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2023年,医疗行业经历了困难时期,无论是疫情退去后业绩的回落、还是行业热度下滑的CXO,过往的一些明星公司在2023年都感受到了市场的寒意,被诸多投资者抛售,股价大幅跳水。据Choice的数据,A股上市的医疗企业中有近10%的企业股价在2023年跌幅超30%。
尽管二级市场持续萎靡不振,但2023年的市场不乏热点。从年初的中药、到阿尔茨海默药以及GLP-1减肥药,很多企业趁此风口,股价起飞。不可否认,其中一些企业蹭了概念热度,但也有不少企业是踩中了发展的风口。让我们来回顾2023年A股市场涨得最好的医疗股票,这些企业究竟做对了什么?
大涨466%和大跌50%,中国医药的2023年堪称冰与火之歌,而大火的,必然是ADC。
据统计,2023年A股和港股上市医疗企业市值跌去约万亿,就在这样低迷的行情下,有的企业却做到了超400%的涨幅。
2023年12月,百利天恒发布公告称与BMS达成全球战略合作协议,将EGFR×HER3 双抗ADC产品BL-B01D1的开发和商业化权益授予对方,总交易金额高达84亿美元,其中首付款为8亿美元。
8亿美元的首付款超过了之前百济神州所获6亿美元首付款的纪录,而84亿美元的潜在收益也超过了之前康方生物创造的50亿美元交易总额的纪录。正是依托BD交易的利好,百利天恒从2023年1月于科创板上市,到年底已达成466%的涨幅。
License-out正成为衡量创新药价值的标尺,众多MNC无疑比普通投资者更容易判断管线的前景,因此被MNC看中并收购的管线无疑更具竞争力。通过License-out,药企获得资金也能保证药物的顺利研发。也就是说,对于药企而言,License-out增加了未来一段时间内企业的确定性,因此有License-out的企业更容易在2023年获得投资者的青睐。
从交易金额和交易数量来看,ADC无疑是2023年全年最为靓丽的风景线,2023年围绕ADC产生了多笔交易,到了年末,更是有多家MNC与国内药企达成大额交易。
被ADC带飞的不仅有百利天恒,还有迈威生物。
尽管迈威生物在2022年全年股价下跌超过50%,但2023年ADC的兴起却让他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全年涨幅126%。
从管线布局来看,迈威生物拥有Nectin-4、Trop-2、B7-H3等主打差异化的靶点。2023年底,迈威生物发布公告称,其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递交的关于9MW2821的3期临床研究方案已获同意,将正式启动9MW2821治疗经铂类化疗和PD-(L)1抑制剂治疗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的3期临床研究。
9MW2821是迈威生物自主研发的靶向Nectin-4 ADC创新药,也是国内同靶点药物中首个开展临床3期研究的品种,Nectin-4 ADC有望成为DS8201之后的下一个爆款。正是这样的预期支撑了股价的上涨。
还有2023年股价上涨超320%的新诺威,随着母公司石药集团将创新药资产巨石生物装入其中,新诺威也搭上了ADC的快车。未来,新诺威或将成为石药集团的创新药平台。
如果说ADC是国内最火,那么GLP-1就是2023年全球的热点。
礼来和诺和诺德的故事这里不再赘述,在国内二级市场,常山药业是这波风口的主要获益者,全年涨幅137%,最高涨幅超400%。
作为现象级大单品药物,GLP-1席卷了全球,知名学术期刊《Science》在12月将GLP-1评为2023年度科学突破。各大药企纷纷跟进,在国内,华东医药和和仁会生物先后获批上市了GLP-1类减肥产品。恒瑞医药、丽珠集团、通化东宝、石药集团等多家药企都已入局,其中信达生物的GLP-1R/GCGR双重激动剂IBI362在12月底启动了头对头司美格鲁肽的3期临床试验。
GLP-1的四处开花也刺激了BD交易,11月,阿斯利康宣布与中国生物药企诚益生物就小分子GLP-1受体激动剂ECC5004达成独家许可协议,其中首付款及最高可达18.25亿美元交易总额。
从强效降糖药到神奇减肥药,GLP-1的“卷王”之路并未停止。包括心血管、肾病、NASH、心衰、神经退行性疾病、成瘾性治疗、内分泌紊乱、免疫炎症等泛代谢疾病领域,都能见到GLP-1的身影。
可以预见的是,GLP-1的风潮还将在2024年继续刮。
全年涨幅近300%的通化金马,代表了市场对于一些领域新药的期待。
支撑通化金马股价上涨的核心因素,是其创新药琥珀八氢氨吖啶片3期临床试验揭盲结果积极,达到统计学终点,有望成为人类寻找的阿尔茨海默症的关键答案。琥珀八氢氨吖啶片是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小分子化学1.1类国家级新药,用于治疗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症,属于全球首创。
