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深圳特区报
近年来,随着一些“特殊门店”的出现,听障人士等特殊人群就业话题再次回到大众的视野。在深圳,“手语咖啡店”“无声面包店”也悄然出现。作为普通人应该如何与这些“无声伙伴”共事?有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正在接受他们?
深圳新闻网2023年11月22日讯(深圳特区报见习记者 傅杨清 文/图)
沟通
每天两个半小时,从手语开始融入
10月18日,星巴克中国第15家、也是深圳第一家手语门店在深圳益田村正式开业。制作台内,与“无声伙伴”进行“双语沟通”的小蔡(化名)就是这家门店的经理。
今年10月,小蔡接到通知,要在10天内将一家工业风的门店转换成手语咖啡店,而且还有天使(听障)伙伴加入。为了更好地跟这些特别的同事一起工作,小蔡还需要在短时间内学会基本的手语。重重难题摆在面前,他既兴奋,又为自己不会手语感到担心。
小蔡说,作为一个正常听力的人,一想到学手语这个事情,就不知道从哪下手。他解释,对听力正常的人来说,学习手语的难度不小,特别是手语的语序跟正常说话方式是不一样的。如果是正常的说话,我们需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表达出来,但手语则是运用关键词将语言连接起来。
为学习这门“特殊语言”,咖啡店开业前,小蔡专门请教了手语培训师、也是店内的天使咖啡师娜娜(化名),并且每天利用上下班通勤的时间学习、练习——在地铁上看2个小时的手语视频,回家临睡前再看半个小时。
如今,这家店已经有4位“无声伙伴”,他们能够和其他4位健听伙伴一起完成工作中日常的手语交流。最初需要利用A4纸手写文字辅助的小蔡,现在也基本实现了与手语咖啡师“无障碍沟通”。
融入除了要跨越语言的障碍,还需要相互的影响和认可。阿林(化名)也是店里的一员,他讲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我上次来的时候,看见外面有个老奶奶牵着一只狗在这里休息,然后有个天使伙伴就接了一碗水,给老奶奶的狗送去。然后我就记住了,今天看见有位阿姨带着小狗在那边休息,我也接了杯水去给狗狗喝。”阿林感慨,“是他们感动了我,你会从他们身上去学习和感受,并被他们积极生活的态度影响。”
对此,小蔡也深有感触,“我了解他们的故事,他们活得比我们坚强,比我们更加努力。我们希望更多人去了解他们,从而去回看一下自己,可能我们没有他们那么勇敢。”
理解
无声的世界,只需多一个解释
小娟(化名)是深圳龙华区“无声面包树”的一名员工,她的工作伙伴中也有6位“无声伙伴”。在这里,无论是前场的销售岗位,还是后场的生产岗位,都穿梭着“无声伙伴”的身影。
走到前台,就意味着一定要跟“人”打交道。在听力正常的人的世界中,沟通交流是工作常态,但对于“无声伙伴”而言,却是一件具有挑战性的事情。
“比如我想找你说话,但你一直不回应我的话,我会感到很生气、很不被尊重。”据小娟介绍,“无声伙伴”有时也会遭遇到“不理解”,但是每当遇到这种情况,其他店员都会出来解释,而这时,顾客都会立马道歉“对不起,对不起”。
无声的世界,有时候,只需要多一个解释。
据了解,这家店的创始人郑女士原从事金融行业,几年前,她去上烘焙培训课程时,同班有两位聋哑同学。通过相处,她了解到这两位同学本是想通过学习技术去谋生的,但学完出去后却难以找到工作。“后来我看到长沙有一对德国夫妇开了一家面包店,专门聘请聋哑人员,我觉得他们在这个行业里应该是适合的,而且前面已经有人实践过,所以我就开了这家店,并让我的同学到店里工作。”
下午6点左右,面包店陆续有员工外出吃晚餐,店内的客人也逐渐离去。朱女士是面包店的顾客之一,她告诉记者,从店名中她隐约感到这家店的特殊性。
朱女士说,此前,她对特殊人群也会存在一些刻板印象。“我以前认为他们可能会比较适合技术类的工作,但很难做一些细活。”她告诉记者,“他们可能在触觉或其他方面比较敏锐,可能会更擅长手工、技术类的工作,但其实这也可能是一个刻板印象。”
“现在还蛮多类似的企业,比如按摩馆、洗车间,甚至有一些特殊人群的培训机构,专门做咖啡烘焙等残障人士的培训。有的残障人士可以正常读书,甚至有的可以正常读大学。”朱女士认为,不要去过多关注他们,“尊重就好”。
在深圳,作出努力的不仅有个人和企业。一直以来,深圳市残联不断完善残疾人创业就业支持体系,并出台《深圳市促进残疾人就业办法》,从残疾人就业促进、创业扶持、职业培训等3个方面推出20项支持措施。据了解,2020年以来,累计扶持用人单位30家,扶持金额201.15万元;累计对辅助性就业机构和公益性岗位安排残疾人就业的用人单位,发放补贴共824.51万元;对超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用人单位及时给予奖励,累计达436.8万元。
无论是听障人士还是其他特殊人群,对于他们来说,这个世界是“少了点色彩”,但是社会有声、人间有爱,这个世界又是斑斓的。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