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知识:写在哲学与文学之间》
[美]玛莎·C.努斯鲍姆著,李怡霖、于世哲译,范昀审校,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哲学家玛莎·努斯鲍姆在书中以从经典文学作品中探求“爱的知识”的视角,从哲学理论与文学理论相结合的高度,探讨了人类一直以来关注的人性、感知、诡辩、阅读、灵魂、个体与爱等主题。并在回应“人应该如何生活”这一哲学核心问题的过程中,极大地拓宽了文学研究的视野,突出了感性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价值。
《巴西:一部传记》
[巴西]莉利亚·莫里茨·施瓦茨、[巴西]埃洛伊萨·穆尔热尔·斯塔林著,熊芳华译,甲骨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自1500年欧洲人首次踏足巴西以来,它一直是一个令人极度着迷的地方。这部由两位巴西著名历史学家撰写的作品,旨在展示这个幅员辽阔的国家从其起源到21世纪的历史。本书描绘了不同时期但近乎持续的斗争,这些斗争是为了建立政治制度和社会框架、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保护公民权利——这就是本书的主题。
《柏拉图的理想国》
[法]阿兰·巴迪欧著,曹丹红、胡蝶译,艺文志|上海文艺出版社
本书是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阿兰·巴迪欧的长篇哲学著作。在本书中,巴迪欧模仿柏拉图《理想国》的对话录写作手法,将《理想国》原书中的古希腊背景换成现代社会,并将其中的智者和事件都换成现代的人物及事件,以全新的角度诠释了古代的经典哲学,赋予了《理想国》以现代意义。
《病入股肱:日本近代史上的天皇与军队》
[日]加藤阳子著,贺申杰译,浙江人民出版社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天皇作为最高统率者的权威发生了巨大动摇,被视为“股肱之臣”的军队也发生了质变。随着军人干政的潘多拉魔盒被打开,日本一步步走向战争深渊。本书探讨天皇与军队关系在近代的发展史,追溯日本明治建军和立宪的历史根源,通过探讨天皇与军队的关系,回答长久以来人们的疑问:“天皇为何没有叫停战争?”
《茶业战争:中国与印度的一段资本主义史》
[美]刘仁威著,黄华青、华腾达译,东方出版中心
通过呈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手工作茶与印度机械制茶之间的较量,本书讲述了茶叶如何在更宏大的政治经济学议程、国家发展和对国外资本的抵制中发挥作用的故事,写法上在打破传统国别史叙述框架的同时,对于资本主义在亚洲腹地的积累与运作提出了创新性的见解,挑战了以西方为中心的政治经济学的普遍适用性。
《大卫·休谟思想传》
[英]詹姆斯·A.哈里斯著,张正萍译,启真馆|浙江大学出版社
这本书是英国伟大的文人、哲学家、历史学家大卫·休谟的首部思想传记。书中描述了休谟一生的主要事件,将休谟的所有著作置于历史语境中,分析了休谟多种文学风格的差异,揭示了休谟思想发展所受到的主要影响。哈里斯笔下的休谟,热衷于在启蒙运动所有重大问题上实现其开放、客观、缜密、冷静对话的理想。
《大转型:中世纪晚期的气候、疾病、社会与现代世界的形成》
[英]布鲁斯·M. S.坎贝尔著,王超华译,中信出版集团
坎贝尔综合使用历史学、古生态学和生物学的新证据,包括核算国民收入、重建过去的气候和对从瘟疫受害者牙齿中提取的DNA进行遗传分析,评价了商业衰退、战争、气候变迁和流行病在这次“大转型”中发挥的作用,提出动态社会-生态系统的核心六要素理论,对中世纪晚期商业经济的产生、崩溃和重组做出了全新的解释。
《汉唐法制史研究》
[日]冨谷至著,周东平、薛夷风译,中华书局
本书旨在探寻中国的法律与刑罚制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过程,阐明中国前近代法制的特征,以及中国古代法制与中世纪法制的区别,贯穿了作者对中国古代社会礼与法这两种规范相互交叉的认识,强调中国刑罚的本质在于威慑与预防,重视北朝胡汉融合体制的重要作用,并善于运用简牍学与法史学相结合的手法,展露出深度的文化关怀。
