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吁“原始创新”成为获奖者们共同心声

呼吁“原始创新”成为获奖者们共同心声
2023年11月22日 05:07 媒体滚动

颁奖典礼现场。 (受访者供图)

□ 本报记者 叶真 实习生 陈兴民

11月18日,谈家桢生命科学奖第十六届颁奖典礼在江南大学举行。在如潮的掌声中,18名专家和学者接过了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谈家桢生命科学国际合作奖、谈家桢临床医学奖、谈家桢生命科学产业化奖和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的奖杯和奖状。谈家桢生命科学奖奖励委员会成员、往届获奖者和江南大学的师生们共同见证了这一褒奖创新的荣耀时刻。

谈家桢生命科学奖被誉为“我国生命科学诺贝尔奖”。旨在促进中国生命科学研究成果产业化,激励生命科学工作者不断创新。如今,该奖项已成为与陈嘉庚奖、何梁何利奖、光华奖并列的四大奖项之一。

勇攀高峰,攻克生命科学难题

正如谈家桢先生所说,“生命科学,大有作用。”这也是设立谈家桢生命科学奖的初衷。翻开谈家桢生命科学奖的获奖名单,星光熠熠。其中不乏施一公、李兰娟、高福、颜宁等耳熟能详的名字。

在此次颁奖典礼的序言中,谈家桢生命科学奖奖励委员会主任饶子和院士这样说道:“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下,我们的科研工作者们,不能总是指望依赖他人的科技成果来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更不能做其他国家的技术附庸,永远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我们必须走出适合国情的创新路子,特别是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更多‘0到1’的突破。谈家桢生命科学奖更多关注学术研究成果的创新价值。”

当前,以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脑科学、再生医学等为代表的生命科学领域正孕育新的变革。在这些变革背后,既有科研工作者们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也有他们勇攀生命科学高峰的勇气与决心,更离不开他们的大爱与仁心。

第十六届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分别颁发给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和中国科学院院士、昆明理工大学灵长类转化医学研究院院长季维智。

作为我国精神医学与睡眠医学领域唯一一位中国科学院院士,陆林多年来深耕精神疾病和睡眠障碍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季维智长期坚持灵长类生物医学研究,2014年,他带领团队在《细胞》杂志上发表的基因编辑猴的论文入选当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引领着中国灵长类研究的国际化并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洛克菲勒大学原校长、英国皇家学会主席保罗·纳斯被授予谈家桢生命科学国际合作奖,以表彰他在“细胞周期中的关键调控子”研究领域做出的卓越贡献,对开辟治疗癌症新途径具有深远意义。同时,他为推动中英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颁奖典礼之后的学术交流环节,获奖者们与大家交流了他们的科研经历与学术成果。呼吁“原始创新”,成为他们的学术报告关键词。

“近年来,我国各类脑疾病患病率逐年升高。遗憾的是,医院里的药品、医疗设备,八成依靠进口。2020年FDA批准的新药中,神经系统新药占26.4%,而同年我国国家药监局批准的神经系统新药只有3种,占6.3%。”陆林急切呼吁,我国的新药研发能力亟待提高。同时,他也提出了一些有关脑类疾病的新探索和新观点。

“想象一下,未来我们是否可以在大脑中装入一个类似芯片的东西来刺激某些神经元以治疗抑郁神经,或者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提前预测可能出现的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等疾病并提前治疗……”陆林表示,“中国脑计划”已于2021年启动,希望更多的青年学者加入其中。

学科交叉点上,寻找生命科学新力量

如何精准诊断并正确分型红斑狼疮,一直是困扰各国科学家的世界医学难题。经过多年的艰难探索,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研究所)执行院(所)长陆前进领衔的团队创新性地研发出DNA甲基化诊断新方法、免疫细胞分型诊断试剂盒及精准配型肠道菌群移植治疗新手段,从整体提升了红斑狼疮诊疗水平,并建立重症皮肤病救治体系,大幅降低重症皮肤病死亡率。他也因此成为了第十六届谈家桢临床医学奖的获奖者之一。

“作为临床医生,首先要会看病,能看好病。但光看好病还不行,还要能在临床中提出问题、回答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科研型医生”是陆前进给自己的标签。“好的研究应该是创新的、对行业有引领作用的,只有真正做出开创性的研究,我们才能在与国际同行的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特别是在原创新药、原研器械等方面我们还有很多路要走,这也是我们团队在未来会重点发力的领域。”

