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准了就埋头苦干,这群很“轴”的人是谁?

认准了就埋头苦干,这群很“轴”的人是谁?
2024年01月27日 07:31 瞭望东方周刊

转自:瞭望东方周刊

本文刊载于《瞭望东方周刊》(2024年第2期,总第899期),原题为《矢志向上》。

文丨《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张静 编辑顾佳贇

“小巨人”创业团队都很“轴”,这是一群不关心风口变不变、认准了就埋头苦干的人。

苏纳光电生产的硅透镜芯片苏纳光电生产的硅透镜芯片

2023年12月28日,深圳地铁8号线二期开通。8号线应用的新一代计轴系统来自深圳首批国家级“小巨人”企业之一的深圳科安达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安达”)。

“这是我们和深圳地铁第14次合作,最新的计轴系统按500毫秒的响应速度来设计。”科安达总裁张帆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从2000年研发出第一代防雷分线柜解决了铁路大提速中的雷击问题,到2010年研发出国内第一条完整计轴线,公司成立26年来,科安达一直在轨道交通领域深耕细作。目前,国内5000多个火车站场搭载了该公司的防雷产品,50多个城市的200多条城市轨道线路搭载了该公司的计轴系统。

近日,《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在深圳、苏州、青岛等地多家企业走访调研中发现了一些共性经验:“小巨人”创业团队都很“轴”,这是一群不关心风口变不变、认准了就埋头苦干的人;通过找准市场需求,依靠独家专利填补产业链“断点”,他们逐渐把小而精的技术做到全国领先甚至全球顶尖。

走进“小巨人”企业,几乎都能看到一面大大的荣誉墙,挂满“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百强中小企业”等证书与奖状。这些荣誉,见证了“小巨人”们秉持专精特新基因,不断向上向新的发展之路。

时势造英雄

“当你确定目的,不论遇到怎样的困难,都要执著地沿着一条路走下去,那么也许这条路就是成功之路。”张帆说。

在张帆办公室的墙上,一张老照片引人注意,那是2003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条高速铁路——秦沈客运专线正式通车前,她与工作伙伴的合影。秦沈客运专线的防雷系统就来自科安达。

张帆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铁道电气化专业,1998年,32岁的张帆和丈夫在深圳创立了科安达。

从1997年到2007年的10年间,中国铁路完成6次大提速,列车时速由80公里提升到250公里。这段时间探索性储备的高铁技术,为此后十多年全国大面积高铁的铺设打下基础。

上世纪90年代末,雷击是中国铁路大提速遇到的最大障碍之一。原铁道部曾经向全国征集防雷解决方案。彼时轨交领域的技术人员大多在央企、国企铁路系统,从事轨交相关产品与研究的民营企业很少。名不见经传的初创公司科安达就决定从这个痛点入手,历经三代开模和迭代,终于自主研发出第一台中国铁路系统防雷设备。

研发过程中,从产品结构的设计调整,到电路图纸的绘画改进,都由张帆亲自完成。当时研发团队十余人,每天吃睡在办公室,日夜不停地赶工。

2000年,科安达成功研发第一代防雷分线柜,并在广州北江村站投入试点。此后,经过不断的产品迭代和技术创新,科安达的防雷系统标准被写入铁道部规范标准,并推向全国。“推广后,铁路系统事故率降低了93%。”张帆说。

目前,科安达研发的防雷系统被广泛用于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科安达也成为了行业标杆。

科安达第二个创新产品针对的是铁路交通信号计轴系统。计轴系统用于判断区间的占用与空闲,也就是准确判定列车在轨道上的位置,从而通过联锁系统控制车速和红绿灯的变化,类似于地铁的“眼睛”。当时铁路上的计轴系统被国外品牌垄断,但因中国铁路系统线路复杂,国外产品经常“水土不服”,导致故障率居高不下。

通过长时间勘测,对几套系统不断试用、调试、改良、创新,先在广州地铁试点一段时间取得良好效果后,2010年,深圳地铁2 号线正式开通,2号线首次运用了科安达研发的也是国内首条自主研发的交通信号计轴系统。

“计轴的基础技术虽然源于欧洲,但真正发展起来是在中国,我们走的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条路。”张帆说,“最开始我们与德国合作伙伴同时开发,德国开发一版,我们开发一版。后来,我们在开发速度、认证、效果等方面都实现了超越和领先。目前,我们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已超过60%。”

