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艺术中心总工程师付雅娣:奏响千年运河新乐章

北京艺术中心总工程师付雅娣:奏响千年运河新乐章
2024年01月31日 09:23 媒体滚动

本期人物:付雅娣

北京建工集团总承包部总工程师

2023年11月,北京艺术中心荣获Autodesk设计与制造大奖——“全球综合优选类大奖”,得到了全球工程数字建造领域最高奖项认可,这也是国内企业首次获得这项荣誉。荣耀背后是建设者们夜以继日的攻艰历程,是北京建工总承包部总工程师付雅娣的4年实践,也是她作为北京艺术中心工程的技术负责人,带领着一群“90后”完成了一个又一个“不可能完成”的挑战。

付雅娣是一位有着16年一线工作经验的工程师。在这16年里,她见证并参与了亚洲最大的储币周转库——中国人民银行重点库的拔地而起,“鲁班锁”亚投行的落地成型,“生命之树”瞭望塔的蓬勃生长;更是为集团捧回鲁班奖、詹天佑奖和钢结构金奖杰出工程大奖等奖项,是一位勤恳务实、任何问题都难不倒的女工程师。

中房报记者 李叶 北京报道

“悠悠运河贯古今,千载文脉焕新生。” 北京城市副中心大运河畔,北京艺术中心如一颗明珠冉冉升起。自开工建设到竣工验收,项目每一步都吸引着人们探究的目光,每一阶段都彰显出文化艺术、数字技术与建筑交融的和谐之美。

2023年11月,北京艺术中心荣获Autodesk设计与制造大奖——“全球综合优选类大奖”,得到了全球工程数字建造领域的最高奖项认可,这也是国内企业首次获得这项荣誉。

荣耀的背后,是建设者们夜以继日、反复研究、测算模拟、实验调试的攻艰历程。作为北京艺术中心项目的总工程师和技术总负责人,北京建工总承包部总工程师付雅娣在该项目建设过程中始终站在一线,4年时间里,她带领着平均年龄不足26岁的年轻团队,化解了一个又一个难以解决的困难,完成了一个又一个“不可能完成” 的挑战。

1月17日上午,中国房地产报记者一行人来到北京建工集团大厦,见到了这位隐于建筑背后的优秀工程师。谈及项目建设与技术突破,付雅娣的回答详尽而平实;面对建筑业的未来,她也不吝分享自己的思考。

“迈入副中心的第一步,就感受到了极大的压力。”回忆起接手北京艺术中心工程之初,付雅娣坦言,副中心建设是“国之大计”,能够参与建设是每个建设者的荣幸,但是我们面临的是更短的建设周期、更大的决策风险、更紧张的工作状态,副中心建设中的每一步都不容有失。

项目圆满完成后,她直言,“我最欣慰的是在建设过程中培养出一支青年突击队,为之后的工程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严谨、细致、求真和务实。”是付雅娣对工匠精神的简练概括。她认为,建筑行业是一个实干的行业,踏踏实实做事,在这个领域非常重要。

奏响运河乐章

在滔滔运河水流经之地,科技创新形成最闪耀的浪花。

1月17日下午,记者来到北京艺术中心,首先引入眼帘的是形如粮仓和流动船舶的建筑全貌,走近建筑便看见外幕墙像一张“帷幕”正在徐徐展开,即便是阴天,绚丽的光影变化也令人感到惊艳。

付雅娣告诉记者,这座建筑的设计灵感源于通州区的千年大运河。“曾经,这个区域是运送粮食的河道,在建设地旁还留有古代船舶遗址;而运粮船所停留的位置则会有一些储粮仓。因此,该建筑的设计理念便是——储存文化的文化粮仓。同时,作为一个剧场建筑,它的外檐被设计为正被拉开的大幕,整个效果与运河文化、剧场建筑的概念非常贴合。”

不过,独特多变的造型也意味着,项目在建造时将面临更高的技术难度。

付雅娣表示,“大幕拉开”的效果,是靠跨度超过155米的单层曲面钢网壳的完美落架和4134块三角形幕墙单元严丝合缝拼接实现。而4134块折叠铝板幕墙的每一块都拥有唯一的尺寸和造型,没有任何两块完全相同。

