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AI医疗”热潮再度来袭
手术治疗领域颠覆性变革或到来
3月27日,港交所文件显示,AI药物研发公司英矽智能再次提交上市申请。就在前不久,英伟达CEO认证“AI医疗”就是下一个“黄金赛道”。医疗领域的AI热潮再度来袭。
从2023年横空出世的ChatGPT,到2024年OpenAI带着Sora降临,AI领域的任何风吹草动似乎都带着要颠覆一个行业的势头。
近日,英伟达CEO黄仁勋认证“AI医疗”就是下一个黄金赛道。看起来更有说服力的是,该公司自2023年以来已投资9家AI制药公司,覆盖小分子药物、大分子抗体、GPCR药物、核酸药物及疫苗等。
事实上,早在2020年,“AI医疗”相关概念曾在国内掀起过一波浪潮。随着一级市场投资回归冷淡,2023年以来,AI医疗领域热度有所下降。如今,风口又被英伟达吹起,“AI医疗”将续写怎样的故事?
生物医药迎来“AI热”
刚刚结束的英伟达GTC2024大会上,90场与医疗保健/生命科学相关的会议让AI+医疗的未来充满想象空间。
受该消息影响,国内相关股票接连多个涨停。目前,A股市场中涉及“AI医疗”的概念股超过20只,包括思创医惠、贝瑞基因、爱尔眼科、朗玛信息、塞力医疗、泓博医药等。其中,泓博医药3月中旬以来股价4次冲上龙虎榜。
招商证券认为,全球“AI+医疗”市场规模超50亿美元,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根据全球观察报告,预计“AI+医疗”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速将超过29%,2032年将达到700亿美元。从市场结构看,药物发现和医学影像是AI应用最重要的两个领域,合计占比超过50%。
跨国药企(MNC)已经率先驶入“AI+制药”的快车道。在英伟达GTC2024大会上,强生、GSK、默克、诺华、诺和诺德、基因泰克、安斯泰来等医药巨头竞相与英伟达建立数项新合作。在制药赛道,阿斯利康、礼来、赛诺菲、艾伯维已经纷纷就自建平台、BD交易、合作研发进行了AI布局。
除了英伟达外,微软、谷歌等科技巨头近年来也在加码“AI医疗”。国内方面,阿里、百度、腾讯等互联网巨头均已成立了医疗AI部门。
颠覆性变革或到来
“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从辅助诊断到个性化治疗,从精准预测到智能手术,AI正在改变着医疗行业的方方面面。”沙利文大中华区执行总监周明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从目前的落地情况来看,AI在医疗影像中的应用已进入发展快车道。GE医疗与医准智能共同研发的Nova AI乳腺机,是全球首台全流程人工智能乳腺机。
在手术治疗领域,AI的加持则让其出现了颠覆性的变革。同济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齐鹏向记者表示,AI让患者的就医习惯和医生的诊疗习惯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比如一些医生在做骨科手术的时候,不用再经过反复拍片来确定皮下位置,而是直接通过手术机器人来精准定位。
据齐鹏介绍,所谓的手术机器人并不是要让机器人来给患者做手术,而是医生操作手术机器人来完成治疗,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减少患者的创口。齐鹏带领团队研发的心脏介入手术机器人,可以通过插入血管的导管和导丝诊治冠心病,因为不必开胸,患者就能减轻痛苦,术后恢复也快。
“临床中要让手术机器人落地,首先是要对医生们进行培训,教会他们如何使用,让医生真正感受到手术机器人的便利。”齐鹏说。
AI制药商业化落地难
在“AI医疗”落地的众多场景之中,AI制药无疑最受资本市场喜爱。
新药研发领域一直存在着“双十定律”,即耗费10年时间、10亿美元才能研发出一款创新药。如此之高的投入也一直是困扰业内的难题。因此,业内寄予AI厚望,希望能够通过AI技术,来加速新药研发周期,降低成本的同时能提高成功率。
在周明子看来,AI技术可以更准确地预测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减少临床试验的失败率,从而降低研发风险。同时,AI还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市场需求和患者偏好,优化销售策略和推广渠道,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对于AI医疗落地目前仍存在的壁垒,齐鹏表示,虽然目前AI已经渗透到制药研发、辅助诊断、手术治疗以及医疗服务之中,但在实际应用中的推广仍存在着一定阻力,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投入与回报不成正比。
“高研发投入后的高定价,使得产品销量并不好,企业得不到回报,自然也就不愿意继续推广。”齐鹏说。
周明子也提到,定价高和销量不佳是AI医疗设备落地的一大难题。高昂的研发和生产成本使得AI医疗设备价格居高不下,难以被广大医疗机构所接受。
据国际金融报
AI医疗面临三大难题
准确率 由于医疗领域的复杂性和特殊性,AI算法在医疗诊断中的应用仍存在一定的误差,这直接影响了医生和患者的信任度
监管和合规 AI医疗设备的监管框架可能跟不上技术的快速发展
数据支撑 医疗数据的获取、标注和隐私保护等方面都存在诸多挑战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