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谐剧创始人《卖膏药》 “一个人把全场都演活了”

川渝谐剧创始人《卖膏药》 “一个人把全场都演活了”
2024年03月19日 01:10 重庆晨报
1980年,王永梭(后排右一)和吴祖光、新凤霞、常香玉等合影。 1980年,王永梭(后排右一)和吴祖光、新凤霞、常香玉等合影。
王永梭(右一)在江安欢迎校友晚会上 王永梭(右一)在江安欢迎校友晚会上

□胡平原

天府之国巴渝文化沃土,20世纪40年代萌发出一朵文艺奇葩——川渝谐剧。谐剧以个人独演、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幽默搞笑的形式与熟练运用四川、重庆方言的特色,博得大众喜爱,跻身中国艺术之林。

如今,谐剧不仅享誉国内,且传播海外。然而,川渝谐剧创始人是谁你知道吗?谐剧又是怎样得名的呢?

1

第一个谐剧雏形脱颖而出

王永梭(1914~1990年),四川省安岳县龙台镇黑滩村人。父亲早逝,童年的王永梭天资聪颖、勤奋好学,靠母亲替人洗衣维持艰苦的生活。由于生性活跃,爱唱爱跳,在中学时除各科成绩优秀外,他对文艺特别是民间艺术更是情有独钟,无论川剧、胡琴、曲艺、踢毯子、练武术,他都是爱一行,学一行,会一行。他演川戏,可以粉墨登场,唱得台下观众喝彩;他踢毯子,技巧过人闻名周边。由于王永梭自幼多才多艺,加之谦恭有礼,出语诙谐,得到家乡父老喜欢。平时,他常在街头村尾静心观察揣摩江湖艺人的表演技巧和生活习性,学习民间丰富的口头文学语言,这为他后来的谐剧打下了基础。

抗战爆发后,王永梭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1939年,他在合江县当小公务员时,便常与合江中学的青年学生一起上街进行募捐义演。他自己编排的小演唱,借用民众熟悉的民歌和流行的抗日歌曲,填上生活气息和乡土味浓厚的歌词,极富表现力和鼓动性,为民众所喜闻乐见。他借用民间“抽花书”的形式,装扮成乡下替人看相的妇女,拖腔拖调地唱“花书调”,为前来算命的人算了一个打鬼子才能扬名显亲的富贵荣华命,在观众的笑声中巧妙地宣传了当兵抗战好。

由于借鉴民族的、大众化的艺术形式取得了成功,使他萌发了一个念头:要自己搞一种艺术形式,既简单又精致,既诙谐又深刻,以此反映下层人民生活,揭露社会丑恶现状。于是,第一个谐剧的雏形脱颖而出。

1940年元旦,王永梭在一个晚会上表演了新编节目《卖膏药》。只见一个身着彩裤的江湖艺人,为兜售祖传秘方、包医百病的膏药而大献殷勤,他摇唇鼓舌,明劝暗语,打拳助兴,讨好作剧,累得口干舌燥,气喘汗流,可在国难年头,尽管看热闹的人把他围得水泄不通,却连一张膏药也卖不出去。这个可怜的艺人,最后还得忍气吞声地向地头蛇熊保长缴纳摆摊钱。

这次演出获得极大成功,王永梭伶俐的口齿、敏捷的拳脚,丰富了江湖艺人的个性。从剧情看,旧社会小人物为了谋生而煞费苦心,貌似狡黠实则笨拙的表现,令人捧腹大笑,真是“一个人把全场都演活了”。从此,这种让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四川谐剧,便从抗战宣传中应运而生。

2

处女作《卖膏药》获曹禺肯定

因为演戏的志向已定,王永梭决心从师深造。1940年夏,他考进了四川江安“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在三年多的学习中,深得洪深、焦菊隐、马彦祥、吴祖光等10多位艺术名家的熏陶启导。在学表演、学编剧、学导演、学舞蹈的同时,他还在图书馆博览了鲁迅、朱自清、莎士比亚、莫里哀等中外语言、文学大师的作品。因此,他既学到了扎扎实实的表演基本功,也提高了文化素养和加深了戏剧理论的修养。曹禺在看过他的谐剧处女作《卖膏药》后,在讲课时还专门给予肯定,指出它运用白描手法,朴素而准确地塑造了一个流浪者。

因为谐剧具有“一人独演,独演一人”的优势,所以之后学校对外辅导演出,很多时候都会派王永梭参加。他也很珍惜这些机会,边演边写,小节目逐渐增多。这时的王永梭,将这些小戏定名为“拉杂戏”,寓意“拉拉杂杂,不登大雅之堂”。

1942年,王永梭的第二个剧目《扒手》问世,这标志着谐剧艺术已逐渐走向成熟。该剧是王永梭根据一次在隆昌车站目睹的实况作为原型创作而成的。剧情是饥寒难耐的孤儿偷了一个烧饼,被警察抓住,倒吊在写有“南无阿弥陀佛”的石牌坊上拷问,在警察“穷比偷更有罪”的斥骂中,孤儿最后挣断绳索摔死在石坊下。临死时,孤儿发出了“扒手?扒手!你们才是真正的扒手!”的愤怒抗议,收到了震撼人心的讽刺效果。同时,该剧第一次使用了小道具,一个方凳比拟南无阿弥陀佛的“石坊”,站上“石坊”表示被高高吊起。这为以后的谐剧使用道具以丰富表现手段、烘托舞台场景开创了先例。该剧还第一次加上了民歌,更有助于人物刻画和情景暗示。《扒手》的成功,显示王永梭的“拉杂戏”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愈来愈走向成熟。