“2019年,我们成为深圳第一批国家级‘小巨人’之一。” 张帆回忆说,“‘小巨人’重在挖掘和解决需求的能力,我们的技术和产品与同行相比存在显著差异性,我们不靠打价格战取胜,靠的是不断发现新问题,用技术解决新问题,‘专精特新’四个字切中肯綮。”

坚持只做芯片

在2023年第五批名单公示前,苏州共有171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数量恰好排在全国城市第10位,叠加第五批数量后,苏州跻身全国第4,超越了“隐形冠军之城”宁波。

苏州“小巨人”在电子信息等产业链上表现突出。研发、生产光通信领域产业链上游产品——硅透镜芯片的苏州苏纳光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苏纳光电”)正是其中之一。

成为“小巨人”,苏纳光电迎来“高光时刻”,公司股东、董事任雪勇接到了很多朋友的祝贺电话,客户和投资人的问询也明显增多。“‘小巨人’的金字招牌迅速给公司带来政策的扶持、资本的青睐、客户认同感的加强。目前,我们已经搬进1万平方米的新厂房,公司累计融资金额超亿元。”任雪勇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2014年,来自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的三位科研人员在苏州创立苏纳光电。“我们是完全脱离编制出来创业。”任雪勇说,创始人有在中科院半导体所、清华大学、中科院纳米所的工作经历,“这些经历所积累的技术研发能力,就是我们最大的创业资本。”

在最初做行业调研时,苏纳光电就找到了细分赛道。“当时有人向我们反馈,日本透镜很贵,欧洲人用半导体光刻、回流、刻蚀、切割技术做的晶圆级微透镜芯片便宜,但是欧洲人的交付周期太长,沟通成本也高。我们就想,能不能自己做?”任雪勇回忆。

2017年,苏纳光电开始给一些公司代工晶圆级刻蚀技术微透镜芯片,到2019年做出接收端和发射端的产品,用于给探测器和激光器配套。2019年,苏纳光电正式把自己定位为晶圆级光学公司,其核心产品晶圆级刻蚀微透镜芯片也开始广泛应用于光通信、智能家居、消费电子、汽车等领域。

“苏纳光电其实是用先进的半导体工艺做了一个传统行业——硅透镜,属于芯片特种制造工艺和微纳光学两者的深度融合。做产品的人需要既懂半导体又懂光学,我们三个创始人的经历恰好能互补。”任雪勇介绍,“目前,全球90%以上的光模块企业都是我们的客户。从产品看,我们至今已累计出货超过8000万只硅透镜芯片,占据全球市场50%以上的份额。”

2023年ChatGPT引爆人工智能风口,市场对光模块和硅透镜芯片需求激增,苏纳光电2024年的排产已到年底。

“我们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离不开苏州完整的光通信产业链,从光模块、光器件、光芯片均有相关优势企业。全球最大的光模块公司旭创科技就在苏州工业园区,光器件上市企业天孚通信在高新区。”任雪勇胸有成竹地说,“硅透镜芯片是一个细分市场,全球每年的需求量大约在1亿只,我们在这个细分赛道已经取得领先优势。未来我们还是坚持只做芯片,目标是技术上要领先对手半年,甚至一年。”

服务智慧城市

要去青岛软件园办事前,青岛白领小李打开“慧停车”App,输入“青岛软件园”为目的地,提前预约好了车位。车辆到达后,出入口感知系统自动识别车型,导航自动规划最优路线,沿线诱导屏显示车辆号牌及行驶方向。在园内如果遇到其他车辆正在停车,系统也会精准引导避开,如果前方车位被占,系统会及时更改导航路线。车主在软件园停车期间,摄像头全程记录途经的所有车辆,为可能出现的剐蹭事故抓取、保存证据。小李随着导航,很快在一个大小适宜的车位停好车,比和客户预约的时间还早了20分钟。

这是松立集团的全息感知技术在青岛软件园里的停车应用场景。松立集团总裁刘寒松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该公司的城市级智慧停车解决方案已经推广至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

时间回到2014年,当时即便在北上广深,道路停车还是“地磁+人工收费”的传统模式。这种“落后感”触发了刘寒松的商业敏感:如果将松立集团所掌握的图像视频识别技术引入停车行业,不仅能完美解决智慧停车中关键的车牌识别问题,优化用户体验,还能帮助当时已渐入瓶颈的视频监控行业焕发新的活力。

商业设想落地为商业模式并不容易。“因为路内停车的停车桩只能安装在道路旁边,摄像机的侧向拍照很难实现图像的清晰识别。”本身就是“技术咖”的刘寒松很快意识到,解决摄像头侧向数据采集是他们需要攻克的难点。

