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跬步方能致千里

转自:天津日报

  所谓慎微,是指谨慎及于细微之处,即重视事物细微的因素或萌发之时。《资治通鉴》记载董仲舒说过,“尽小者大,慎微者著”,意思是说,悉心做好小事的人方能成就大事,能够在细节上谨慎,才能使德行显耀。“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重小处、重细节、重微末,历来是中华文化中修身养性的重要内容。所以,无论为学还是修身,都应注重细节、注意小节,多积尺寸之功,厚植从政之德,走好脚下的每一步,才能致行千里、有所成就。

  慎微行

  当知不矜细行 终累大德

  张瀚是明代政治家,他在《松窗梦语》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他初任御史,去都察院参见长官左都御史王廷相时,向他请教为官之道。王廷相没有给他讲大道理,只是说了一件见闻:“昨天我乘轿的时候,天突然下起了雨,有个轿夫脚上穿了一双新鞋,刚开始还小心翼翼地挑干净地方走,生怕踩进水坑里弄脏了鞋。过了一会儿,他还是不小心踩到泥坑里,之后,这个轿夫就再也不顾惜自己的新鞋了,什么污汤泥水都满不在乎地踩在脚下。”

  最后,王廷相感慨道:“居身之道,亦犹是耳,倘一失足,将无所不至矣!”意思是说,为人处世之道,和这位轿夫的遭遇一样,一旦失足,以后就不会有所顾忌了,所以,你要以此为鉴。张瀚此后在为官的生涯中,时时以王廷相的这一故事为警钟,终成明朝一位清官。

  王廷相对于轿夫的观察细致入微,而他的引喻更是振聋发聩。轿夫从起初的“择地而行”到最后的“不复顾惜”,他行为的巨大变化是从湿了第一只鞋开始的。为什么?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破窗效应”: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然后去打烂更多的窗户。这一理论认为如果环境中出现的不良现象被放任存在,就会诱发人们的效仿,甚至变本加厉。生活里的“破窗效应”往往都是从细微之处开始的,就像轿夫在雨天里弄湿了第一只鞋子。

  所以,慎始是慎微的第一步。想想古往今来多少人从权臣高官,滑落到罪犯的深渊,都是因为开始时的小事不慎,最终导致前功尽弃、前途尽毁。不是他们圣贤书读得不多不透,也不是他们的思想不纯不正,更多时候只是忽略了小处的危害,以为吃人一口饭、喝人一口酒、受人一份礼微不足道,却不知迈出这第一步,就犹如温水煮青蛙,浑然不觉致命危险,最后就一发不可收拾。

  《左传》里说:“慎始而敬终,终以不困。”意思是说,君子慎始,对事物、行为的开始都要慎重以待,最终才不会有困窘之患。“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做什么事总是得从头做起、逐步而成,所以修养慎微的功夫,必须重视开始,从开始就深怀审慎之心,规范自己的行为,这无比重要。

  谨微言 

  需知患生所忽 祸发幼萌

  《三国演义》中,行军主簿杨修是个非常聪明,但又喜欢逞口舌之快的人。建安二十四年(219),曹操征讨汉中陷入进退两难之中。正犹豫间,恰巧夏侯惇请示夜间口令,曹操看到厨房端来的鸡汤中有一鸡肋,有感而发,随口说了声“鸡肋”。杨修听到后,便让军士赶紧收拾行装,夏侯惇不解,他说:“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曹操闻知此事,大怒:“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下令将杨修推出斩了。

  当然,杨修喜欢耍小聪明的事不止于此。曹操曾新建一花园,落成后他前往观看,不置褒贬,只取笔于门上书一“活”字便走了,众人皆不知其意,杨修说:“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是嫌园门太大了。”事后曹操的反应是,“虽称美,心甚忌之”。又一次,塞北送来一盒油酥,曹操随手在盒上写了“一合酥”三字,放在案头。杨修看见后,竟拿来汤匙和众人一起分食了。曹操问为什么,杨修说:“盒上明书一人一口酥,我们岂敢违背丞相的命令。”曹操表面虽然一笑,但“心恶之”。

  更过分的是,杨修在曹操家事上也经常口无遮拦。曹操在曹丕、曹植之间选谁为继承人的事上犹豫不决,便想测试一下他们的才干。一天,命他们各自出邺城(今河北临漳)城门,随后密令门吏不许放行。曹丕先到遇阻,只得退了回去。曹植听说后赶忙问杨修怎么办,杨修说:“你奉王命出城,有敢阻拦的,可以直接将其斩首。”曹植因此完成使命。事后曹操知是杨修所教,非常生气。可以说,“鸡肋”事件只是一个导火索,曹操的愤怒早就压在心底了。

  《庄子·人间世》里说:“言者,风波也;行者,实丧也。”意思是说,言语就像风,风一来,平静的水就会起波澜,如果一句话说错了,人与人之间就容易出问题,事情就危险了。说话看起来是小事,殊不知,说不好就可能伤人更伤己。就像杨修,总是难以抑制自己的聪明,控制不住说话的欲望,最终祸从口出,留下一个悲伤的结局。

  古人把慎言看作良好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也是修养的重要方式,即“言谨则能崇其德”。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慎言呢?