3

谐剧得名颇有戏剧性

谐剧的取名也颇为戏剧性,正式取名竟是在一次为写海报所迫、急中生智而得的。

1943年,王永梭从剧专毕业后,一时工作无着落,便约了几个同学到四川富顺县的一个剧团参加巡回演出。在写海报时,别人写着演出著名话剧,而王永梭演的“拉杂戏”该写什么呢?他反复琢磨:自己的表演作品既诙谐、又和谐,何不就叫“谐剧”呢?于是“独创谐剧——表演者王永梭”与观众见面,川渝土生土长的新兴文艺品种谐剧正式宣告诞生。

此时,王永梭的谐剧创作与表演进入了高潮期。他接连写了好几个新戏,其中《蜀道难》(后改名《赶汽车》)颇受观众欢迎。这出戏通过乘客饱受折磨、洋相百出的经历和冷嘲热讽,辛辣地嘲讽了旧中国路政的腐败与落后。此剧后来在1944年2月戏剧节于成都新南门外上演,反响强烈,著名导演贺孟斧充分肯定,《新民报》载文称赞《蜀道难》是一幅“立体的有声有色漫画”。

同年4月,王永梭应邀在重庆市大剧院举行首次谐剧公演,这也是谐剧的第一次大规模亮相。当时,《新蜀报》刊登了一个大广告,舞台旁也摆满了大花篮。王永梭一气呵成,共演出了六场。剧目有《家》《孩子和鞋子》《相思曲》《赶汽车队》《卖膏药》等,此次演出获得极大成功,剧院场场爆满,座无虚席。之后,王永梭的谐剧可谓好戏连台,他陆续参加了在重庆举办的“全国文艺界文艺欣赏会”和“全国文化界文化联谊会”等重大演出活动。先后受到曹禹、史东山、舒绣文、白杨、张骏祥、洪深等艺术名家的支持和勉励,新闻界、评论界也大力推荐和宣传,王永梭声名鹊起,谐剧成为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王永梭往返于成都、重庆、南充、自贡等地演出,广受观众欢迎。他还为重庆大学、四川大学、齐鲁大学等几十所大中学校演出,受到青年学生的特别喜爱。为扩大创作题材,开拓创作源泉,王永梭尝试“洋为中用”,从契河夫、欧亨利等人的短篇讽刺小说中取材,进行二度创作,创作了《黄巡官》《一个喷嚏》《过冬之前》等。同时,他还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剧目,如反映下层人民对苦难生活不满的《茶馆》,以表现小知识分子贫困潦倒的《喝酒》,揭露反动当局对音乐家迫害的《个人独唱会》,讽刺反动保长对群众敲诈欺压的《保长》等。

在谐剧系列中,王永梭成功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4

“一个人厮守的旗帜”的奇迹

1949年后,王永梭继续运用谐剧作品,反映新的生活。1953年,他深入成渝铁路体验生活,创作并演出了谐剧《在火车上》。1957年9月,重庆人民出版社收集了新旧谐剧十个剧目,汇编成《打百分——王永梭谐剧集》出版。

在后来的政治运动中,王永梭被错误对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的冤假错案得到纠正。此时的他虽已年近古稀,但他精神抖擞,重新焕发了艺术青春。1978年10月,王永梭在成都解放军影剧院再次公演。消失了16年的王永梭在舞台上重新亮相,观众反应十分热烈。他除表演了观众熟知的老剧目外,还推出许多新作,如《苏二哥》《十二点正》《自来水龙头》等。特别是以《自来水龙头》为代表的一批谐剧小品,如《忌烟》《排队》《下棋》《电话》等,形式更为精巧,语言更为幽默,表演更加含蓄,思想更有深度。

1980年5月,王永梭应中国曲艺家协会邀请,作为西南地区曲艺界唯一代表,赴京参加全国“相声座谈会”,受到相声大师侯宝林等人的盛情接待。在京期间,王永梭为相声界、中国剧协、中国曲协和中国艺术院校、文艺团体连演18个专场。对这次演出,京城多家报刊刊登文章,赞扬王永梭这朵谐剧艺术奇葩。

1981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王永梭谐剧选》,共收进新旧节目20个。同年,《中国艺术家辞典》和《中国戏曲曲艺辞典》分别将王永梭和谐剧列为词条之一。此后十年间,谐剧进入一个大普及、大提高的蓬勃发展时期。王永梭在创作、表演的同时,还致力于培养接班人、构建谐剧理论,取得全方位的进展。据统计,截至1993年,他的新旧谐剧创作已达94个、方言诗朗诵段子达100个以上。

王永梭和他的谐剧虽然走过了半个多世纪曲折坎坷的道路,但是终于迈进了中国艺术的殿堂,登上中国艺术的巅峰。从无到有、由小变大的川渝谐剧,由“一个人厮守的旗帜”逐渐变成了一批人共同为之奋斗的事业,这应是一个奇迹。

(作者系重庆市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 图片由作者提供)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卖膏药 扒手 王永梭谐剧选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3-25 中瑞股份 301587 --
  • 03-22 广合科技 001389 --
  • 03-20 芭薇股份 837023 5.77
  • 03-18 星宸科技 301536 16.16
  • 03-15 平安电工 001359 17.39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