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丨让中医药经得起考验

半月谈丨让中医药经得起考验
2023年10月12日 16:56 四川在线

转自:半月谈内部版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和与疾病做斗争的过程中,中医药不断丰富发展起来,护佑中华民族历经瘟疫、战乱和灾害,一次次转危为安,生生不息。

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行业的发展,《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等法律法规政策相继出台,为行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指引。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对安全可靠、防治结合的中医药产品需求日益增加。中医药在新冠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更是大大提升了国际知名度和认可度。据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中药市场整体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

面对万亿级的中药大市场,如何守住初心,守住质量,守住疗效,能够经受住历史和人民的检验,值得行业内外相关从业者与管理者深思。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正当时,需要加强中药材质量体系建设,用现代科学语言破译中医药标准,拓展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之路,助力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总策划:叶俊东

调研采写:沈锡权、汪海月、董小红、徐弘毅、程楠、郭刚、梁军、郭强、闵尊涛、王井怀、梁姊

策划编辑:尤立

上篇:破译“黑箱”:

中医药虽玄但不“糊涂”

半月谈记者 沈锡权 董小红 郭 强 闵尊涛 王井怀 梁 姊

部分中医药业从业人员标准意识不强、相关标准体系化建设滞后、标准研制人才匮乏等,依然制约着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壮大。为了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实现中药现代化生产,亟待打开中医药的神秘“黑箱”,破译其中总是“说不清、道不明”的玄机。

9 月 9 日,安徽省亳州市的中国(亳州)-RCEP 中医药行业合作会议现场 赵金正 / 摄9 月 9 日,安徽省亳州市的中国(亳州)-RCEP 中医药行业合作会议现场 赵金正 / 摄

中医药产业标准缺失导致“黑箱”产生

半月谈记者近期调研发现,中药相关标准研制总体比较滞后,中医药标准体系还不健全,部分产业链环节的标准仍是空白,由此制约了产业的高效、高质量发展。

“提到中医药,大多数人脑海里经常想到的就是‘少许’‘适量’这些定性的词汇,造成中药不定量或定量不准确的误解,这就是行业中医药标准化意识淡薄和标准实施不力导致的。”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科技产业处副处长蒋舜媛告诉半月谈记者,《中国药典》是药品标准的法典,但相关的标准只涉及药材的合法性、合格性管理,是药材的底线管理,药典标准原则上并不涉及优良药材以及道地药材的判断评价和管理问题。“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比如,什么是优良药材,道地药材有哪些基本的标准,这些都是一套判断和评价标准体系,现在还不完善。”她说。

中医药传承数千载靠的是疗效,一剂中药方中往往包含十几味甚至几十味中药材,到底哪种成分起作用?它们怎样发挥治疗效果?……由于这些问题不容易回答,所以中药的作用机制常常被称为“黑箱”,从而难以获得国际医学(维权)界认可,中药国际化之路并不轻松。

半月谈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部分中医药行业内部人士对标准研制存在误解,缺乏足够重视,拖慢了标准研制的进度。“在中医界,部分老中医对制定相关标准不太认可,他们认为几千年的中医传承和发展主要靠经验积累,觉得经验不能量化,对标准制定存在排斥心理。”四川一位业内人士坦言。

标准化:突破“一道坎”

“说不清、道不明”是传统中医药发展一直面临的难题。“不少人调侃说,中医是让人糊里糊涂地活着,指的就是传统中医药‘说不清、道不明’。”一位中医院院长在谈到中医药治病时说,中华民族几千年都是靠中医药治病救人,中医药并不“糊涂”,只是缺乏有效论证手段。

在位于中国(南昌)中医药科创城的赣江中药创新中心,展厅内陈列着一排排中药创新药物,清肺排毒汤精制颗粒是其中之一。在抗击疫情期间,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托,该中心从抗疫中药清肺排毒汤中找到22个有效治疗新冠肺炎的靶点化合物,研制出精制清肺排毒颗粒,并将原来一副250克左右的草药浓缩成6克颗粒。

