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新兴产业:拔节生长又一年

战略性新兴产业:拔节生长又一年
2024年03月08日 14:45 瞭望

2023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呈现技术能力谋新、产业集群成链、融合发展提速、民营力量奋进的良好态势,成为经济发展的亮色

战略性新兴产业在2023年向上生长的背后,是产业协调力、创新驱动力、人才支撑力、资金加持力等的向下扎根

进一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还需在抓好集聚、引育人才、自主创新、做好调控四方面加力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张冉燃 朱涵 张漫子

  “一杯咖啡,满电出发。”这一科技感十足的广告语背后,是深圳建设“超充之城”的雄心。

  超充是超级快充技术的简称。因其充电5分钟、续航200公里+的强大表现,有望终结新能源汽车充电焦虑,引无数车主折腰。

  自2023年6月宣布创建“超充之城”,深圳大力推进超充技术应用、超充设施建设和超充站点布局。预计2024年一季度深圳将建成超充站300座,率先在国内实现超充站和加油站数量比1∶1。

  深圳一骑绝尘的“超充之城”速度,是2023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拔节生长、异彩纷呈的一角。

  这一年,携新能源汽车的强劲势能,我国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出口国,在汽车这一关键行业打开新的增长空间。

  这一年,搭载麒麟9000S芯片的华为Mate 60 Pro横空出世,被誉为“争气机”的它吹响半导体行业向上突破的号角。

  这一年,在ChatGPT全球出圈引发的AI大模型“百模大战”中,代表中国“下场”的文心一言、讯飞星火等,不仅大模型数量排名全球第二,而且被认为达到GPT-3.5水平,距离GPT-4的差距正在缩小。

  ……

  微观领域的精彩还不足以勾勒战略性新兴产业宏观数据的跃升——2020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11.7%,2022年已经超过13%,2025年有望超过17%。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副主任李俊元告诉《瞭望》新闻周刊,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爆发的惊人增速、显露的亮眼风采,有时代的力量、趋势的力量,有制度的力量、体制的力量,也有担当的力量、奋斗的力量。

  可以说,产业协调上的持续用心、久久为功,技术创新上的默默拼搏、孜孜以求,人才资金上的细细筹划、步步为营等,让“战略性新兴产业”号航船,驶入向新进军、向链集聚、向融提速的航路。

哈尔滨工业大学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月尘仓(2023 年4 月6 日摄)   王松摄/ 本刊哈尔滨工业大学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月尘仓(2023 年4 月6 日摄)   王松摄/ 本刊

  向上生长

  回望2023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呈现技术能力谋新、产业集群成链、融合发展提速、民营力量奋进的良好态势,成为经济发展的亮色。

  ——技术能力谋新。

  2023年6月,贝达药业自主研发的中国首个治疗肾细胞癌的国产一类新药伏罗尼布获批上市。

  这款研发历时近16年的创新药,一举打破肾癌靶向治疗药物被进口药垄断的局面,满足了肾癌二线治疗的迫切需求,为我国继续攻坚肾癌药物奠定根基。

  “创新是第一动力。”全国政协委员、贝达药业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丁列明说。

  伏罗尼布是浙江布局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缩影。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科技厅厅长高鹰忠介绍,2023年,浙江深化科技项目组织机制改革,强化有组织科研、大兵团作战,央地协同科技重大项目组织实施工作纳入国家首批试点,聚焦芯片、云计算、人工智能、关键生物技术、新材料等科技前沿领域,部署实施芯片与汽车电子等7个科技重大专项、“双尖双领+X”等重大科技项目,新攻关取得首款液态甲烷火箭朱雀二号等重大科技成果125项。

  放眼全国。2023年,中国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中的排名达到第12位,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首次跃居世界第一。

  ——产业集群成链。

  2024年伊始,江苏常州、山东烟台宣布2023年GDP突破万亿元,我国万亿城市家族再度“迎新”。

  新晋级的两地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各有高招——常州集聚理想、比亚迪等新能源汽车企业,工业家底殷实;烟台坐拥先进结构材料、生物医药两大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新旧动能转换步履铿锵。

  常州、烟台之外,合肥“芯屏汽合”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武汉“光谷”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成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全国多地积极谋划创新布局,助推产业集聚并聚产成链,加快孕育新的增长点、增长极、增长带。

  ——融合发展提速。

  44.3%!