《何故为敌:1941年一个巴尔干小镇的族群冲突、身份认同与历史记忆》
[美]马克斯·伯格霍尔兹著,何其原译,理想国|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1941年夏天,巴尔干地区的一座小镇爆发了一系列集体暴力事件。本书作者深入事发当地,采访了众多当事人,结合大量一手史料,追寻一段被人遗忘的历史,最终发现这场屠杀中的许多人都兼具加害者与受害者的双重身份。地方杀戮造成的动荡创造了对民族性的全新认识,不是族群冲突引发了暴力,而是暴力生成了相互敌视的族群。
《荷兰共和国:崛起、兴盛与衰落1477—1806》
[英]乔纳森·伊斯雷尔著,朱莹琳译,天地出版社
本书讲述了15—19世纪荷兰共和国从酝酿到兴盛,再到没落的发展历程。全书分不同主题,讲述了荷兰共和国在政治上的独立,经济上的创新与繁荣,思想上接受启蒙运动、宗教改革的洗礼,文化艺术上不断产生突破……一个伟大的时代的来临集中在这样一片狭小的土地上,如同一个意外,亦是一个奇迹。
《立干以扶枝: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基本议题十讲》
瞿骏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瞿骏,结合十余年教学经验和科研实践,讲授如何走近中国近代史研究。本书从方法论关键词、节点问题新探、研究个案举隅三个方面呈现作者对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基本议题的多年思考,涉及历史学如何求真、中国近代转型怎样考察,中国近代思想文化演进的脉络等问题。
《门阀时代:魏晋南北朝的政治与制度》
祝总斌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本书为著名历史学家祝总斌教授的学术论文集,收录魏晋南北朝史方面的重要论著十余篇,论题集中于门阀政治的缘起、发展、特征以及魏晋南北朝时代在政治制度上的独特现象。书中对东晋后期高级士族之没落及桓玄代晋之性质的分析,对都督中外诸军事制度的考辨,对晋律“儒家化”倾向的论述等,都包含着独到见解。
《明治维新史再考:由公议、王政走向集权、去身份化》
[日]三谷博著,张宪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本书以围绕公议、王政、集权、去身份化四个课题,各方的对抗与合作为主轴,解开历史的复杂谜团。从历史背景谈起,结合国际环境、世界秩序,呈现从幕末到明治初年的全面图景。作者反对明治维新史领域最常见的对个别人物或藩的研究,强调各方力量不同政治见解的碰撞及权力博弈的过程,颠覆固有的历史结论,呈现全新的明治维新史。
《女性史:中世纪卷》
[法]乔治·杜比、米歇尔·佩罗总主编,许张凤译,浙江大学出版社
该书认为中世纪的宗教色彩使得女性背负着单一的职责与标签,但经过历史学家基于大量史料的专业分析发现,中世纪的女性并非毫无成就地在其中沉沦和沉默。在那近千年的历史中,女性尽管越来越成为男性凝视的对象,是一个奇异的他者,但她们依然在不断努力发出声音,为人类的精神世界创造着财富,为思想宝库积累着智慧。
《欧洲民族主义的起源:从古罗马到现代早期德意志的另一种历史》
[瑞士]卡斯帕·赫希著,X. Li译,新民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从全新的视角探讨了民族主义的起源和欧洲各民族的形成。作者聚焦于民族主义发展史的三个关键时期,开展深入的专题研究,分析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民族主义话语、中世纪晚期神圣罗马帝国权力更替中的民族主义因素,以及宗教改革时期民族主义与教派分化的关系。
《人间烟火:英国近代早期的经济生活,1470—1750年》
[英]基思·赖特森著,刘旭译,商务印书馆
基思·赖特森将经济历史学家的调查与社会及文化史领域的新发展相结合,描绘了英国近代早期经济生活的基本机制与关系,考察了经济变革如何影响着社会各个阶层的男女老幼。借助时人的财产清单、日记、遗嘱、文学作品等鲜活的史料,本书为以定量分析为主的经济史研究增添了浓郁的“烟火气息”。
