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群众新闻
秦巴山下,汉江水旁,一根藤条、一把剪刀,指尖纵横的细腻,千回百折间,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便编制而成,这便是国家非遗“汉中藤编”百折千转的独特魅力。
精美的藤椅
汉中藤编以青藤、竹、木为原料,经过大小20多道工序,在“匠心”指尖赋予新生。2008年起,汉中市南郑区积极探索“非遗保护传承”模式,推进汉中藤编的传承发展。指尖非遗,助力乡村振兴。
汉中手工编织历史悠久。藤编旧时主要以藤椅、藤包为主,农民就地取材、闲时制作,传承下来的编制花样有上百种,并在发展中不断融合创新。2021年,历经千年传承的汉中藤编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中的一员。
工人正在编制藤椅
“一双手、一把刀、一根藤、一条致富路”,说的就是黄官镇的良顺藤编工艺。黄官镇位于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西接秦岭、南临巴山,野生青藤资源甚多,藤编历史悠久,被誉为陕西的“藤编之乡”。
藤编产品玲珑剔透、棕编产品轻巧耐用、扇编产品体轻质柔、竹编产品绿色环保、草编产品经济实用,目前,黄官“五编”已成为汉中非遗产业的一张闪亮名片。
走进陕西良顺匠心实业有限公司产品展厅,造型精美、形态各异的藤编制品琳琅满目。据了解,一件藤编家具经过大小20多道工序,最终才能呈现出眼前的精美样态。
“完全被这些工艺品‘安利’了,看到一根根藤条在匠人手中变成一件件工艺生活用品,很震撼,也从中感受到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坚守与传承。”重庆日报柏云辉表示。
而在陕西良顺匠心实业有限公司的厂房里,工人们正忙于编制各类精致藤编产品。
国家级非遗汉中藤编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陈良顺说:“我们藤编技艺也搭上了时代的快车,我们的工艺品也漂洋过海,进入海外市场,同时利用电商平台,为村民也带来了可观的收益。”
随着汉中藤编的发展,陕西良顺匠心实业有限公司支持非遗文化传承创新,乘着“互联网+”的东风,主动对接市场需求,搭建营销新平台。
2016年开始,“良顺藤编”在淘宝店铺正式上线,并逐步步入网络销售的快车道。
现如今,“良顺藤编”的产品遍布各大电商平台,并一直维持着稳定的销量,线上年销售额2000余万元。随着产品在市场的走俏,这家作坊式的小企业也一步步成长壮大,并在汉中市南郑区的支持下建立了“汉中藤编”传承基地,全面开展藤编技艺培训传承。
如今,“良顺藤编”发展了藤编、棕编、竹编、扇编、草编5大产业,成为汉中非遗产业的一张名片。
近年来,依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汉中藤编技艺”这块金字招牌,积极探索“非遗+合作社+基地+农户”和“原材料基地种植+手工生产加工+线上线下销售”的模式,组织小农户进行市场化、特色化、品牌化、生态化发展,利用农户庭院“方寸闲地”,分工协作,专业生产,统一标准,统一收购,统一销售,形成了“家家办工厂、户户是车间”的生产格局,推进汉中藤编传统工艺的传承和产业振兴,带动上千户农户入社,做强做大藤编产业,让脱贫群众持续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截至目前,汉中市南郑区“五编”产业辐射带动7个镇近4000名群众增收,户年均增收3万余元;南郑全区藤编年产量可达到18万余件,特色产品远销欧洲等地,年总产值6000万元,藤编产业年均销售额达5000万元。
一门古老的手艺,守护了一方家园,富足了一方乡民,把绿水青山转化为真金白银,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引擎。
近年来,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进一步弘扬传统技艺,形成产业集群,推动“指间工艺”转化为“振兴力量”。汉中藤编这门“老手艺”,在非遗保护各项政策的支持下,已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不断为乡村振兴赋予源源不竭的“新动能”。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