要想将设计理念完美的呈现,在施工过程中运用智能化、数字化的技术和手段必不可少。

数字建造的理念贯穿占整个施工过程。付雅娣带领着团队在施工全过程依托“BIM+智能建造”的应用,利用BIM模型构建,运算生成每一个板块的加工数据、每一个角点的坐标位置与参数化设计,最终完成数字化生产、机械化安装。

进入建筑内部,更多的玄机显露出来。

作为一座由戏剧院、歌剧院、音乐厅、森林剧场组成的特大型剧场,北京艺术中心对于视听效果有着近乎苛刻的追求。

“这个工程的建设难度是我们以往工作中不曾达到的,它既有传统公共建设中包含的复杂机电系统,还要有保障声学性能的功能,同时要与整个舞台机械、灯光、音视频、融媒体的工艺进行融合。对该工程的检验不限于工程建设领域标准的数字指标,要接受观众在听觉、视觉上的评判,还要得到艺术家的肯定。”付雅娣说。

声学设计贯穿着剧院建设的整个过程。

以音乐厅为例,项目团队采用专业声学模拟软件对厅内进行了三维精细形体设计,以满足建筑声学对精装设计、材料和设备噪音的要求,从而确保观众厅每个座席都有优良的听感体验。

“我们配合相关机构在施工过程中也不断地做声学测试,专业机构给出这个音乐厅的声学性能测试指标已达到世界顶级的剧场标准的鉴定结果。”付雅娣表示。

运河的乐章也由此奏响。

2023年9月,北京艺术中心迎来了首场测试演出,多位音乐家在演出结束后感叹“被音乐厅的声场效果震撼。”

“难”与“乐”

北京艺术中心的完美亮相,离不开建设团队的辛劳付出。

“项目从2019年开始建设,至竣工验收走过了4个年头,这4年中,有3年在疫情中度过。在这样的背景下,高压、高速、高效是我们的工作常态。”付雅娣告诉记者,2021年前后,项目进入结构施工阶段,我们团队在整个冬季施工期(10月至来年3月)完成了将近10万立方米的混凝土浇筑,是正常进度的2~3倍。在结构工程加速施工的同时,作为技术负责人,我还要为下一步的钢结构施工做好准备工作。工期紧张、外部环境严峻、施工难度大,这些因素结合起来,让我们工作压力非常大。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付雅娣带领出一支年轻的科技攻关团队,完成了一个个挑战。

“我最欣慰的是在建设过程中,培养出一支青年突击队,这个团队的成员有18人,平均年龄在26岁左右,绝大部分都是‘90后’,最小的一名青年突击队队员于2022年加入我们,他们的工作积极性都非常高。”说起自己的团队,付雅娣脸上也流露出一丝少有的骄傲神情。

她表示,团队里有身怀六甲依旧放不下现场工作远程跟进的准妈妈,有孩子未满月白天扎在现场晚上埋在纸尿裤里的新手爸爸……“是他们跟着我在无数个白天黑夜攻克难题,挑战不可能,现在的他们是‘90后’测量专家,是BIM能手,是资料达人……”

建设的过程虽充满了“难”,付雅娣和团队却“乐”在其中。

“高难度的复杂工程,最容易点燃工程师的兴奋点和探索精神。”付雅娣以剧院舞台塔超高墙体的施工为例介绍,墙体有60~70米高、两侧没有任何支撑点,我们找到的可借鉴方案有全空间满堂脚手架和工具式脚手架两种,但在当时面临的工期压力和成本压力之下,都有技术限制。就此,我们将产、学、研联合的思路运用到施工当中,针对这堵墙与大学院校做了充分的前期实验,采用有限元仿真模拟、搭建6米高实体模型进行方案模拟等方法,完成技术参数测定。最终,在产学研的引领下,完成舞台塔超高墙体施工仅用了6排脚手架、压缩绝对工期30天。

一起攻克施工难题的同时,付雅娣和团队还收获了诸多成果——3年内申请1项集团科研课题,1项北京市科委课题,参编、修编标准4项,取得专利、工法、软件著作权近50项。组织了近70人,对剧场建筑,进行从决策到运营全生命周期的经验总结,形成文章70余篇,发表45篇,其中国际期刊7篇。

谈到对付雅娣的印象,一名青年突击队的成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感觉工程上遇到的任何问题都难不倒她。