据美国药品研究与制造企业协会的数据显示,从1998年~2017年,共有约146项阿尔茨海默病药物临床试验失败,多家大型药企自2000年以来总投入约6000亿美元,仍无一治愈疗法,这就是被称为“黑洞”的阿尔茨海默药物研发的现状。
多年以来包括Aβ沉积假说、Tau蛋白异常磷酸化假说、神经炎症假说、线粒体假说、溶酶体异常假说等,都无法厘清其发病机制。琥珀八氢氨吖啶片是胆碱能假说的代表,但是否真对患者有效,还需在后期商业化过程中进行验证。
不仅是阿尔茨海默病这样的疑难杂症缺少药物,常见的近视同样缺药。
2021年9月,澳大利亚TGA批准Aspen公司的0.0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上市,成为全球首款明确用于缓解近视的滴眼液。
“近视”是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据国家卫健委数据,2022年我国近视人口高达7.5亿人,同比增长8.18%,整体近视发生率达59.6%。其中存在大量已患近视或有近视潜在风险的学龄期青少年儿童群体,近视防控需求和市场规模巨大。
目前,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以院内制剂形式在实体医院销售,真正意义的近视药物市场尚是一片蓝海。
早在2016年,兴齐眼药通过新加坡国立眼科独立授权,获得了阿托品滴眼液5年的临床研究数据,用于开发硫酸阿托品滴眼液。2023年4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显示,兴齐眼药递交了硫酸阿托品滴眼液的新药上市申请并获得受理,此次申报适应症为用于延缓儿童近视。
正是因为预防近视既有政策要求,又有市场需求,渗透率快速提升的可能性极大,并且通过审核的概率较高,所以兴齐眼药在2023年收获超100%的股价涨幅。
据中金公司测算,2030年近视防控市场规模有望达约2100亿元,面对这样规模的市场,国内药企自然不会缺席。包括恒瑞医药、欧康维视、乐普药业、参天制药、齐鲁制药和极目生物等二十余家企业获得了相关药品的申请受理。
无论是即将进入井喷期的近视用药,还是尚需时日的阿尔茨海默病药物,市场的反应表明了对于企业在挑战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这条路径的肯定。
国产替代也是2023年二级市场中一个热门概念。
以阿斯利康的第三代EGFR抑制剂奥希替尼为例,其单年营收超50亿美元。作为奥希替尼的本土竞争者,艾力斯的伏美替尼在2023年前三季度营收13.48亿元,同比增长160%,良好的业绩推动艾力斯股价全年上涨111%。
相似的境遇让人想起了贝达药业,当年贝达凭借第一代EGFR抑制剂埃克替尼的国产替代,市值一度冲上600亿规模。不同于贝达跟着医药板块一起起飞,艾力斯在板块低迷的环境下,凭借着过硬的业绩走出了独立行情。
只是随着迪哲医药的第三代EGFR抑制剂舒沃替尼在2023年Q3于国内获批上市,国内市场的竞争也开始变得激烈起来。目前,艾力斯已经开始了第四代EGFR抑制剂的研发,并尝试引入一些新技术解决EGFR抑制剂耐药性的问题。
和EGFR抑制剂类似,ALK抑制剂也走出了自己的替代逻辑。
ALK受体酪氨酸激酶与血液、间质和实体三大类型肿瘤相关。目前,全球范围内仅有一款三代ALK药物获批上市,存在显著的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
首药控股的核心管线SY-707和SY-3505分别是其自主研发的第二代和第三代ALK抑制剂。12月,首药控股发布公告称SY-3505获批开展关键性3期临床试验,SY-3505是目前研发进度最快的国产三代ALK抑制剂,有望成为国产替代品。
尽管不同于已经商业化放量的伏美替尼,据弗若斯特沙利文分析,2024年~2030年中国ALK抑制剂市场的复合年增长率为11.4%,2030年中国ALK抑制剂市场预计将达到138.8亿元,超百亿的市场规模依然让投资者趋之若鹜。
随着ChatGPT的走红,人工智能成为2023当之无愧的热点,与此同时,AI制药也跟着火了。
润达医疗将自身的检验知识图谱和华为的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在华为大模型的支持下,打造出了医疗大模型“良医小慧”。作为华为在国内为数不多的医疗场景合作伙伴,通过与华为绑定,赢得了二级市场投资者的青睐,全年股价上涨超100%。