当前,学科交叉融合正在成为发展趋势,进而推进科学的整体融合与革命性变化。为表彰运用多学科交叉技术方法,在解析临床复杂疾病致病机制上做出的创新性贡献,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生命科学学院白凡教授成为了10名第十六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获奖者之一。

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旨在奖励在我国境内取得创新研究成果的年龄在50周岁以下的青年学者。和其他获奖者一样,在白凡看来,敢于创新,勇于尝试,是每一个青年科研者应有的素质。

刚开始进入大学时,白凡的专业是物理学,后来因为对生物医学领域很感兴趣,他决定“转行”。“独特的成长经历让我有一些自己的感悟和思考。我们在一个领域做久了,可能会被已有的知识框架约束住。多领域的学习和交叉融合,将是未来科研的新趋势。”白凡说,自己很喜欢做新的东西,跨界到不同的领域里面,获得新启发、新知识,拥有不同的学科背景和思考,就会有创新思路。

学科跨界,方向聚焦。在白凡的团队中,既有研究生命科学的成员,也有学习化学、工程的成员和临床医生。“学科的交叉让我们有更广阔的视野。大家也会经常在一起头脑风暴集思广益,这其中可能很多是天马行空的想法,但说不定也有可能实现的金点子。”

产学研用联动,助力生物医药产业“加速跑”

创新来源于临床需求,产学研用联动是生命科学领域的显著特点。亚盛医药集团共同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杨大俊和国药集团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新突发传染病创新疫苗研发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杨晓明荣获了第十六届谈家桢生命科学产业化奖。

11月17日,位于苏州的亚盛医药发布公告,由该公司原创1类新药奥雷巴替尼片(耐立克)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这一新药获得了国际血液学界认定的“同类最佳”,这也意味着杨大俊团队多年的努力有了结果。

“创新不是一句口号,是意味着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也意味着风险。”获奖以后,杨大俊有感而发。他告诉记者,生物医药所在的生命科学领域,需要一个长期投入和持续的过程。这既需要科研团队的决心与恒心,也离不开当地政府的支持和整体产业发展情况。当年从国外归来的杨大俊之所以决定让亚盛医药总部落地苏州,就是看好江苏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整体实力和雄厚的科教资源,特别是苏州当地给予的人才与科研方面的各项支持。

第十六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奖颁奖地点首次落子江苏,也说明着业界看好江苏雄厚的科教资源优势和良好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前景。在获奖者们所作的学术报告中,江苏元素一次又一次出现。陆林就提到,由南京医科大学研究人员开发的化合物ZZL-7在小鼠实验中可以快速激发抗抑郁效果,且没有观察到副作用。这一研究不仅为抑郁症经典理论“单胺假说”带来了新见解,还开发了一种可以快速起效的抑郁症候选药物。

与此同时,打通生物医药全产业链条,促进产学研和交叉学科的融合发展,越来越多的江苏生物医药产教融合体正在一一落地。今年8月,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九届谈家桢生命科学产业化奖获得者、江南大学校长陈卫创新团队与无锡高新区共同打造的专门从事特殊食品与营养健康产业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产业孵化的新型研发机构无锡特殊食品与营养健康研究院正式投用。11月中旬,由正大天晴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药科大学、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共同牵头的国家生物医药产教融合共同体成立……

正如陈卫当年获奖时所说,一个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既要发挥好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基础性和应用性的研究优势,形成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又要促进人才、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的集聚融合。

据了解,谈家桢生命科学奖从2008年至今已经评选了十六届,共有32位科学家获得“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4位科学家获得“谈家桢生命科学国际合作奖”,19位临床医生获得“谈家桢临床医学奖”,14位专家获得“谈家桢生命科学产业化奖”,152位青年学者获得“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其中,共有26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获得成就奖,4位中国工程院院士获得临床医学奖。在这十六届中,有2位教授在获得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后,获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有18位教授在获得谈家桢临床医学奖、谈家桢生命科学产业化奖或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后,分别获聘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生命科学 科学奖 院士 医学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11-30 永达股份 001239 --
  • 11-29 中远通 301516 --
  • 11-27 艾森股份 688720 --
  • 11-24 锦江航运 601083 --
  • 11-22 机科股份 835579 8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