在赣江中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助理于伟看来,中药的复杂性和模糊性,导致中药治疗疾病缺乏现代科学语言的诠释和数据的支撑。“建设这样一个本草物质科学研究设施,就是为了揭示中药物质组成结构和协同作用机理,为创新药物提供科学基础和技术支持。”

近年来,我国多地在发展中医药过程中将标准体系建设作为重要的努力方向。其中,北京市《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方案》就提出,推进中医药标准化建设,建立中医药标准研究、制定、推广和监测体系。

由天津药物研究院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刘昌孝院士领衔完成的《中药质量标志物理论创建与关键技术创新及其应用》项目,成功摘得2021年度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该项目研究团队的核心专家、天津药物研究院中药首席专家张铁军说:“研究、推广中药质量标志物,是提升我国中药质量控制水平、为临床提供安全有效中药产品的重要抓手,对推动行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他解释,如中药中有一味名叫“三七”的药材,传统中医理论认为这味药材既能“止血”又能“活血”,看似矛盾的说法让现代人觉得不科学。不过,经过药物有效性分析发现,“三七”中止血的是一种名叫三七素的氨基酸,而活血的是其中的人参皂苷等成分。

张铁军介绍,迄今,中药质量标志物理论已得到科技领域和业内同行的认可,并应用于100余个中药品种的研究,成为中药产业发展和行业监管的重要抓手,近3年直接经济效益达17.9亿元。

2022年8月9日,天津市中医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天津中医药大学召开。第一届标委会由34名专家成员组成,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张伯礼任主任委员。这一技术委员会的成立,将加快实现天津中医药标准体系框架构建及标准化策略研究,有序推进天津市中医药地方标准制订工作。

新型高速滴丸机为天士力自主创新研制的现代中药“智造”设备新型高速滴丸机为天士力自主创新研制的现代中药“智造”设备

建起一条现代化产业链

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揭开“说不清、道不明”的玄学面纱是第一步。接下来还要推动实现中药现代化生产。

走进有着“中国最美工厂”之称的华润江中药谷,在青山环抱的车间里面,一台台智能化设备高速运转。这里生产了市场上九成以上的健胃消食片,诞生了国内首个年销售额过10亿元的中药爆款单品,但整个车间只有百余人。

智能化生产车间,上百个机械臂忙碌运转;无人药房里,配药、抓药、煎药“流水作业”,10秒便能称量出一副处方中药;一款“智能四诊仪”,汇集古今30余万例医案以及100余万望闻问切的诊疗数据……在江西许多中医药生产企业和药房,这样的智能化生产场景并不鲜见,传统中医药插上现代科技的翅膀,不断焕发新活力。

不仅在实验室、生产车间,群众在日常生活中也能直接感受到中医药的现代化。

在医疗机构就诊开方后,只需在家等待几个小时,“智慧中药房”就能将煎好的中药送到家门口……这是江西抚州市不少群众在“智慧中药房”抓药的新体验。

走进位于天津市的中国滴丸产业基地生产车间,一股浓郁的药香味弥漫其间,黄色的机械臂不停挥舞,一个个金色的葫芦形小药瓶就整齐地“流下”生产线。这就是在我国家喻户晓的“国民神药”——速效救心丸的生产过程。

“这是国内首个实现产业化生产的中药滴丸制剂。在舌下含服经黏膜吸收,直接进入血液,起效快,适应冠心病人的救治要求。”88岁高龄的速效救心丸研制人章臣桂说。

近年来,中医药产业成为不少城市重点发展的产业链之一。如北京市提出,梳理中医药重大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建立以产业目标为导向的科学问题库;浙江省也提出,聚焦产业化方向,大力提升中药产业发展质效,补齐中药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关键环节。