AI制药主要的商业模式分为AI SaaS,AI-Biotech和AI-CRO。如润达医疗一般提供软件平台服务可归为AI SaaS,而在2023年6月和11月分别递交招股说明书的英矽智能和晶泰科技则代表了后两种。不同的商业模式会影响AI制药企业的营收表现,但从润达医疗的财报以及另外两家的招股书数据来看,目前AI制药带来的营收规模并不高,距离商业化还有一段距离。
无论是大模型或是AI制药,都是发展潜力巨大的产业,虽然2023年MNC对于AI制药的总合作数量略有减少,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数亿美元的高额交易依然不少,也就是说,只有证实了自身价值的AI项目才能引来MNC的投入。
对于医疗器械企业来说,不出海就等于砍掉了一条快速发展的途径。
在冠脉支架首次集采中出局的赛诺医疗,在经历几年的奋斗后终于迎来自己的高光时刻,全年股价上涨119%。
从业绩上来说,赛诺医疗的两款冠脉支架新品首次入选国家集采续采,截至2023年Q3出货量达12万条,超过集采签约量4.8万条。目前,赛诺医疗的新一代冠脉药物洗脱支架HT Supreme已完成了美国、欧洲和日本的临床,并顺利通过FDA现场检查,预期最迟在2024年Q1获得FDA批准。同时,产品成功进入法国医保,海外业绩有望带来新的增量。
与此同时,赛诺医疗在拉美、中东、非洲、亚洲等市场的商业化进程也在加速,多款冠脉介入产品已在欧洲、美国、韩国、新加坡等10多个国家获得注册,并与当地经销商展开商业化合作。
另一家涨幅颇高的械企福瑞股份(79%)也得益于海外市场的贡献。
福瑞股份的主要产品为肝病药物和肝病检测设备,其中设备营收占比超60%,是其核心的利润来源。
无论是酒精肝ALD还是非酒精脂肪肝NASH,其演化过程都是由肝炎转化为肝纤维化再到肝硬化或肝癌。到了肝硬化阶段便无法逆转,但肝纤维化是可逆的,如果能在肝纤维化阶段提前诊断出来,就能有效控制肝病的演化。
福瑞股份的子公司Echosens,发布了全球首款肝纤维化无创检测仪器,通过振动控制瞬时弹性成像(VCTE)和受控衰减参数(CAP)两大核心技术,能精确通过肝脏内的衰减程度来量化肝脏的脂肪变数值。该设备被WHO、美国肝病研究学会(AASLD)等多家权威机构列入肝病必须设备,并且已被FDA批准长期临床使用。
同时,Echosens与诺和诺德合作,推动在糖尿病患者当中进行脂肪肝的筛查。此外,如果未来两年有NASH药物获批上市,那还将进一步释放检测设备的需求。
一旦找准了海外未被满足的真实临床需求并提供可靠的解决方案,那么海外广阔的市场将赋予企业可观的业绩回报。
除了股价上涨的企业,我们看到北交所正成为一个值得尝试的融资路径。
前段时间,在市场普遍低迷的情况下,北交所逆势上扬,指数从706点涨到了1114点,最高涨幅达58%。在北交所上市的辰光医疗、赛诺医疗和德源药业在2023年的涨幅能排进A股医疗榜单的前十,博迅生物、诺泰生物、数字人、大唐药业等都有近100%的涨幅。
从政策层面看,“专精特新”的定位,以及服务中小创新型企业的理念使得北交所对于致力于推动产业升级的医药类创新企业十分友好。
以辰光医疗为例,这是一家主营业务为超导核磁的核心零部件及整机的企业,从最初的射频线圈开始切入产业,后逐渐将产品拓展至超导磁体,包括万东医疗、飞利浦、朗润医疗等企业都是合作客户。从2022年开始,辰光医疗又涉足整机业务,包括3.0T超导磁共振系统的研发以及开发和升级高性价比的3.0T超导磁体,预计在2023年底至2024年初完成样机。2023年,辰光医疗股价上涨137%。
作为产业链上游,辰光医疗用于超导磁共振系统的超导技术不仅能在医疗领域发挥作用,在光伏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为此,辰光医疗也在积极研发相关技术,完成了成本更优的新型磁控直拉单晶超导磁体的初步设计。
在A股上市的影像设备核心零部件公司如奕瑞科技,市值超200亿,而辰光医疗目前仅有10亿出头的市值。要想发展,无论是拓展整机业务还是跨行业,都需要持续投入。
同在北交所上市,2023年股价涨幅达94%的博迅生物同样如此。
这是一家主营微生物培养箱、药品稳定性试验箱、样品干燥箱、植物/细胞培养箱、灭菌锅和生物安全柜等耐用科研仪器的企业。对于科学仪器领域来说,细分领域独家产品才具有定价权,要想扩大营收离不开并购扩张新的细分领域。
登陆北交所,给了体量尚小的企业一个发展的机会。2023年6月,北交所与港交所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支持双方市场符合条件的已上市公司在对方市场申请上市。
也就是说,“北+H”模式即将落地。
在资本寒冬的当下,在北交所上市融资获得资金用于发展,在适当时机在港交所启动上市程序增加融资渠道,不失为一种发展模式。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