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商报
中国商报(屈文琳 记者 智文学/文 光轩/图)2023年全社会研发投入首次突破100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1006.97亿元,增长9.2%;未来产业企业超过140家,总估值超过320亿元;国高企业突破2000家,专精特新企业增至751家……日前,中国商报记者从深圳市光明区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获悉,伴随着科研要素不断聚集、创新研究持续加强、产业能级稳步提升,光明区已成为让深圳充分发挥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引领作用和产业基础与应用创新优势的重要引擎,有力推动着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动力换挡”。
众所周知,科技研发是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是催动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和新机制的关键点。光明区自2018年成立之始就肩负着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的重任,规划面积99平方公里的光明科学城是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先行启动区和核心承载区。
科技研发实力持续跃升
走进建设中的光明科学城,从脑解析与脑模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到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深圳湾实验室……这些“地标”展示着光明最耀眼的“科研强实力”。
2023年,光明科学城规划布局的24个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在建和运营数量达到20个。五年间,光明区已完成80%的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建设任务,科学城已起步成势,集中度、显示度快速提升。
伴随着第四代先进光源大科学装置通过国家发改委窗口指导并开工建设,超算二期机房楼封顶,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材料基因组三大装置正式运营,深圳医学科学院正式落户光明……一批科研机构纷至沓来。截至2023年底,光明科学城里已聚集27个院士团队,高层次人才达2541人,超过200个市重点科研项目在此生根发芽、拔节生长。
同时,定量合成生物学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南方科技大学光明高等研究院揭牌启用,香港理工大学深圳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中兵智能创新研究院(深圳)、中农科兰兽研深圳生物制品前沿创新中心、武汉理工深圳研究院等9个重点项目的签约落地,也为光明科学城基础科学研究再添生力军。
数据显示,2023年光明区新增PCT国际专利申请251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4万件,同比增长24%,科技研发实力提速换挡。
2023年11月,光明区以“科学之城 创享光明”为主题亮相第25届高交会。
奋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
光明科学城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排头兵”。
据了解,2024年光明区积极融入国家、省、市重大科技攻关布局,参与“人工合成单细胞生命”“全脑介观神经联接图谱”等国际大科学计划,新承担市级及以上重大科技专项60个以上,新承担合成生物、脑科学领域市区联动科技专项20个以上。
聚焦生命科学领域肿瘤精准诊疗、神经退行性疾病、DNA/RNA合成、脑图谱解析、基因编辑等方向,新材料领域新型显示材料、新能源材料、5G关键材料等方向,信息领域高端智能计算芯片技术、脑机接口等方向,建立实施科技攻关“揭榜挂帅”机制,“一领域一清单”发布攻关课题榜单。
探索与国际接轨的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在规则制定、资产评价、权益分配、成果处置等方面给予科研机构更多自主权,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活力。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大力支持企业自主研发,扩大各类研发补助、应用场景等资源要素覆盖面;支持龙头企业、链主企业牵头组建任务型创新联合体,开展共性技术、颠覆性技术攻关;支持中小企业通过委托开发、组建技术创新联盟等方式,攻克细分领域前沿核心技术。
科技成果转化跨越赶超
2023年11月,深创赛第七届国际赛光明区意向项目线上资本对接答疑会举行。光明区邀请深圳天使母基金管理公司相关负责人以“投早投小投科技,培育创新创业沃土”为主题分享创业攻略,多个海外意向项目通过视频直播会议形式积极参与本次活动,向优秀项目抛出橄榄枝。