刘寒松带领团队经过多次逻辑优化和算法提升,2015年,全国首个基于智能侧向视频识别技术的城市级静态交通解决方案——“慧停车”诞生了,该方案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引入停车场景,实现了停车资源数字化、可视化和平台化管理。

2016年5月,北京市交通委前后三次派人实地考察,松立集团开创性的侧向视频识别技术让考察团队眼前一亮。最终,松立集团成功中标北京城六区路内停车智能化改造项目,4300多个泊位的升级改造引领路内停车行业进入图像视频识别时代。

如今,“慧停车”已落地全国40多座城市,管理泊位60万多个,服务车辆3000多万辆,路内停车泊位管理规模全国第一。

海量的数据每天汇聚在松立集团的大数据平台,作为大模型训练的底座。“我们正在运用大数据技术预测模型,主动训练,主动提升。我们不单是产品供应商,还是运营服务商,所以要通过不断跟踪调研,进一步丰富城市智慧停车场景,做出特色化内容。”松立集团副总经理、CTO王永告诉《瞭望东方周刊》,“青岛市政府和相关部门对我们非常支持,不但协调多方资源帮助松立集团对接青岛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成立人工智能联合研发中心,而且向我们开放停车、社区等城市治理场景,鼓励我们参与青岛‘全市一个停车场建设’和城市更新建设,助力技术产品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当下,许多城市都在实践动静态交通协同的‘大交通’概念,而动静协同本身就是一个城市交通治理的重点领域。这一领域,我们已在进行技术储备和落地实践,目标是从慧停车、慧出行、慧生活的运营理念出发,以停车为场景入口,整合洗车、充电、加油、维修、保险等汽车后市场服务资源,构建起智慧生活新生态。”王永说。

孵化更多“小巨人”

南山区作为深圳科技创新高地,“专精特新”企业聚集效应显著。截至目前,南山区成功培育了五批233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占深圳全市总数的31%,培育数量全市第一。

在南山区国际创新谷,坐落着一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数智化及边缘计算安全解决方案提供商——深圳市乐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乐凡”)。

乐凡成立于2014年,创业之初公司就组建了独立的国产化自主可控安全操作系统技术团队,多年来坚持在信创产业(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不断推出安全通信技术、操作系统、国产化终端等产品,研究成果服务于国防科工、政务、医疗、工业互联网等行业,累计技术方案达上百套,拥有知识产权超百项。

“乐凡的生命力非常很强,我们员工人数不多,但人均能效极高。多年来我们闷头研发,不管外面有任何诱惑,就认准信创这条赛道是国家未来战略需要的,每往前走一步都是创新。”乐凡董事长、党支部书记宋昆鸿说。

走进乐凡办公场地的二楼,原本满满科技感的“画风”一变,只见门口牌匾上几个大字:南山区“专精特新”企业书记工作室。

2023年10月,在南山区专精特新企业书记工作室,乐凡专家团队进行专精特新企业申报政策宣讲

2022年,南山区创新成立了“专精特新”产业链党委,并将全国首家“专精特新”企业书记工作室落户乐凡。乐凡以党建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成功经验,引领更多优质企业加入阵营,参与到为国家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的事业中,同时也推动南山区孵化更多“小巨人”。

自乐凡承接书记工作室以来,在线下先后开展宣讲会、诊断会、走进华为、北交所上市政策宣讲等活动超过20场,还特邀专家进行宣讲辅导,为中小企业提供“一对一、面对面”的资料诊断指导,帮助中小企业解决实际需要。

“通过‘传帮带’,有31家我们参与辅导的企业成功入选第五批国家级‘小巨人’,占南山区所有入选企业的30%,占深圳市的10%。”宋昆鸿骄傲地说,“这就是我们书记工作室为南山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按照深圳‘小升规、规做精、精上市、市做强’的‘小巨人’梯队培养体系。孵化这届的时候我们就盯好下一届了,这里的中小企业都有做‘巨人’的梦想。”宋昆鸿说,“我们有信心,下一届,还会孵化出更多‘小巨人’。”

《“小巨人” 大能量》专题系列稿件

驱动城市

矢志向上

“走出去” 干大事

促进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1-30 上海合晶 688584 --
  • 01-30 诺瓦星云 301589 --
  • 01-29 成都华微 688709 15.69
  • 01-24 海昇药业 870656 19.9
  • 01-24 华阳智能 301502 28.01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