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瞬息万变,投资难以决策?来#A股参谋部#超话聊一聊,[点击进入超话]
近日,发改委、财政部、工信部、商务部等多部门接连发声,就当前经济形势和今年稳工业、扩内需、培育外贸新动能等方面的工作思路密集表态,释放出稳增长的积极信号。
国家发改委主任郑栅洁表示,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环境复杂严峻。有效需求不足,外需面临走弱,内需有待提振,居民就业增收压力较大,消费能力受到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一些领域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但综合起来看,我国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
郑栅洁强调,要推动各项宏观政策持续落地见效,不断巩固经济稳中向好的基础。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协调配合,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
全力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
工业是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中的“压舱石”。当前,我国工业经济呈现回升向好态势。去年前11个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3%,增速较2022年全年加快0.7个百分点,特别是8月份以来增速逐月加快。
工信部部长金壮龙表示,今年将继续全力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打好政策“组合拳”。深入实施十大重点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支持工业大省、重点省市继续“挑大梁”。巩固提升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重点区域动力源和增长极作用,引导中心城市和重点城市群突出特色优势、实现差异化发展。
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放在2024年经济工作的首位,提出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
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比重约13%。金壮龙表示,要统筹技术创新、规模化发展和应用场景建设,积极发展新质生产力,努力抢占全球产业竞争制高点。要培育更多新支柱新赛道。用好国内大市场和丰富应用场景,发展壮大新能源、新材料、智能网联汽车等新兴产业,推进北斗在通信领域、大众消费领域规模应用,积极培育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的增长点。
金壮龙还提到,要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制定实施培育未来产业的政策文件,推动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元宇宙、下一代互联网、6G、量子信息、深海空天开发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构筑未来发展新优势。
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已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等领域崭露头角,成为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推动力。
谈到市场关注度较高的大模型,金壮龙表示,大模型技术的一个侧重点是在生产领域的应用,要以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场景应用为牵引,统筹布局通用大模型和垂直领域专用模型,从供需两端发力,营造创新生态,高水平赋能新型工业化。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对第一财经分析,2024年,未来产业的图谱将逐步清晰,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等未来产业的支持力度将大幅提升。发改委、工信部等相关部委也将加速出台规划或行动方案,未来产业或正式进入政策导入期。
打好扩大内需组合拳
包括投资和消费在内的总需求不足,仍是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特别是最终消费占GDP比重偏低,近年来居民消费占比有所下降。
郑栅洁表示,居民消费主要与居民可支配收入、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等相关,但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还是居民收入水平。必须加快完善分配制度,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并有效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和改善收入增长预期,从根本上提振居民消费。
全国商务工作会议也将“推动消费持续扩大,完善市场和流通体系”列为今年重点要做好的八方面工作之一,部署以“消费促进年”为主线,办好各类促消费活动。激发消费潜能,培育壮大新型消费,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推进服务消费品质升级。
稳投资方面,发改委表示,要进一步用好各类资金加强项目建设,更好发挥有效投资关键作用。支持交通基础设施、能源、农林水利、区域协调发展、社会事业、现代化产业体系、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基础设施、节能减排降碳、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安全能力建设等领域,进一步提高投资精准性有效性。更大力度激发民间投资,建立重点产业常态化项目推送机制,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实施,鼓励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和补短板项目建设。
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提到,2024年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提质增效。合理安排政府投资规模,发挥好带动放大效应。在保持政府总体杠杆率基本稳定原则下,继续安排适当规模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强化专项债券资金使用管理,支持地方加大重点领域补短板力度,着力提高投资效率。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李清彬表示,从消费看,居民衣食住行和精神文化等方面的需求潜力巨大;从投资看,虽然近年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等出现放缓趋势,但短板领域、薄弱环节和产业新领域新赛道等方面的投资还有很大发展空间。总体来看,国内需求持续扩大的潜力将进一步释放。
罗志恒认为,中国经济正从外需驱动转向内需驱动、从投资驱动转向消费驱动。一方面,刺激消费需要解决居民消费能力不足和消费意愿不强这两个关键问题,中长期来看,要从根本上解决消费不振的问题,则需要在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快构建公共服务体系、引导中长期消费升级、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着力。
“另一方面,扩投资的同时要综合考虑投资的效益,把更多资金用于支持国家重大战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惠民生补短板等领域,而不是盲目上项目。”罗志恒说。
拓展中间品贸易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关于“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的具体部署中,拓展中间品贸易不仅被首次提出,还排在了首位。
商务部对外贸易司司长李兴乾表示,中国已连续12年位居全球中间品出口第一大国,中间品对外贸增量的贡献接近六成。
中间品是指用于生产其他商品和服务的产品,比如生产过程中的原材料、零部件等,是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最为紧密的产品。近年来火爆的外贸“新三样”中,生产锂电池用到的电芯、生产光伏板用到的涂锡铜带就是中间品。
商务部原副部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告诉第一财经,拓展中间品贸易,不仅能更加充分发挥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高度成熟的优势,也将释放我国超级大市场的优势,在区域合作的加强中推动实现新型的全球化。
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院长张晓涛也认为,中间品进出口使我国能够继续发挥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形成更紧密的产业联系,为经济增长带来新动能,同时推动结构升级和技术创新。
“无论是欧美还是日韩,它们在贸易高速发展的时期,中间品贸易占比都很大,在进口中的占比达40%~50%,在出口中的占比达65%~75%。我们的中间品贸易还有提升空间。”魏建国称,这也表明中国外贸的动能还有不小的潜力尚待挖掘。
在他看来,要想做大做强中间品贸易,需要三个条件。一是具备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并且正在全球价值链中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二是具备良好的国际物流基础。三是具备强大的科研队伍,创新能力较强。这些条件中国都具备。
已生效实施了两年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被视为中间品贸易加速周转的催化剂。
2023年前11个月,中国对RCEP成员国的中间品出口,比2021年同期增长17.4%,是RCEP区域内最大的中间品贸易国。
责任编辑:王翔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