  这是2023年前三季度,北京数字经济实现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

  经由数字经济这一北京高质量发展的新基座和新引擎助力,北京传统产业的工作效率和水平正加速提升。

  “依托智慧交通一张网,我们将交通大数据、信号协同控制等关键技术应用到北京CBD交通综合治理,让数据在交通行业释放更大价值,实现该区域整体高峰拥堵时长缩短20分钟、拥堵里程降低1.5公里,道路通行速度提升了约6%。”千方科技相关项目负责人说。

  不独北京,也不独智慧交通。智慧农业、智能制造、智慧教育、智慧医疗……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其他产业、其他行业加速融合发展,有力推动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壮大。

  ——民营力量奋进。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赛道上,宁德时代、比亚迪等民营企业积极进取,正奋力成为世界级企业。

  2023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302.4万台,同比大幅增长61.9%,领跑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宁德时代2023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总收入2946.8亿元,同比增长40.1%,净利润311.5亿元,同比增长77.1%,动力电池市场占有率连续6年全球第一。

  另据国家信息中心调查数据,2023年二季度战略性新兴产业民营控股企业的生产、销售和创新投入指数分别比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高5.8%、4.8%和8.1%,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最具发展活力的组成部分。

在位于沈阳市的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纳米碳基电子器件超净实验室,

全国人大代表孙东明在聚焦光学显微镜前观测实验样品的形貌

(2024 年2 月24 日摄) 杨青摄/ 本刊

  向下扎根

  战略性新兴产业在2023年向上生长的背后,是产业协调力、创新驱动力、人才支撑力、资金加持力等的向下扎根。

  产业协调力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产业科技创新研究部部长王晓明说,有为政府发挥产业协调作用是我国成功经验,这一能力世界很多国家并不具备。“可以说,政府的产业协调能力强,产业发展就会出彩,而战略性新兴产业恰恰是出彩的案例。”

  他解释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初期往往弱不禁风,中央和地方政府通过发布一系列产业规划、行动方案等指引带动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比如《“十四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就从国家顶层设计的角度,明确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细分领域、重点工程等,起到产业发展引领作用。

  产业规划之外,政府还通过制定产业政策等进行产业调控。王晓明说,中国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全球瞩目的产业逆袭样板,其产业政策的基石就是国家在产业起步阶段统筹部署“十城千辆”试点示范、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和消费侧的购车补贴及税费减免等,帮助降低购车成本、提高用车体验,最终实现我国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全球主导。

  在王晓明看来,产业协调还包括在政产学研用等方面的具体协调。“政产学研用之间协调不好,发展有快有慢,产业发展就可能存在不确定性。比如技术和产业不同步,或是产业和政策不同步等,都可能引发阶段性问题。”

  创新驱动力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动力。

  2023年,从实验室、研究院、科学城,到制造业企业、产业园、工业园区,科技创新活跃的地方,无不感受到科技创新的劲风。

  李俊元说,新质生产力的重大论断一经提出即深入人心,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国家大力推动新质生产力,表明我国聚力以科技创新之进拓产业创新之路,以产业升级构筑竞争新优势,为经济稳增长注入新动能,使高质量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李俊元说。

  在创新驱动的指向下,各地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力破科技创新的难点、堵点,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蓄能:

  围绕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上海着力突破基础研究“最先一公里”。上海树牢“全过程创新”理念,着眼从0到1、从1到10的创新全过程,深入实施“基础研究特区”计划、“探索者”计划等,并布局大科学装置、发起大科学计划,为科研人员聚焦前瞻性、挑战性、高价值的关键科学难题提供长周期支持。