在中医药发展“高地”天津,充分发挥天津中医药独特优势,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锻造产业链“长板”,也已成为发展共识。从研发领域看,天津已谋划建设现代中医药海河实验室,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不仅解决从0到1的基础研究,更注重从1到N的成果转化和项目落地;在生产领域,达仁堂天士力等一批中药企业成功上市;在康养服务领域,基于教育科研、医疗康复、健康养老等产业基础的天津健康产业发展合作示范区正在“蓄能生长”。

随着各地产业链的不断完善,中医药产业已经成为天津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据统计,2021年,天津市中医药产业链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2.6%,高于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中医药企业营收同比增速为11.6%,实现利润同比增长15.6%,两项指标增长率均高于全国中医药板块上市企业平均水平。

中篇:打好中药材质量“地基”

半月谈记者 徐弘毅 程 楠 郭 刚 梁 军

中药汤剂是中医治病救人的利器,药材的质量直接关乎着中药的疗效。当前,中药材市场仍鱼龙混杂,需要在源头质量提升、推进溯源体系建设方面下真功夫,切实保障中药材质量,为中药材高质量发展打好“地基”。

7 月 7 日,在北京葆年堂(菏泽)药业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对中药材进行农残和重金属检测 郭绪雷 / 摄7 月 7 日,在北京葆年堂(菏泽)药业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对中药材进行农残和重金属检测 郭绪雷 / 摄

陇西标本:一个中药材之乡的“质”变

陇西农村号称家家种药材,人人是药农。大约12年前,为了追求药材美白效果,延长保质期,不少药农、药商采用硫黄熏蒸,导致中药材二氧化硫超标。

然而半月谈记者走访发现,这种加工方法已很少见,中药材种植户们想方设法提高中药材品质。

“我不敢卖劣质药材,万一被追溯发现,商家就会来退货,那损失可就大了。”药农李继元说。

李继元指的“追溯”,是陇西县道地中药材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凡是在首阳镇中药材交易中心交易药材的药农,必须提供身份证,个人信息会被录入追溯平台。监管者通过扫描中药材包装袋的二维码,就可追踪到中药材来源。

中国对中药材质量安全追溯技术的探索已有多年。2012年10月,中国印发《关于开展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的通知》,支持河北、安徽、四川和广西开展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

除了政府作为,一些中药材加工企业也在积极探索数字化追溯体系。陇西县一些中药材企业,能够通过追溯技术查找到中药材的生产批次、生产日期、检测报告等环节的具体信息。兰州佛慈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给每款中药产品贴上二维码,努力实现从种植阶段到生产加工、检验报告全产业链的安全追溯。

下游追溯技术日臻完善,倒逼着上游生产者接受标准化、规范化种植,药农们逐渐从苦药材里尝到了甜头。

近年来,中国多地持续推动中草药的绿色标准化和规范化种植,在以定西为代表的国内道地中药材产地,越来越多品质好、产量高、药效足的绿色标准化种植和管理的中草药深受市场和消费者青睐。

看着眼前的大田光景,38岁的陇西县首阳镇董家堡村农民闫百平说过去不敢想。十余年前,由于种植不规范,黄芪等中药材品质下降、声誉受损,遭遇客商压价也是常有的事儿。

改变在最近10年内发生。闫百平加入了当地中药材绿色标准化种植省级抓点示范基地,在当地龙头药企GMP(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的缩写,意为“良好生产规范”)认证规范下,甘肃省农技推广总站的专家定时来田间指导、政府每年亩均补贴1袋有机肥……

一系列利好政策叠加,闫百平去年种植的5亩银柴胡等中药材卖了3万多元。“所以,我今年一口气流转了近30亩地,进行规范化种植,预计亩均增收将会超过1000元。”他说。

陇西地处甘肃陇中腹地,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条件非常适宜多种中药材的生长。当地的首阳中药材交易市场也是全国重要的中药材原产地交易市场之一。

