贷款价格。当效益不好、利润受到影响时,企业要么不贷款,要么寻求贷款利率更低的银行。”
而在贷款价格方面,国有行无疑具有优势。“因为我们的存款价格没有股份行高,资金成本低,再加上息差因素,所以我们的贷款价格会低一些,这是市场规律,但大家的目标客群、市场不一样。”王艳萍说。
不过,在行业竞争加剧背景下,此前相对清晰的客群定位正变得模糊。“以前我们的对公业务有个默契,超过5000万元的客户由国有大行来做,5000万元以下的客户由我们来做。但由于行业竞争激烈,现在已经开始互相渗透了。”张清平告诉记者。
某医疗健康公司负责人张鹏(化名)告诉记者,“随着大家对于健康问题愈发重视,我们这个行业也逐渐受到关注。现在大概每年会有1000万元至2000万元的融资缺口,一开始贷款就找股份行。现在有一些国有银行通过官方或者非官方渠道跟我们主动接洽。”
国有行的业务下沉正在给其他银行带来一定影响。
“城商行相对灵活。通过本地资源和政府支持在某些业务上能够取得优势。扎根于本地市场,城商行对当地市场有着更深入了解和紧密联系,所以一些区域性银行在更好了解当地客户需求、给客户提供金融支持方面具有优势。随着经济形势变化,股份行以往的市场化优势也有一定程度减弱。”董希淼告诉记者。
寻求差异化竞争
“总体上,股份行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较强,一方面,规模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基本具备可持续的科技投入和市场竞争能力;另一方面,股份行管理效率相对较高,能根据市场环境变化及时调整经营理念,从关注规模增长转向了质量优先的战略。”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告诉记者。
不可否认的是,股份行仍有着自身独特优势。在曾刚看来,多数股份行持有理财公司等多元化牌照,为其业务转型和拓展非息收入来源提供了空间。目前来看,股份行在多元化转型方面走在了银行业的前列。
张鹏告诉记者,服务到位且策略灵活是他选择股份行为贷款行的原因。“针对人才创业,这家股份行做得比较早,也积累了一整套评估和服务体系,会根据企业抵押资产等情况,尽可能满足企业需求。”
全面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不仅是多家股份行的重点战略,也体现在对公策略之中。聚焦服务生态圈,与企业客户深度绑定,加强非融资业务合作,拓展后续相关业务,是部分股份行寻求突破的“打法”。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部分行业企业金融服务存在过剩:“对企业来说可能有很多家银行可以提供相似服务,价格差异并不明显。在这种情况下,银行能否提供融资以外的服务、与企业客户实现深度捆绑十分重要。”
“在难的时候反而会有一些机会。前期,我们可以先降低价格,亏本服务一批客户。等经济形势好转时,我们就可以提早介入进去。虽然在贷款利率上没有优势,但我们会做好服务和产品创新,让客户体验更好。”某股份行总行科创金融业务人士告诉记者。
聚焦战略客户,扩展服务生态圈,是一些股份行在寻求差异化竞争中探索的重要路径。
以浙商银行为例,该行围绕企业核心需求,与私募股权投资机构、政府投资基金等加强联合,发挥投贷联动与资源优势,推进债权与股权合作链条打通,构建同频共振的股权链接生态圈;与担保公司、律师事务所等专业机构优势互补,合力解决科创企业成长发展中遇到的各类专业问题。
“我们与战略客户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将业务延伸到上、中、下游中小微企业,积极拓展大、中、小各类企业的家族企业负责人、高管、员工的个人业务。通过总分行一体化,实现‘深度经营、扩圈强链’,生态金融业务余额、链上融资都有明显增长,竞争力显著提升。”民生银行董事长高迎欣在该行2023年度业绩说明会上表示。
责任编辑:江钰涵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