  紧扣科技和产业创新融合,陕西发力突破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继2022年在全国率先启动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试点后,陕西2023年2月印发文件,许可“先使用后付费”、探索“权益让渡”转化方式等十条措施,进一步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加快科技成果从“书架”到“货架”的速度。

  针对构建开放创新生态,京津冀加大科创协同力度,走政策合力新路。京津冀三地科技局等主管部门已构建起“市-区-园区”三级对接网络,从不同层次推动成果供需对接、科研资源互联互通,努力让三地科创协同的苗结出更多产业协同的果。

  人才支撑力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

  2023年12月,科技部发布的《中国科技人才发展报告(2022)》称,我国研发人员全时当量由2012年的324.7万人年提高到2022年的635.4万人年,稳居世界首位。同时,入选世界高被引科学家数量由2014年的111人次提高到2022年的1169人次,排名世界第二。

  王晓明说,这表明我国不仅科技人才资源储备丰富,并且顶尖科技人才的国际学术影响力提升,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增强创新能力等十分重要。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创新要素的汇聚之地——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均在加大高端科技人才的引、育、留、用:

  在京津冀,北京在全国省级层面率先组建人才工作局,成立北京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为顶尖科学家创新团队开通人才引进通道,并协同天津、河北两地共同签署《京津冀人社部门人才工作协同发展合作框架协议》等人才一体化政策文件。

  在长三角,各地结合自身产业发展重点设置针对性引才政策,精准满足自身产业链人才需求,并持续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等品牌展会、高端论坛,打造国际高水平人才蓄水池。

  在粤港澳大湾区,通过建立以中山大学为核心的高校联盟,完善成果共建共享机制,储备高端科技人才。此外,还开展“菁英计划”等实现重点引进海外人才与支持本地优秀人才海外培训双循环,并以逐个跟踪培养管理的方式,培养各行业领军人才。

  资金加持力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保障。

  2023年,中央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完成投资的最新数据是2.18万亿元,同比增长32.1%。

  据了解,围绕新一代移动通信、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信息等未来产业,国务院国资委2023年启动实施央企战略性新兴产业焕新行动、未来产业启航行动,并制定一揽子政策。

  央企之外,各级政府还通过财税政策、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政府引导基金等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以政府引导基金为例,2023年,安徽率先打响千亿级引导基金“第一枪”。当年1月,安徽发布《支持风险投资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设立总规模不低于2000亿元的省新兴产业引导基金,构建更加繁茂的“基金丛林”。此后,陕西、广东、上海等地相继发布消息组建千亿规模基金。

  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统计所所长刘信说,加大科技创新经费投入,特别是政府引导基金数量和规模的不断增长,表明政府在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方面的决心和力度。

  社会资金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也表现出较高热情。根据CVSource及公开市场数据,2023年,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投资交易量共计1374起,5个省(市)交易量在150起以上,分别是广东272起、221.9亿元,江苏240起、224.9亿元,上海198起、245.2亿元,北京190起、229.6亿元,浙江156起、167.1亿元。

在山东省巨野县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园,工作人员

在直显芯片生产设备前值守(2023 年11 月30 日摄) 郭绪雷摄/ 本刊

  “处在相对乐观的周期”

  新疆提出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云南表示加快建设全国新能源电池产业基地,力争产值三年翻三番……从各地2024年初传出的产业部署看,各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仍保持较高力度,显示出“攀升价值链和发展新增长引擎的雄心”。

  专家分析,进一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还需在抓好集聚、引育人才、自主创新、做好调控四方面加力:

  第一,合纵连横,抓好集聚。

  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关成华说,产业集群对推动创新、优化资源配置等具有积极作用,需科学营造产业集群的创新发展环境,积极参与国际产业合作与竞争,正向提升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打造和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加强国际竞争力。

  北京可以加强城区统筹和战略协同,加快健全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等的融合发展和辐射引领机制,利用“飞地孵化”“飞地经济”等模式,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同时面向全球,适应国际规则新变化,积极实施先行先试改革,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促进生产要素的双向流动,有效利用港澳和全球产业资源、市场,推动跨国公司总部企业集聚。