  一是“处世戒多言”。就是要少说话,少说不是不说,而是不轻易说那些没有把握的话,尤其是道听途说的小道消息。孔子说:“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随意传播小道消息是浮躁浅露的表现,是修养品德必须摒弃的。

  二是言不轻发。孔子说:“仁者,其言也讱。”仁爱之人,说话谨慎,不轻易出口。遇到事不立即发表意见,是为了避免情绪的影响,为自己保留一个思考的时间。通常人在大喜或大怒的情绪下容易思虑不周、言语失当,所谓“喜时之言多失信,怒时之言多失体”,而迟说和缓说,在经过冷静思考之后再说话,则可以帮助人们保持言语的合理性,规避可能存在的风险。

  三是有些话坚决不说。佛法里有“四不语”:“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妄语,就是不说假话,不说谎话;不两舌,就是不挑拨离间,不搬弄是非;不恶口,就是不骂人,不说大话;不绮语,就是不花言巧语,不说下流话。

  总之,做到慎微,必须要慎言。原则是“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阴私,不念人旧恶”,如此不仅可以远离祸害,更能滋养品德。

  绝微恶 

  警惕堤溃蚁孔 气泄针芒

  唐德宗时,陆贽为宰相。按照惯例,地方各级官员常常备厚礼拜望,然而陆贽为官清廉,面对“藩镇赙赠及别陈饷遗,一无所取”,这引起了许多官员的不满。德宗听说后,也觉得陆贽“清慎太过”,不利于上下级官员间的和谐,于是派遣翰林学士顾少林婉转地劝告说:“卿清慎太过,诸道馈遗,一概拒绝,恐事情不通。如鞭靴之类,受亦无伤。”意思是说,你清廉谨慎得太过分了,别人送你东西一概拒不接受,恐怕在情理上是讲不通的。诸如马鞭、长靴之类的细小之物,接受了也无伤大体。

  对于皇帝允许受贿的尚方宝剑,陆贽没有觉得欣喜,反而深感忧虑,他亲上奏章,亮明态度说:朝廷为官不许受贿,卑微属吏也不例外。风俗教化的倡导者,怎么能带这个头呢?况且,“利于小者,必害于大,易于始者,必悔于终。贿道一开,展转滋甚,鞭靴不已,必及衣裘;衣裘不已,必及币帛;币帛不已,必及车舆;车舆不已,必及金璧。日见可欲,何能自窒于心,已与交私,何能中绝其意!是以涓流不绝,溪壑成灾”。人的贪欲是没有止境的,受贿的口子一开,必定胃口越来越大。一开始是马鞭靴子,接着就是锦衣貂裘,再下去恐怕就是宝马香车,最终肯定是妄图得到更多的金银财宝。眼睛看见愿意得到的东西,怎么能够在心中自行打消得到它的念头呢?所以,如果不断绝行贿的涓涓细流,就要填满溪涧沟壑而泛滥成灾了!纵使皇帝开了口子也不肯受贿的陆贽,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清廉官员。

  陆贽不以“马鞭、长靴”之贿小而受之,是因为看清了放纵小错、小恶必然会产生的严重后果。《法句经》里说:“莫轻小恶,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凡罪充满,从小积成。”意思是说,千万不要轻视了小小的恶事,以为不会招致祸殃,其实小恶就像小水滴,虽然很小,但是只要是在不断地滴,慢慢地也能够装满很大的器皿,也会变成大恶,凡是大罪都是从小恶积成。这就提醒我们,小恶并非无害,它们如同水滴石穿,慢慢侵蚀着我们的道德标准,缓缓击穿我们的道德底线,凭借小恶的不断积累,最终会发现自己陷入罪恶的沼泽,难以自拔。

