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史探微】浅析元朝纸币的兴衰

【阅史探微】浅析元朝纸币的兴衰
2024年02月04日 07:41 媒体滚动

转自: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孔鼎音

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发明纸币或许是中国对于世界金融史的最大贡献之一。当欧亚大陆其他文明还在普遍使用金属货币,彼时的中国早已广泛流通制作成本低廉、轻捷便用、易于携带储存的纸币,这为人们的日常交易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古人在金融领域的智慧与创造力可见一斑。

宋元是中国古代纸币的鼎盛时期。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南宋纸币一年的发行量为三百万贯到一千万贯不等。宋代纸币种类繁多,既有全国性纸币“会子”,也有地区性纸币“川引”“淮交”等。元朝更是世界上最早以统一的纸币作为基本货币的国家。元代,纸币经历了出现、崛起、兴盛直至衰落的一个完整周期,堪称古代纸币使用、普及的经典范例。

纸币出现源于战争和财政需要

元朝的前身是成吉思汗在漠北建立的大蒙古国,13世纪蒙古的崛起对中国乃至整个世界历史都产生了深远影响。1211年,蒙古向其昔日的宗主国金朝宣战,金蒙战争期间,以耶律楚材为首的一批金国官员纷纷改投蒙古,他们在昔日金朝纸币制度上加以改进,为当时初入中原、只识弯弓射大雕的蒙古人设计了一套以纸币为主的货币制度。忽必烈建立元朝之前,蒙古就曾经在华北地区三次发行过纸币:第一次是窝阔台时期,第二次为蒙哥时期,第三次是忽必烈称帝前在自己封地发行的交钞。这三次发行的纸币持续时间都很短,流通地域狭小,影响甚微。其中蒙哥发行的纸币,被1252年奉命出使蒙古的法国传教士鲁布鲁克记载于《鲁布鲁克东行纪》一书中,这是欧洲人首次提到中国纸币。根据他的描述,当时的纸币有三个特点:原料为棉质的纸、大小宛如手掌、上面有类似蒙古大汗玉玺的纹饰。

蒙古在这一时期发行的纸币,主要是出于战争与财政支出的需要。窝阔台统治时期,依附于蒙古的华北地方汉人世侯为了有效经营地方,试图通过印行纸钞来促进商品流通,获取厚利。1227年,驻守山东博州的何实以丝绸为准备金发行会子。两年后,邢州安抚使刘肃在自己的辖区内印行楮币。1236年,窝阔台接受建议印行交钞,但流通并不广泛。

1253年,忽必烈在封地设立货币发行机构交钞提举司,发行交钞“以佐经用”。除了蒙古黄金家族成员发行的纸钞之外,这一时期,蒙古治下的中国北方各地也多发行地方性纸币,限于特定地区流通,两三年一换。其中,河北真定路以白银为准备金发行的银钞在燕、赵、唐、邓地区流通的数额达八千余贯,无论流通地域还是发行量均为各地发行纸钞的翘楚。

铜钱是中国古代传统金属货币,但自金朝以来,战乱频仍的华北地区铜料严重匮乏,铸钱成本高昂。相比之下,印行纸币一方面成本低廉、易于操作,且民众也已经普遍接受;另一方面也便于通过收兑华北各地方势力发行的纸币实现货币统一,进而为政治上的统一铺平道路。基于这方面的考量,忽必烈即位后,就于当年下旨印行纸币,他在位时期先后发行了“中统元宝交钞”(以下简称“中统钞”)和“至元通行宝钞”(以下简称“至元钞”)两种纸币。

中统元宝交钞。

至元通行宝钞。至元通行宝钞。

元朝纸币影响广深

中统钞作为元代最早统一发行的纸币,由忽必烈颇为倚重的汉人文臣王文统主持发行,他认真总结了金朝发行纸币的经验教训,提出发行中统钞的五条原则:一是中统钞不受时间地域限制,可在境内各处长期使用;二是收兑各地原来发行的旧钞,让旧钞不再流通;三是各种赋税均折合中统钞缴纳;四是以银为准备金,并可随时兑换白银;五是印钞只限市面流通,不得挪作他用。通过以上措施,元朝以强有力的国家行政力保证了中统钞的信用。元廷还在各地设置兑换机构交钞库,便于纸钞白银或新旧钞的兑换。