  “北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可立足于北京的存量、首都都市圈的存量,在全球寻求优质增量,借助北京的科研城市优势和现代服务业优势,加强制度创新,站在全球配置资源、凝聚资源,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量质齐升。”关成华说。

  第二,引育并举,储备人才。

  关成华认为,创新型人才是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安全性水平,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因此,从学历教育到职业教育,从本土人才到国际人才,均要做长远储备。

  具体而言,一方面加强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师资及学科建设,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加快培养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等队伍。

  另一方面抓住复杂国际形势的窗口期,创新国际人才服务政策,破解国际人才工作生活的便利服务难题,提升对国际人才的吸引力。比如,可在广受关注的居留许可、工作许可、教育医疗、保险税收等方面出台一揽子政策,吸引集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紧缺急需人才。

  全国政协委员、良渚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欧阳宏伟认为,需要从定位创新、结构创新的角度推进高等教育创新。“我们可以从民生角度看基础教育,从发生‘第一资源和第一生产力’的经济角度看高等教育,尤其是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教育。当前我国博士生数量与美国还有明显距离,赢下这场创新创业的竞赛,还需厚培高科技人口红利。”

  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高新所所长谌凯建议完善科技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的全周期制度体系,建立人才和科技项目融合贯通机制,更大力度引育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青年科技拔尖人才,加快打造各类人才向往的科创高地,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第三,企业主体,自主创新。

  全国政协委员、奇安信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齐向东说,当前全球主要国家都将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作为重要战略方向,以ChatGPT为代表的美国人工智能技术已按下“快进键”,我国必须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抢占先机。

  李俊元表示,立足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未来需要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采取重大工程联合攻关,比如支持领军企业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等,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和行业共性技术攻关,产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成果,逐步缓解并最终根治产业发展受制于人的情况。

  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路径要适当注意向满足内需为主的方向倾斜。李俊元说,需求的变化要求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提升全产业链竞争能力,重点可从提升中国企业的前端设计能力、提升市场开发和营销能力、完善配套生产性服务业体系等三方面入手。

  此外,全国人大代表、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认为,依靠扩大产能增加规模的时代已经结束,企业要毫不犹豫走内涵式发展之路。“推进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需要坚持创新驱动,在科技、人才、管理创新与数字化等核心要素上加大投入、增强内涵,瞄准新材料、生物科技等领域,依靠品质提升、品牌提升、科技硬实力提升,与国际一流企业同台竞争。”

  谌凯提出进一步做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比如:

  在创新决策方面,吸纳更多科技型骨干企业的专家深度参与科技创新决策管理,进一步提高企业专家比例;

  在科研组织方面,发挥企业“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作用,强化从企业等经营主体的生产实践凝练重大科技攻关需求,支持龙头企业以重大科技攻关任务为牵引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并邀请最终用户、科技领军企业等直接参与项目验收评价;

  在研发投入方面,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降低企业创新成本;

  在成果转化方面,推动财政资金支持形成的非涉密科技成果向企业开放,全面推广科技成果“先用后转”,实施政府首购制度,政府采购优先购买符合条件的科创产品或服务。

  第四,有为政府,做好调控。

  王晓明说,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在管理理念、管理理论等方面存在不同,管理方式、管理方法势必也有不同。“管理传统产业强调标准化、一致性,产品整齐划一意味着质量高,但战略性新兴产业注重创新性,讲究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管法就不太一样,需要有关部门研究总结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管理经验、管理模式和管理政策。”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湖州市市长洪湖鹏特别提到营商环境的重要性。“好的营商环境也是生产力、竞争力。我们要打造‘企业最有感’的营商环境,推进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持续完善涉企问题高效解决机制,真正把实事办在企业家心坎上。”

  基于多年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跟踪观察,王晓明对其未来发展态度积极:“产业本身总体处在相对乐观的周期。”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3-18 星宸科技 301536 --
  • 03-15 平安电工 001359 --
  • 03-11 星德胜 603344 19.18
  • 03-11 骏鼎达 301538 55.82
  • 03-04 中创股份 688695 22.43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