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道家思想看科技与人文协调发展

从道家思想看科技与人文协调发展
2024年01月29日 02:15 媒体滚动

转自:人民政协报

《道家哲学引论》陈霞 著

《道教伦理:传统形态与当代新诠》 陈霞 著

科技与人文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人文的发展需要科技提供的技术手段,而科技的发展也不可脱离人文的启发与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人文精神的发展与提升,是激励思想创新、凝聚人心、树立民族理念的强大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只有发展经济同时重视文化,发展科学技术同时培育人文精神,才有社会的整体进步。今天的科技变革对人类生活方方面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具有与人类智能匹敌的AI系统已经胜任了人类的很多工作,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世界。包括道家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成果,随着历史长河的冲刷和积淀,在提升人文素养方面愈加彰显出积极的意义,包含其中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在应对当代社会的挑战方面有着独特的价值,值得我们认真传承和弘扬。

道家思想已经延续了2000多年,在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下,先秦很多学派终绝,但道家思想依靠其思想的独特、深刻而流传至今,形成了儒道互补的局面。佛教传入后,道家又与儒佛交流互鉴,并成为代表中华文化基本格局的儒释道三足鼎立之一足。今天依然活跃,且日益显示出独特的魅力。

现代人在追求发展过程中展现出的积极力量同时也在转化为破坏性的力量,带来了环境、资源的生态问题,以及商业化、世俗化、消费主义等问题。老庄所主张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无用之用”等对文明的反思、对自然的回归、对真性的追求等显示出巨大的吸引力。道家思想所表达的对宇宙、生命、社会的认识较易同当代人的心灵沟通。在国外,《道德经》译本的种类之多仅次于《圣经》。据美国汉学家邰谧侠统计,目前累计有96种语言,多达2030种译本,可以说全球95%以上的识字人口均可通过母语阅读《道德经》。

道家与科技有紧密的关系。从历史看,道家思想与古代科技发展密切相关。道教以追求长生成仙、实现生命的不朽为出发点去观察自然,古代道士如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也是其时代的科学家,对古代科技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深化了对人体自身、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现代科学家与道也有不解之缘。据著名数学家陈省身的回忆,1943年他去爱因斯坦家做客,发现书架上的书不多,但却放着一本德文版《道德经》。陈省身还指出,西方不少科学家喜欢老庄哲学,崇尚道法自然。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花费近50年时间编撰了共七卷30余册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他认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曾领先于世界。他取的中文名姓“李”(李约瑟),字丹耀,夫人的中文名也姓李,叫李大菲,因为老子姓李。他对道家思想的推崇由此可见一斑。中国的现代道教学研究也始于科学家,如天津大学的工业化学家陈国符先生就长期研究《道藏》,奠定了对《道藏》的目录学及《道藏》中的外丹黄白术史料的基础研究。他1949年出版的《道藏源流考》是现代道教学的开山之作。

道家思想发展了古代的科学与技术,启发了当代的科学研究,但老庄也提醒世人,如果没有“道”,科技会走向对人及其他生物的危害。这一点尤其值得重视。老子讲“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明确提出了“为学”和“为道”两种人类认识世界的途径。由于“为学”和“为道”两者在认识对象、认识目的等方面的不同,形成了“益”和“损”两种截然相反的认识途径和认识方法。我们也许可以这样理解,“为学”获得的是有关经验世界的知识,是科技理性得以认识和控制的世界,即科学世界,探索事物的因果关系和规律,是关于物的知识,是对经验和现象的分析、综合、判断,是人的学习、思考、实践。这需要我们认识世界、接受自然规律。“为道”则是关于“道”的知识,“为道”使社会、人生成为它应是的样子,关涉精神世界、信仰世界、道德世界。老子提出“为道”,重点也在阐述“为道”,表明他看到了表现为人类经验和理性的“为学”是有不足的。这对我们今天仍然具有借鉴和启发意义。在提倡科技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人文、遗忘大道。

《庄子》的“庖丁解牛”这则寓言刻画了一位身怀绝技的宰牛者。他宰牛之时“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这简直像一场行云流水般的行为艺术。当文惠君问他技艺为何如此高超时,他回答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虽然技艺已经出神入化,但他对道的喜好却超过了对技术活动的追求,给我们启迪了道与技双绝、游刃有余的生命智慧。

庄子还讲过另外一则故事:

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搰搰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子贡曰:“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夫子不欲乎?”为圃者仰而视之曰:“奈何?”曰:“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挈水若抽,数如泆汤,其名为槔。”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

“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这是多么深刻的洞见啊。庄子注意到机心会对人心产生破坏和分离,让人对之产生依赖,人对科技的掌握变成了科技对人的掌握。因为机械的过度使用会分割人的心灵,最终使人像机器那样运作,成为机器的附庸,甚至成为机器的一部分,致使人的情感和思维受损,让人失去想象力、创造性和思维能力。机械虽由人制造,但却可能不断地潜入人类生存空间的更深处。如果人类对物质永不停歇的追求把自然变成了征服和压榨的对象,那便会使人与技术的关系颠倒,使现代人失去根,失去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老庄那个时代科技尚未迅速发展而对人产生影响,他们却对理性、技术、机械的负面影响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如果仅仅满足于“为学”,把认识的所有对象都等同为经验知识的对象,其缺陷是不能理解“道”的独特性,也不能给人提供存在的价值和人类社会的精神走向。科学就像GPS,它能告诉人们怎样到达目的地,却无法给人确定目的地。人生的方向、人类的未来应该是“为道”的领域。套用一句话,“为学是力量,为道是方向”。人始终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不是去控制自然,而是作为自然的一员,带着审美的心态融入自然,去领悟宇宙的奥秘以及人与万物的友好关系。所以在加强分离性、增长性的“为学”功夫外,道家思想提醒人们,不要割裂完整的生命,保持好奇、保持想象、保持追问、保持奇思妙想的赤子之心,熏陶我们对生命的敬畏,对人与宇宙万物的珍爱,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今天,“为学”和“为道”不能相互取代,我们应建立起“学”和“道”、科技和人文的内在联系和互动,既要有“为学日益”的加法和油门,也要有“为道日损”的减法和刹车,这才是安全有效的交通工具。“日损”让我们安静下来,静能生慧,带来生命的有序,以实现科技与人文的相互协调,人与人的和平共处、人与智能机器的协同进化、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道家哲学引论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1-30 上海合晶 688584 22.66
  • 01-30 诺瓦星云 301589 126.89
  • 01-29 成都华微 688709 15.69
  • 01-24 海昇药业 870656 19.9
  • 01-24 华阳智能 301502 28.01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