热爱与期望

能够使人发挥全力为之奋斗的或许唯有热爱。

付雅娣与建筑行业的渊源要追溯到高中时期。“那时,我对古建筑和现代建筑产生了浓厚兴趣,所以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所有志愿报的都是建筑方向。最终,也就顺理成章的在大学毕业后进入了这个行业。”

“当时,我有一个很朴素的想法,就是未来作为城市的建设者,可能在地球之上一个小的区域里能留下一些自己的痕迹。” 这个在付雅娣现在看来有些“幼稚”的想法,却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支撑她快速汲取能量。

作为一名“80后”工程师,付雅娣在工地一线已有16年的工作经验。这16年里,她见证过亚洲最大的储币周转库——中国人民银行重点库的拔地而起,见证过“鲁班锁”亚投行的落地成型,见证过“生命之树”瞭望塔的蓬勃生长。

同时,她也有幸捧回鲁班奖、詹天佑奖和钢结构金奖杰出工程大奖等奖项,这些难得的经历,让她在人生另一个重大转折点——投身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这条路上,走得坚定、从容。

性别与职业,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有数据显示,在目前的建筑领域,女性从业者的比例仍远少于男性,女性工程师的数量亦是如此。作为一名女性工程师,在职场中获得认可和尊重,是否需要投入更多的努力和付出?

“我个人感受没那么大。”付雅娣对此表示,可能得益于我刚进入这个行业的时候,我们公司已经有了很多的女性前辈,她们作为先行者为我指引了道路,并没有让我觉得身为一个女性在这个行业里有更多壁垒,或更多难度。

她说,建筑业的确是一个艰苦的行业,可能很多人会觉得在工程现场有危险因素,不像在办公楼里工作干净、明亮,但是这个行业的工作状态可以给人带来很多自由的心态,时时面对问题,时时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之后,能够得到的成就感和正反馈非常充足。

近几年来,仍有许多年轻女性投身建筑行业、进入北京建工集团。付雅娣在跟她们交流时也会问到,“你家里人支持吗?”“你能适应这样的工作环境吗?”

让她欣喜的是,新一代的年轻女性仍能感受到建筑行业带给他们的正向反馈,很多女孩的家庭也都支持她们的事业。

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前沿的数字技术也是付雅娣关心的。

“在建筑行业由高速发展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后,我们要转变意识。”付雅娣说,未来,大工程、大干快上的项目并不会常常有,每一个人都要为自己想好专业发展方向,锚定一个专业方向、专业领域,术业有专攻,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对 话

付雅娣:建筑工程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依托更健康的市场环境与政策指引

中国房地产报:2023年11月,北京艺术中心项目从全球35个国家300多个顶级项目中脱颖而出,斩获国内首例全球BIM最高奖项——“Autodesk设计与制造大奖”。作为这个项目的总工程师,您认为,这座建筑能够斩获含金量如此之高的奖项,源于怎样的努力?

付雅娣:“Autodesk设计与制造大奖”是一个全球范围内的奖项,面对的是全球的企业,同时也面向设计行业。这个奖项有着十几年的评选历史,在2023年,该奖项在评审难度上做了比较大的跃升,从传统的AEC建设行业(设计与建造)拓展到制造业,包括影视传媒等所有的数字化领域。因此,在评选中能够拿到全球优选的含金量较高。

我们经历了3年左右的积累,1年左右的总结和提炼,用4年的时间,最终形成了现在的工作成果,实现了图纸、模型和实体一致的数字化交付。

中国房地产报:从接手到完成这个项目,您有着怎样的心路历程?最大的收获又是什么?

付雅娣:这个工程就是最大的收获。

一方面,对我自己而言,这是我职业生涯的一个里程碑。

另一方面,在建设这个项目的过程中,我们为公司培养了一支年轻的科技攻关型团队,这个团队的成员在18人左右,我们也叫他们“青年突击队”。这支突击队成员的平均年龄在26岁左右,绝大部分都是“90后”,最小的一名青年突击队队员在2022年加入我们,他们的工作积极性都非常高。

在这4年当中,我们遇到很多困难,也解决了很多问题。项目完成后,我们收获了很多科技成果,包括发表了很多文章,拿到了很多奖项。但对我而言,最欣慰还是把这支队伍培养起来,为之后的工程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这些年轻人,他们既掌握了复杂问题的解决办法,又适应了很艰苦的工作环境,同时具备了数字化新技能。

中国房地产报:您最喜欢这座建筑设计中的哪个部分?为什么?