“党参、甘草、黄芪销量占全国市场销量的70%以上,每年都有近50万吨西北地产大宗原药材和切片销往全国各地。”首阳镇党建办主任程晓东说。

药材好,药才好。近年来,陇西每年筹措专项扶持资金3000多万元,对标准化种植基地及核心育苗区进行补贴,持续推广无公害种植以及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病虫害综合防治新技术,实现了基地化肥、农药的“双减”,保证了中药材质量,确保了陇药道地品质。“目前,全县建成中药材药源基地50万亩,绿色标准化种植面积超35万亩。”陇西县中医药产业发展局局长王伟说。

9 月 18 日,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火石营镇东高庄村的农民在采摘五味子 杨世尧 / 摄9 月 18 日,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火石营镇东高庄村的农民在采摘五味子 杨世尧 / 摄

中药材市场鱼龙混杂引担忧

毋庸讳言,放眼全国,中药材质量仍然令行业内外担忧。今年以来,国内中药材价格快速上涨,市场上大量劣质、伪品原料也随之而来。

野生药材混杂伪品。我国常用中药材有300余种,其中近200种已实现规范化种植,有100多种仍为野生药材。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院长詹若挺说,药农在采收野生药材时,由于各种原因可能混入一些其他类似物种。以两面针为例,其药材来源以野生为主,詹若挺的研究团队发现,农民在采收的时候,可能会误将同科同属的其他植物当做两面针一并采收。“据我们研究发现至少有3个伪品两面针混到正品里面。这种情况比较常见,部分原因是药农专业知识的缺乏,采收野生药材时没有对品种进行鉴定而混了进去。”

个别药材冒充造假。所谓冒充,就是用另一个品种或其他产区的品种来代替正品。广东茂名化州市培林橘红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廖志略介绍,化橘红的植物来源是化州柚,并且只有在化州产区内,含有礞石及多种特定的微量元素土质及生态条件下生成出来的化橘红效果才是最好的。但近年来,随着化橘红品牌价值不断攀升,市面上出现以沙田柚、外地橘红等以假乱真的“化橘红”。半月谈记者在某网购平台看到,有的商品写的是“正宗化州橘红”,买家拍摄的包装上产地也标注为“广东化州”,但经询问客服得知其实是其他地区的橘红或沙田柚。“两者的有效成分含量有时可达到5至10倍以上差距。”廖志略说。

不良商家掺假制劣。例如由蕨类植物海金沙的干燥成熟孢子制成的药材“海金沙”,其性状为细微粉末,市面上极易掺假。“可能会被不良商家掺入砂石之类的成分。”詹若挺说,还有一些动物药也容易被掺入泥沙,以此增加重量。此外,例如广藿香等药材本来只用地上部分,地下部分属于非药用部分,但个别不良商家可能会掺入一些根部增重,导致药材不合格。

全产业链发力把好药材质量关

随着国家相关规范发布,近期各地中药材源头控制不断加强。受访业内人士认为,中药材源头质量提升亟待全产业链共同发力,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推动中药企业规范化生产。2022年,国家药监局等4部门发布《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下简称《规范》),被业界称为“新版中药材GAP”。《规范》鼓励中药生产企业在中药材产地自建、共建符合规范的中药材生产企业及生产基地,将药品质量管理体系延伸到中药材产地。根据《规范》,如果原料药材来自中药材GAP基地,中药生产企业可以在药品标签中标示“药材符合GAP要求”;中药材生产企业供应GAP药材时,需接受中药生产企业的“供应商审核”,也需要接受相应的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延伸检查”。业界认为,《规范》有望倒逼中药企业进行升级,促进中药材品质提升。

完善中药材溯源体系。目前中药材质量参差不齐,来源可靠性缺乏,加工不够规范,中药产品以次充好、假冒伪劣问题频发,这些问题亟待解决与完善。武汉理工大学化学化工与生命科学学院朱婷等人研究提出,面对中药材在生产流通各环节中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建立起一套高效、现代化的中药材溯源体系十分必要,以实现“来源可知、去向可追、质量可查、责任可究”。