  做到慎微,首先要有见微知著的眼光,对善恶有清晰的判断。孔子曾说:“恶郑声之乱雅乐也。”“郑卫之音,亡国之音也。”听听音乐,并非什么大事,但孔子却对郑国和卫国的音乐深怀警惧之心,甚至说要“放郑声,远佞人”,少听郑国的靡靡之音,远离那些道德败坏的人。将听音乐上升到道德修养的高度,是因为在孔子看来,郑卫之音虽然不属于大奸大恶,但却容易引发人们的闲思杂虑、自私自利,历史上亡国的恶果都是由此而起,不可不察。这就是眼光,小恶就像种子,眼前微不足道,但假以时日却可能长成参天大树。

  所以,生活中我们要慎重作出自己的选择。要时时敲响警钟,“莫轻小恶,以为无殃”,处处做到“勿以恶小而为之”。只有检点好每一件小事,从小事做好防范,才能避免积少成多,酿成大祸。

  戒微欲 

  防范积羽沉舟 群轻折轴

  北直隶宁晋县(今河北邢台)人曹鼐性格豪爽,自幼博览群书,胸怀大志。明宣德元年(1426),年仅24岁的曹鼐在乡试中中举,被分到泰和县(今江西泰和)当了一名典史,主要职责是协助知县掌管缉捕和监狱。正是在此期间,《续太平广记》记载了一件“曹鼐不可”的故事。

  在一次外出办案中,曹鼐抓获了一名年轻貌美的女贼,这时天色已晚,距离县城路途尚远,二人不得已只好夜宿一座破庙。女贼为求脱身,又见曹鼐一表人才,屡以色相诱之。曹鼐正值青春,血气方刚,又在荒郊野外,杳无人迹,不觉欲念来袭,为之心动。但他知道这样的事绝不可做,一时间,情欲和理智在他的大脑里展开了激烈的斗争。焦躁之下,曹鼐拿出纸笔,奋笔写下了“曹鼐不可”,然后在火堆里烧掉,以向上苍表明心迹。过了一会儿,他瞄见女贼楚楚的神情,又不觉浑身发热,再次心动,便再写下“曹鼐不可”四字,提醒自己要克制。就这样,美色和理智在他脑海里折腾,每当欲念来袭,他就再写下“曹鼐不可”,然后烧掉。一夜间写了烧,烧了写,“如是者数十次,终夕竟不及乱”,像这样斗争了数十次,整晚也没有做出格的事,在天亮后将女贼押回了县衙。善于克制自己的曹鼐终成大器,后高中状元,刚刚44岁即成为内阁首辅。

  人有七情六欲,这是自然天性,无可非议,问题在于不可过分,不能越界。所以,曹鼐写下的“不可”两个字不简单,它代表着节制,代表着自律,代表着对欲望的控制。弘一法师李叔同曾写有一诗:“念念贪心念念嗔,人心不足欲海深。贪名图利害自己,败后方知用错心。”告诉世人不可欲念太贪,否则很容易为自己招致祸患,造成失败,所以要克制住自己的贪念。

  修养慎微的功夫,要从克念这个根本入手。有弟子向王阳明请教:“己私难克,奈何?”王阳明回答:“能克己,方能成己。”意思是说,一个人能克制自己内心的私欲,并时常反省、检讨自己的不足,方能成就自我。朱熹在《四书集注》中对克己的解释是:“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克己,本质上是一种深度的自律,是通过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去战胜内心不好的欲望。为此,宋代文彦博、明代徐溥等人发明了数豆修身的方法,心中生出一个善念、做了一件好事,便往罐子中投一粒黄豆;若有不好的念头或言行过失,就往另一个罐子中投一粒黑豆。久而久之,通过不断反省、磨砺,黄豆越积越多,黑豆越来越少,终成一代名臣。

  总之,慎微就是要“察之于念虑之微”,及时省察克治,即在欲念刚刚萌起之时,就在思想根源处加以扼杀,不时扫除心之灰尘,清除心之遮蔽,才能提升我们的修为,成就我们的美德。

  慎微,不仅是古代思想家极为重视的修身之法,防微杜渐,才能防止祸患;它也是重要的执政理念,关乎国家兴衰。西汉陆贾著《新语》提出:“垂大名于万世者,必先行之于纤微之事。”东汉陈忠谏言皇帝:“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故堤溃蚁孔,气泄针芒。”这些都告诫我们,为政之道,尽小者大、慎微者著,只有行之于小、于细微处着手,才能显之于大,大功显著于外。古人的智慧,当为今人的镜鉴。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曹操 杨修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4-01 宏鑫科技 301539 --
  • 03-29 灿芯股份 688691 --
  • 03-25 中瑞股份 301587 21.73
  • 03-22 广合科技 001389 17.43
  • 03-20 芭薇股份 837023 5.77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