付雅娣:我最喜欢的是音乐厅。

我们建造的音乐厅,从观感效果到演奏家的评价,再到所有观众对它的口碑,目前都非常好。

在对音乐厅的构建过程中,从结构到设备安装到装饰交付,全部采用绿色建造技术,建造理念与技术的更新迭代,能让我们消耗更少的材料、能源、劳力,达到更高的交付质量,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也赢得更佳的口碑。

这个音乐厅,它是一个非常具有后现代感的厅堂。进去之后会感觉它像一个宇宙飞船,到处都是曲面和曲线。在音乐厅正中央,是86个音栓的管风琴,两侧配有回声风琴,进去之后给人的视觉感受非常震撼。

1600座的特大型音乐厅在做厅堂的顶部结构的时候,没有使用传统的脚手架支撑体系,转而使用了室内大空间滑移平台,这项技术由北京建工集团自助研发,将军工贝雷架与转运器相结合,无需电力驱动,就可以实现重型钢构件的转运安装。是先进的绿色建造技术。

中国房地产报:您选择进入建筑工程行业的初心是什么?

付雅娣:我在上高中的时候,就对古建筑和现代建筑产生了浓厚兴趣,所以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我所有的志愿报的都是建筑方向。最终,也就是顺理成章的在大学毕业后进入了这个行业。

其实,那个时候有一个很朴素的想法,就是未来作为城市的建设者,可能在地球之上一个小的区域里能留下一些自己的痕迹。

进入这个行业16年来,我大多数时间都在工地一线,上大学前觉得这是一个很美好的、接近艺术的行业,现在对这个行业的认知还是改变了很多。

中国房地产报:您最近都在关注和思考什么?

付雅娣:年底是行业政策发布比较密集的时间段,最近比较关注绿色、数字化、城市更新方面的新技术与新政策

中国房地产报:作为一名工程师,您如何理解“工匠精神”?

付雅娣:我认为用这么几个字可以概括我理解的“工匠精神”——严谨、细致、求真和务实。做到这些才算达到“工匠精神”及格线。

中国房地产报:您认为,近几年中国建筑行业有没有什么需要关注与反思的?

付雅娣:近几年,建筑业正处在一个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阶段,最近,我国提出了“好房子”这样一个概念。

我觉得,高质量发展不是一个口号。想要实现高质量的结果,必须要有培养这个结果的土壤和先决条件,只有给予更合理的工期、更合理的价格、更专业的人才、更多社会关注,以及对这个行业领域一些不良行为进行约束,才能最终导向工程的高质量。我认为,这些是建筑行业在未来发展需要思考的。

中国房地产报:在您的生活和工作中,哪些方面是您一直坚守的?

付雅娣:认真和务实。建筑行业是一个实干的行业,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在这个领域非常重要。

中国房地产报:过去5年,您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付雅娣:以前我可能更关注自己个体的发展,现在我会更倾向于从团队和公司的视角看问题。

中国房地产报:未来5年,您自己的最大期待是什么?

付雅娣:未来建筑行业还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我希望能够把自己的本业、把我们的专业技术基础打得更扎实。我们集团的领导们也经常提及这一话题,在培养技术人才的同时也要注重技能的培养,这样我们才能够为这个行持续输送好的人才,好的人才能导向好的结果。

中国房地产报:作为一名青年工程师,您认为您身上的历史的责任与使命是什么?

付雅娣:在这个行业更加专业系统,由高速发展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之后,我们自己首先要转变意识。

大规模城市建设的潮流之下,先辈工程师们能够参与很多“高、大、新、奇、特”的工程项目,也经历着紧张工期下的高压工作,在较长期的一线历练中,具备了较强的综合实战能力。未来行业将向可持续、健康、绿色、高质量方向发展,工程规模小型化,“小而精”的项目与更新项目增多,同时从业者年轻化的趋势明显,需要企业以自身实力快速培育青年人才。

我们是承上启下的一代,坚守前辈的底线意识,夯实企业技术基础,传乘全面的、综合的管理能力与实践经验,培育适应新的市场环境的专业人才,是我们的使命与责任。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2-21 龙旗科技 603341 --
  • 02-08 肯特股份 301591 --
  • 01-30 诺瓦星云 301589 126.89
  • 01-30 上海合晶 688584 22.66
  • 01-29 成都华微 688709 15.69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