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全力打造卓越工程师培养“样板间”

东南大学全力打造卓越工程师培养“样板间”
2024年03月14日 10:12 南京日报

“双导师、双课堂”育人,企业难题成学生课题

东南大学全力打造卓越工程师培养“样板间”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何洁 实习生 王凌云

3月上旬,东南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的2023级电气班研一学生乔勇和自己的校外导师见了一面,除了汇报近段时间的科研进展,还确认了新学期的研究方向。接下来,他将围绕“电网中发生机电扰动时需要多快速度到达其他位置”展开科研攻关。乔勇的校内导师是学校电气工程学院的老师,校外导师则来自南瑞国网电科院。以双导师教学模式为支撑,企业深度参与指导是东南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的人才培养特色。

东南大学是全国首批10个高校牵头的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试点单位之一。去年9月,该校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首批招收的140名硕士研究生入学。如何壮大一批产业发展急需的高水平工程师人才队伍,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东南大学在人才端发力,实行双导师、双课堂育人,学生课题对接企业难题,全力打造卓越工程师培养的 “样板间”。

编者按: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被称为撬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关键支点的新质生产力,成为热度最高的关键词之一。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推动教育、科技、人才有效贯通、融合发展,打造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匹配的人才队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着力点。作为重要创新策源地、优势创新人才会集地和科技创新成果重要集聚地,发展新质生产力,高校承担着怎样的使命任务?即日起,本报推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南京高校在行动”栏目,聚焦南京高校如何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理论成果等方面下功夫,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校内外导师全程参与人才培养过程

本科毕业后,乔勇进入南瑞国网电科院成为一名服务工程师,在工作实践中,他逐渐意识到现有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不足以支撑自己游刃有余地解决难题。思考再三,乔勇决定报考母校电力系统方向研究生,提高自己解决复杂工程技术真问题真难题的水平。经过选拔,他成为东南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的一员。

不同于传统研究生的培养,入学后不急着马上上课,先和自己的校内外导师沟通交流明确研究方向才是关键。“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了解了我的基本情况后给出建议,在他们的指导下,我在研一上学期主修了电力系统稳态、电力系统实验,又结合电力系统未来发展趋势,选修了控制系统动力学。”乔勇告诉记者,经过一学期的理论学习和实验操作,目前,他已经能熟练使用科研中所使用到的一些专业软件。

要全面掌握电力系统的知识,学会和电力电子结合,并能在专业方向找出创新点,这是两位导师对乔勇研一时的要求。这学期开始,乔勇在导师们的建议下又主修了一门专业课——电力系统暂态。课程之余,乔勇花更多的时间进行课题研究,搭建复杂模型,采集相关数据,“机电扰动的传播过程”就是他目前重点攻关项目。

乔勇的校内导师是陈中,校外导师是南瑞国网电科院的颜云松,两位都是行业大咖,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和过硬的技术创新创造能力,“高配师资”全程参与,共同把关学生培养过程,为他们的成长之路保驾护航。

东南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副院长刘志远介绍,学校联合企业共同建设涵盖相关领域的系列专业课程,在集成电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智慧能源、低碳建造、智慧交通等领域聘请了114名校内外导师,以“双导师制、双师教学模式”为支撑,实行团队式指导和关键培养环节联合考核。校内导师96%以上都有高级职称,优先选择在专业领域有良好合作基础的校企老师,作为学生的双导师,企业导师可以提前介入熟悉学生,校内导师也能配合企业完成科研项目,形成良好的导学关系。

工学交替锻炼学生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难题能力

从传统课堂、实验室延伸至企业一线的真实工作环境,实现课程教学和实践项目融会贯通,企业难题成学生课题,这样的“双课堂”模式有利于学生训练出真本领,掌握真技术,解决企业真问题。

乔勇的校外导师颜云松的研究方向是稳定控制,这也是乔勇非常感兴趣的方向。在南瑞国网电科院“企业课堂”,乔勇在导师的带领下参观了系统保护实验室、变电公司工程调试大厅、南瑞联研IGBT生产线等地,详细了解南瑞的历史进程、人才储备以及国际业务和多项重点项目。“通过参观,我们对电网自动化、智能化电气设备、新能源大规模接入等领域的前沿技术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乔勇表示,接下来他要打好基础,为研二进入企业,将科研成果和工程项目相结合做准备。

与乔勇一样,吴昊然也是东南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首批招收的140名硕士研究生中的一员。他的专业是道路与铁道工程,主要围绕路面材料相关的课题展开研究。

研二阶段,吴昊然也将进入企业课堂面向实际问题,验证自己的研究成果是否能得到实际应用。吴昊然以橡胶轮胎材料工艺为例,通过高温处理废旧橡胶变成橡胶微粒,再通过添加适当的乳化剂、改性剂等,让其能与沥青更好相容,提升路用性能,更耐磨耐用,“在实验室阶段,也许验证结果还不错,但投入实际应用进行大规模施工时,可能会出现施工工艺过于复杂、保存条件很难、成本过高等问题。只有真正进入企业探究实践,才能锻炼出自己解决工程中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

“学校设计了以项目制为基础的工学交替培养模式,硕士研究生学制3年,在企业科研实践累计不少于1年;博士研究生学制4年,在企业科研实践累计不少于2年,保证未来的卓越工程师解决工程中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刘志远介绍,目前学校已经在智慧能源领域和江苏省国信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医疗健康领域和歌尔集团达成合作协议,通过校企共建工程师技术中心,为学生提供研究真问题的真环境,解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与生产实践脱节的问题。

继续做深做实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

从去年9月入学以来,东南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首批招收的140名硕士研究生已经经过半年多的培养,一些变化正在他们身上悄然发生。一方面,学生有了提高自己解决工程中实际应用问题能力的意识,另一方面他们对学校培养方式的信任和期待也越来越高。

“前段时间,电气工程专业的学生参观了南瑞集团,我们去企业调研时跟他们进行了沟通交流,既谈在企业的收获,也谈目前遇到的问题,我看到他们开始带着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去探索、去学习新知识,这股精神很打动我。”刘志远说。

刘志远提到,在一步一个脚印的探索中,校企合作机制才能顺利落实,目前学校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还在起步阶段,在参与推动学院建设过程中,时常面临一些困惑和难题,比如在一校对多企的过程中,高效的沟通渠道和平台相对缺乏,需要继续把卓越工程师培养相关工作做深做实,才能保证人才培养成效,为企业培养出能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高质量人才。

“我们在积极探索改进的方法,比如在卓越工程师人才培育前期,校企双方分别成立实体化部门,共同确定标准化的合作流程、导师评价体系、学生培养方案等重要事项。同时,我们也在积极推进设立‘江苏省卓越工程师联盟’,希望通过联盟的方式,与省内其他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单位,开展产教融合、核心课程设计、国际合作等对接活动,实现联盟内的资源整合共享。”刘志远说。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3-22 广合科技 001389 --
  • 03-18 星宸科技 301536 --
  • 03-15 平安电工 001359 17.39
  • 03-13 戈碧迦 835438 10
  • 03-11 骏鼎达 301538 55.82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