《人类之前的野兽:哺乳动物起源和进化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英]艾尔莎·潘奇罗利著,郎振坡、余婷钰审校,鼓楼新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展示了历史上惊人的化石发现和哺乳动物进化的关键转折,还介绍了一群改变人类知识体系的天才研究人员。作者将自己的科研发现娓娓道来,重新定义哺乳动物进化的叙事,并坚定反驳恐龙占据古生物学舞台中心的简单论调。事实证明,最早的哺乳动物不仅出现在人类之前,它们还是进化史上真正的先驱。
《生熟有道:普洱茶的山林、市井和江湖》
张静红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追溯了普洱茶大起大落的始末。通过对普洱茶采收、加工、交易和消费空间的追踪、关注,人类学家张静红生动地描述了普洱茶从一种家庭手工制品到一种重要产业的过程,而在这一转变过程中,读者将进入普洱江湖中人的生活和戏剧化冲突之中,感受他们周旋在多方力量下的坚韧。
《盛世的奠基:康熙与清朝统治的巩固(1661—1684)》
[美]劳伦斯·凯斯勒著,董建中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661年顺治去世,康熙继位,清朝面临国家统一、统治巩固等诸多问题。康熙亲政后,在政治和军事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他改变了鳌拜专擅的局面,向汉人精英让步,拉拢汉人才俊,消弭明遗民的反清情绪。同时,取得了平定三藩、收复台湾等一系列战争的胜利。这一切都为18世纪中国的繁荣与稳定奠定了基础。
《躺不平的千禧一代》
[美]安妮·海伦·彼得森著,杨文展译,格致出版社
本书考察了美国“千禧一代”(1981—1996年出生的人)普遍倦怠的生存状况,用年轻人的访谈原声及作者的个人经验,真实记录了千禧一代在工作和生活方方面面承受的重压,包括一路为了升入大学做准备的成长经历、将好工作等同于过度工作的病态职场文化、被工作不断挤压侵占的休闲时间,以及令人心力交瘁的育儿竞争等。
《铁砧与剪刀:一部美国文化史》
[美]格伦·亚当森著,杨盛翔译,万川|中国工人出版社
美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是工业和技术,而手工工匠和手工制品则被边缘化。作者在本书中颠覆了这种叙述,认为在美国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手工艺都是重要的、代表性的因素,是个人主义的典型表现。不同于已有的对手工艺的分散研究,作者将五光十色的手工艺著述整合成统一的叙事,从而透过手工艺工匠的视角去讲述美国的故事。
《魏玛共和国的兴亡:1918—1933》
[德]汉斯·蒙森著,常晅、崔晋、王辛佳译,方尖碑|译林出版社
魏玛共和国诞生于一战战败的阴影之中,其缔造者试图从旧世界的秩序中开辟一条新的道路。德国革命后的第一部民主宪法未能给国家注入民主精神,精英阶层不断追念过去,经济遭受重大挫折,民粹主义日益增长,使这个年轻的国家难以为继。本书讲述了从1918年到1933年,德国各派政治势力面对内忧外患挣扎求存的历史。
《寻找马吉影片》
陈旻著,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编,译林出版社
记者陈旻详细记录了各界爱国人士寻找南京大屠杀铁证马吉影片的艰辛过程。20世纪90年代创立的纪念南京大屠杀受难同胞联合会,为寻找南京大屠杀证据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最终在各界的通力合作下,“37分钟”版马吉影片被成功追回。本书凝结着几代爱国人士的奋斗与奉献,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关怀。
《脏活:必要工作的道德伤害》
[美]埃亚勒·普雷斯著,李立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为什么有些职业既不道德又不体面,还有人抢着做?当工作不再享有尊严,是否有退出的选择?在这本非虚构著作中,作者援引了“脏活”的概念,即社会中不可或缺但被视为肮脏、下作的工作,工作中的他们无权无势,还会遭受羞辱与良心谴责。本书描述了“脏活”背后,资本如何塑造不平等的权力结构,揭示工作中隐藏道德成本的真相。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