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代表通道”上,多位来自不同领域的全国人大代表凝聚奋斗者力量、唱响创新者之声。
“代表通道”上,回顾从27年前的几间“小草房”起步的创业之路,全国人大代表、奇瑞控股集团(下称奇瑞汽车)党委书记、董事长尹同跃最大的感触,就是坚持自主创新,把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尹同跃创业之初,汽车市场基本上由外资或者合资品牌垄断。然而,正是依靠自主创新,奇瑞汽车和其他包括合资品牌在内的中国车企一起,共同撑起了“中国制造”的脊梁,把中国打造成如今的世界第一大汽车出口国。
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汽车产销量突破3000万辆,出口大约500万辆。其中奇瑞汽车出口接近100万辆,连续21年位列中国品牌乘用车第一。
“中国要成为世界汽车强国,就要把关键的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要把民族汽车品牌搞上去。”尹同跃认为,成为世界汽车强国,光靠销量是不够的,还要在世界范围内让别人认可的中国品牌。他表示,中国汽车还要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和品牌建设投入,打造极致的产品,为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品牌增光添彩。
与中国汽车一样,中国光伏产业一路走来也经历过坎坷。全国人大代表、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下称天合光能)高纪凡在“代表通道”上深情讲述了企业的创新历程。
“此前光伏行业的所有国际标准都是由国外企业制定的,我决心要改变这个局面。”高纪凡回忆,通过1000多个日夜的坚持不懈攻关,天合光能牵头完成了中国光伏行业第一项国际标准制定。如今光伏组件的质量保证期最高可以达到30年以上,大大降低了全球的光伏发电成本。
即使是在光伏行业遭遇全行业亏损的寒冬时,高纪凡也没有想过减少研发投入。在他的坚持下,企业研发投入每年持续加大,发明专利拥有量全球领先,“把核心技术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高纪凡表示,未来将以一个科技创业者的坚韧、执着,坚定不移开展自主创新,争当中国光伏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的探路者。
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光伏、锂电池等中国新能源产业被寄予厚望。全国人大代表、南开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军表示,研究性能更好、更加安全的电池,无论是在电动汽车行业还是储能领域都是重大科技问题。
“固态电池是各国竞相研发的重点,一旦产业化,就会改变现有的电动汽车产业格局,开辟电动航空等新兴市场。”陈军介绍,他率领的研发团队已研发出400瓦时每公斤的新型固态电池样品,未来一到两年,将研发突破600瓦时每公斤的固态电池,一次充电可以让电动汽车跑1000公里以上。在快速充电性能、低温性能和安全性能方面,也将出现大幅提升。
“这是一个在全球具有引领性的技术变革,我们会积极去抢占动力电池和电动汽车未来发展的制高点。”陈军说。
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重要动力和支点,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和落点,两者互促互融,相得益彰,要一体推进。
全国人大代表、武汉高德红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黄立则谈到了他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改换赛道”的经历。
因为一次开会遇到了一位失去双臂的退伍老兵,黄立萌发了研发科技让失去肢体的残障人士恢复正常生活的想法。此前,他的精力主要用在红外热成像领域,打破了多项技术封锁,填补了多个国内空白。从那之后,黄立把重心转移到脑机接口的医疗应用方面。
“这项技术可以为很多目前还实现不了的医疗应用成为可能。可以让假肢能够有真实的感觉,可以用人脑、意念来控制假肢,还将为很多神经系统的疾病治疗成为可能,比如癫痫、老年痴呆、抑郁、帕金森等。”黄立说,作为高科技企业负责人,未来要不断研发更多让“梦想成真”的前沿技术,用一项又一项的科技创新和突破,为构建新质生产力做出贡献。
“关键核心技术是讨不来、要不来的,只能靠自己的努力奋斗,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做出来。”黄立表示。
自主创新是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无中生有,以弱胜强”的企业体现着中国人自主创新的志气和骨气。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道路上,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征途中,创新者和探路者正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本报特派记者 王宇)
(编辑:晏如 责任编辑:吕可珂 审校:崔静思)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