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上观新闻
大数据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未来能不能预测,长三角如何借助新智能技术构建跨界创新共同体,如何用大数据技术打造教育评价平台,学术评价的“数据”隐忧与解决之道,11月19日,“2023大数据赋能·长三角论坛”在上海大学举行,来自高校、企业界的四十余名专家学者和业界精英参会,围绕上述话题进行了交流和研讨。
大数据治理的可能性:主动安全建构与社会“膜”
中国未来研究会副理事长、天津工业大学教授阎耀军在主旨演讲中认为,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类的每次网络点击、每次支付、每次社交活动都会被电脑记录并存储下来。虽然存在“信息超载”问题,但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的“推荐系统”的诞生,能够有效解决“信息超载”的困境。大数据汇集能力、存储能力、挖掘能力和输出能力史无前例,对人类的超前认知以及对社会预测学的发展与完善具有重大的、带有革命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同时也为主动社会安全的建构产生积极影响,这是一种用物理的方法而不是用思想的方法实现对安全问题的超前控制。主动安全的核心手段应该是以“社会膜技术”为代表的预控技术。自然界中人们很早就发现“膜”具有分离作用。通过大数据建构“社会膜”,实现对社会风险的有效隔离,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时代,正在成为可能与现实。
应尽快启动建设长三角国际数据港联盟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滕堂伟在主旨报告中认为, 当前长三角步入一体化建设新阶段,无论是从综合协同能力指数,还是从经济、创新、设施、生态四个分领域协同发展能力指数来看,长三角城市群41个城市已经跨越了初级发展阶段,步入了整体性一体化发展阶段。长三角高端科技资源呈现向核心大城市集中、生产厂商向边缘中小城市转移态势。推动跨行政边界的产学研一体化、三链(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融合,以提升产业链能级安全和国际竞争力。新基建(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5G、新能源)辐射、溢出、联动效应巨大,也是中国在全球具有领先地位的领域,应该尽快启动建设国际数据港联盟。数字港、数字化城市是未来趋势,应以企业为投资主体,重视长三角城市群、新基建设施、产业体系三者的联动规划。
构建基于大数据的教育评价体系
上海大学发展规划处(大数据中心)主任、经济学院教授陈秋玲认为,学科建设关系到人才培养水平,进而关系到国家的竞争力水平。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将深刻改变人才需求和教育形态,不仅全方位促进教与学方式转变,对推动教育理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破解教育新发展阶段面临的主要矛盾,支撑高等教育改革和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上海大学大数据中心研究团队构建了包括数字化环境、数字化办学、数字化管理和数字化保障四个维度的高校数字化发展指标体系;从数字战略、制度体系、平台建设、技术支撑、数据安全、数字素养等方面系统提出了大数据赋能高等教育的实施路径和发展方略,建成了上海大学大数据综合管理及可视化平台,该平台实现了“一站解孤岛、一屏观全局、一键出报告、一察知内外”的功能目标,通过大数据赋能学校科学决策、精准管理和创新服务。
让学术评价的“数据”支撑更健康可信
同济大学教育评估研究中心主任、高等教育研究所樊秀娣认为,当前的学术评价盛行数据和排名,于是“没有成果的”硬要评出成果,“没有高低的”硬要评出高低。高校教育和科研活动以及成果的基本特点是:1.主观性——揭示了教育和科研评价只有相对公平的内核;2.专业性——揭示了教育和科研评价需由同行完成的内核;3.综合性——揭示了教育和科研评价不可单一度量的内核;4.多样性——揭示了教育和科研评价需要分类开展的内核。结论就是:教育和科研活动及其成果是质量与数量的有机结合体,无法用量化指标进行绝对计量。新时代教育和科研评价改革的路径:首先,要推行“名副其实”的学术同行评议制度;其次,要建立“瓜熟蒂落”的立项结项合并模式;再者,要改变“二次加工”的成果包装评奖方式;最后,要落实“揭榜比拼”的科教成果发现机制。
此次论坛是在中国未来研究会指导下,由上海大学发展规划处(大数据中心)、上海大学经济学院、上海大学长三角研究院、中国未来研究会长三角研究分会合作举办。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