为促进科技成果的“光明转化”,光明区在深创赛第七届国际赛海外分站赛举办期间共签订12项落地意向协议,回国后又成立专班与项目主动对接,共同挖掘技术研发、产品运营等方面的落地路径,针对参赛项目普遍关注的投融资问题,更是直接联动国资投融资机构,通过分享融资策略、典型答疑、咨询服务等方式,引导参赛初创企业充分挖掘社会资本潜能,解决创新创业项目落地难题,促进资金与创新有效融合,提升科技成果的转化效能。
此外,光明区还积极推动企业承接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以带动成果转化与技术应用的高效能对接。2023年,光明区仅推荐企业参与了深圳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就有17项,创新联合体数量突破50个。引育技术经纪人123人,全年认定登记技术合同391份,成交额约47亿元,增长91%。
2024年,光明区在重点工作布局中明确提出“高标准建设定量合成生物学全国重点实验室”。合成生物是光明科学城较早布局的产业链。2017年底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揭牌。到2021年,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成立并明确提出“沿途下蛋”既做基础科研也要思考把科研成果转化成产业的思路。该中心在国内首创“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模式,“楼上”科研人员聚力原始创新,“楼下”构造产业孵化空间,而从创新中心“成长毕业”的企业搬入场地更大的产业园,进行更大规模的实验或生产。同期,为支持企业做大做优做强,光明区出台了全国首个合成生物专项扶持政策,从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创新链建设、产业链建设、生态链建设等四个方面,连续三年安排4亿元财政资金进行产业扶持。截至2023年底,光明区合成生物企业总量增至92家,集群总估值270亿元以上,增长136.8%。近三年,国内新成立的合成生物企业有40%落户深圳,其中近80%的企业集中在光明区。2024年,光明区提出加快发展合成生物产业,计划孵化集聚企业120家以上、估值10亿元以上企业12家,打造“隐形冠军”“独角兽”后备队,实现集群估值400亿元以上,努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合成生物产业高地。
产业经济擎动更强活力
位于光明科学城的贝特瑞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连续13年“霸榜”负极材料全球第一的企业。该企业2024年将迎来4万吨硅基负极材料扩建项目二期建成,并与飞荣达5G天线振子及散热模组、欣旺达动力电池及储能总部落地等项目一同成为光明区新材料千亿集群的闪光点与产业链持续升级的关键极。
产业要壮大,离不开金融活水的灌溉。产融结合是助推实体经济迈上新台阶的重要途径。在2023光明区科技金融大会上,光明科学城种子基金作为首批落地的四只子基金亮相。该基金由深圳市种子基金、光明区引导基金、深圳市天使母基金、力合创投联合设立,将坚持投早投小投科技,全部投资于企业发起设立或首轮外部融资阶段,围绕光明科学城大科学装置和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聚焦原始创新、概念验证、小试中试等创新链重要环节,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的种子期科技项目,助力光明科学城打造科研经济先行地。
同时,为助力盘活社区股份公司资金,合理配置资产,光明科发集团、光明投控集团及光明区多家社区股份公司联合上市公司星源材质、汉清达、恒泰裕等社会主体,共同成立重点产业投资基金,作为国资国企与集体经济合作的桥梁,为股权投资基金带来募资新思路。该基金聚焦光明区“8+5”产业集群,以智能制造、生命科学、新材料等符合光明区产业导向的优质企业为投资标的,将定点投资高成长性企业、定增企业和明星企业。
2024年,光明区结合区域发展情况,提出了大力发展科技金融业,努力建设全市科技金融示范区。加快兴业银行、康佳资本、弘陶资本等机构落地,全年新增金融机构10家以上;进一步完成光明科学城总规模150亿元母基金、科学城种子基金设立并实现市场化运营,推动智能传感器、合成生物、脑科学与类脑智能3个产业基金实质性运作;鼓励模式创新铸出“金”钥匙,打造“政策引导+金融产品+综合服务”全过程金融服务链,开发知识产权质押贷、科技孵化贷、研发费用损失险等更多科技金融产品。
“光明区创新资源丰富、产业基础深厚。科学城集中布局的24个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创新动能澎湃,产业发展可期。”有出席光明区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的企业代表认为,光明已成为大湾区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布局最集中、创新动能汇聚最迅速、综合创新投入力度最大、战新产业发展最快的城区。
2024年,光明区将地区生产总值和规上工业增加值预期定在了增长8.5%以上,稳增长依旧是光明区2024年的关键词。
风好正是扬帆时,策马扬鞭再奋蹄。翻开光明区2024年规划路线图,科创引聚活力、产业激发动能的高质量发展画卷已徐徐展开。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