元朝幅员辽阔,治下民族众多,实现了中国古代旷古未有之大一统。元朝与蒙古四大汗国的并存使安史之乱以来中断的陆上丝绸之路得以重新贯通,欧亚大陆各色人群循着丝路纷纷前往中国经商、游历,其中就包括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出身威尼斯商贾世家的马可波罗对于贸易和金融有着天然的敏感度,在中国他惊讶地发现,用区区树皮制作的纸币居然能够通行全国,且与金银无异,这种超前于同时代的货币体系令曾经游历欧亚各地,见多识广的马可波罗瞠目结舌,只能用一句“大汗的点金术”予以概括。

此外,中统钞依靠元朝强大的政权信誉漂洋过海,其流通领域扩展至日本、高丽、安南等邻国,这些国家纷纷将本国货币与元朝纸币建立兑换比率关系。甚至有的国家,如伊利汗国统治下的波斯还以中统钞为蓝本,仿效发行自己的纸币,足见元朝纸钞在当时的世界影响之大。

币制改革事与愿违

元朝始自世祖忽必烈立国,历经成宗、武宗、仁宗诸帝,和帝制时代中国传统王朝的发展规律一样,随着统治渐趋腐朽,时局日益紊乱,元代纸币也好景不长,从最初的币值稳定,到后来历代大量印钞,纸币含金量暴跌。至元武宗执政时期,便出现了纸币发行猛增、不断贬值的情况,加之伪钞横行,元顺帝即位时,元初创立的钞法已经败坏不堪。

面对这一局面,元朝统治者开始酝酿币制改革。1350年4月,左司都事武琪上疏提议变钞,得到了部分官员的支持。执政的中书右丞相脱脱召集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等各中央机构官员商讨变钞之法,经过激烈争论,脱脱最终下决心实行变钞。其后,元顺帝批准了中书省提交的变钞方案,具体方法为:印造“至正通行宝钞”(至正钞),新钞一贯折合铜钱一千文,或至元钞二贯。至正、至元两钞并行通用,同时还铸行“至正通宝钱”,使钱钞一并通行。

元廷推行币制改革,本意是为了遏制钞法败坏的趋势, 却不想事与愿违。1351年,至正新钞与通宝钱甫一发行,很快就造成了恶性通货膨胀。“行之未就,物价腾踊,价逾十倍”。当时元大都居民手持五百贯新钞,连一斗粟米都买不起。造成至正钞生不逢时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印钞所用的原料极差,“用未久辄腐烂,不堪倒换”,二是滥发货币,导致纸钞泛滥。到后来,朝廷明面上规定一贯新钞合一千文铜钱,但实际上一些地方一贯钞只值钱十四文。曾经屡试不爽的“大汗的点金术”失效了。

随着纸币的迅速贬值,百姓对纸钞的态度从普遍接受转为弃之如敝屣。相比之下,白银则异军突起,开始在中国逐渐流通。相比粗制滥造、滥发无度的纸币,白银以其稳定且单位价值高的优点逐步受到百姓的青睐,民间用银日益广泛。元廷也不得不顺应民意,取消了对金银流通的禁令。随着贵金属货币的日益普及,往昔盛极一时的元朝纸币也终成为明日黄花,湮没于历史长河之中。

元朝至正十四年银锭。元朝至正十四年银锭。

1368年7月,新建立的大明王朝挥师北伐,元顺帝北遁,逃回了祖先曾经崛起的漠北草原。无节制地滥发纸币以及失败的币值改革最终导致元朝经济崩溃,成为其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今,作为元代重要文物,目前世界上留存最早的纸币“中统元宝交钞”依然静静地陈列在博物馆中,供后人参观,继续无声诉说着它昔日的辉煌。

(作者单位:交通银行总行)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元朝 蒙古 忽必烈 中统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2-21 龙旗科技 603341 --
  • 02-08 肯特股份 301591 --
  • 01-30 诺瓦星云 301589 126.89
  • 01-30 上海合晶 688584 22.66
  • 01-29 成都华微 688709 15.69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