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深圳特区报
深圳新闻网2024年3月12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莎莎)3月11日,是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的日子。当日,在宝安福永龙王古庙举办了首届龙王古庙民俗文化节活动。
“深圳非遗”舞龙、舞狮展演,打糕、吹糖人等传统美食品尝,参与制作扇画、铝编、钩编等民俗手工……现场锣鼓喧天,人气高涨,好不热闹。近年来,随着“国潮”复兴,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热情高涨,“深圳非遗”越发受到社会关注。尤其是在重大的节日、节庆,日渐成为城市的“气氛担当”。
花开灿烂,民俗文化成“城市气氛担当”
2024年,从元旦到二月初二,整个深圳都沉浸在浓浓的节日文化气氛中,“深圳非遗”在其中发挥着“主力作用”。南头古城、大鹏所城、甘坑小镇、锦绣中华等地,满眼都是头挽发髻、身穿汉服,沉醉流连于花灯、糖画、麦秆画、麒麟舞、凉帽、泥人等之中拍照打卡的青年人。“没想到深圳有这么多的非遗项目。”2023年到深工作的“码农”张博士被醒狮舞、麒麟舞深深震撼。“以前只知道深圳时尚、现代,不知道深圳还有如此古老的一面,民俗文化花开灿烂。”
深圳市客家文化交流协会会长杨宏海说,“深圳市民对深圳的历史遗存、非遗感兴趣,说明深圳人的身份认同感越来越强烈了。而这些历史文化遗存、民俗文化、物质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传播的载体。”
依山傍海、细浪白沙的深圳不仅拥有优良的自然生态,同时也是一座拥有7000年历史,既古老又现代的城市。7000年的发展史沉淀出深沉、厚重的本土民俗文化,在节日、节庆成为深圳的“城市气氛担当”,并受到年轻一代的喜爱,焕发出勃勃生机。深圳本土非遗项目,如传统的舞龙、舞狮、舞麒麟,沙头角吴氏客家人的天后宝诞祭奠,万丰广府粤曲、粤剧,石岩客家山歌,沙头角沙栏吓吴氏鱼灯舞等,既有个性,又有共性,五彩纷呈,丰富多彩。
在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上,多次登上央视的“深圳非遗”上川黄连胜醒狮,曾惊艳中超开幕式的沙头角沙栏吓吴氏鱼灯舞都是妥妥的“流量热词”。“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舞起鱼灯的那一刻,好像穿越回到千年前。”网友雪朔说。
香飘海外,深圳非遗助力城市IP出海
不仅是在深圳本地,“深圳非遗”还香飘海外,承担起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责任。2024年2月初,4位深圳非遗传承人作为“文艺深军”中的一分子赴西班牙、马耳他开展海外“欢乐春节”展演。银器技艺、茶艺、甲马雕版、扎染、刺绣等深圳非遗项目在海外大受欢迎。中西友好协会主席卡尔蒙纳说:“中国文化已绵延数千年时间,是最古老的文化之一,充满了美感和智慧。”
深圳非遗“辛氏杂技”曾多次赴海外演出。辛氏杂技第五代传人、罗湖区杂技家协会主席叶茂说,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非遗项目赴海外展演、展示,既慰藉了海外华人华侨浓浓思乡之情,又架起了沟通、友谊的桥梁,同时也是对深圳城市IP出海的“助攻”。提升深圳城市的国际影响力,“深圳非遗”在行动。
据深圳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数据,截至2024年2月,深圳共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共288项,其中国家级8项、省级28项、市级62项、区级190项;共认定代表性传承人234人,其中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3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4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69人,区级代表性传承人138人。
“深圳非遗”不仅局限于深圳本地,作为移民城市,还有大批外来非遗项目在深圳落地生根。深圳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军说:“改革开放以来,深圳迎来了空前汹涌澎湃的移民高潮,一些内地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移植到深圳。比如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平乐郭氏正骨法’,源于河南省洛阳市平乐村;还有源于陕西的田氏剪纸、源自潮汕的皮影戏等。据统计,目前深圳市认定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异地非遗项目占比达到31%。”全国各地的“非遗”在深圳融汇、重塑。越来越多的商业、品牌主动与“深圳非遗”跨界。“深圳非遗”的影响力与日俱增。王军说: “民俗文化、非遗本就根植于生活。探索非遗连接现代生活路径,将是未来深圳非遗的发展方向。”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