加快中药材种业技术创新。詹若挺建议以优良遗传资源作为基础材料,加快开展中药材种业技术创新。一是要开展中药材的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开展其种质资源评价与有效成分调控机制;二是结合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例如分子标记、基因分型等技术进行优良种质筛选与新品种选育;三是做好良种繁育与规范化基地建设,从源头提升中药材品质。

下篇:破浪“出海”,志在药香飘天涯

半月谈记者 汪海月

2000多年前,中医药沿着古丝绸之路向外交流推广,成为中外商贸往来的重要内容。如今,中药产品、中医药诊疗技术及中医药文化,正阔步走向世界,为助力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新的贡献。

7 月 20 日,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沉浸式中医药文化体验中心,留学生在体验中药香囊制作 郭绪雷 / 摄7 月 20 日,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沉浸式中医药文化体验中心,留学生在体验中药香囊制作 郭绪雷 / 摄

中医药企业加速漂洋过海

清洗、切片、烘干、检测……在安徽盛林国药饮片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工人们正操纵机器加工生产一批白芍饮片,这些白芍饮片将和当归等其他中药材一起打包,通过海运发往韩国的仁川港。

“每周,都会有装满中药材的多个集装箱从公司发出,送往韩国、泰国、英国、荷兰等世界各地。”安徽盛林国药饮片有限公司国际贸易部经理杨海峰说,2022年公司的出口额达2100多万美元,产品在海外的认可度不断提升。

安徽盛林国药饮片有限公司所在的安徽省亳州市是神医华佗的故里,素有“中华药都”的美誉。近年来,这个皖北城市致力于打造“世界中医药之都”。目前发展有中药材进出口实绩企业89家,业务覆盖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上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目前中医药已传播至196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1月至6月,我国中药类产品出口额29.15亿美元,同比增长3.63%。

除了中药材在海外热销,更多中成药也获批进入海外的药房。在德国小城施特拉尔松德的拉茨药房,由安徽济人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中药颗粒正通过药房里的中药配方颗粒部门销售到德国市民手中。该药房中药配方颗粒部门于2019年正式成立,标志着通过官方质量检验的中药配方颗粒首次进入德国市场。

“我们和当地的公立药房合作,销售128个中药颗粒品种,在德国很受欢迎。”安徽济人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强说,以疏风解毒颗粒为例,新冠疫情期间,以配方颗粒配置的疏风解毒颗粒在欧盟27个成员国和瑞士销售了10多万份,有效助力救治新冠肺炎患者。

除了济人药业,天士力、以岭药业同仁堂集团等中药企业都在布局申请国际高端认证,推动更多中成药进入国际市场。

今年7月,以岭药业研发生产的八子补肾胶囊、连花清咳片、通心络胶囊和芪苈强心胶囊4款创新专利中药在尼日利亚以“草药与天然药物”身份获批注册。这意味着获批注册的四款中成药不仅能通过药店销售,还有望进入尼日利亚的医院。

推动中医药文化全方位“走出去”

两掌握空拳成“熊掌”,左腿屈膝提起,右腿微屈……傍晚时分,华佗五禽戏第58代传人陈静对着手机认真录制五禽戏熊戏的教学视频。几分钟的短视频将配上英文字幕,发布在国际健身气功联合会的海外网站上,供世界各地的人们学习练习。

五禽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东汉名医华佗根据中医的阴阳、经络、气血运行理论,结合五种动物的不同习性和特征创编而成。虎、鹿、熊、猿、鸟对应人体的心、肝、脾、肺、肾,是一套外练肢体、内调脏腑、防病祛病的导引养生功法,目前仍是中医祛病健身的一种有效手段。

“作为中医的一部分,五禽戏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也能缓解压力,这让它在海外很受欢迎。”陈静说,像这样的教学短视频,她已经在平台上发布了几十个,引发了不少海外网友的学习兴趣,也让他们更直观具体地了解了中医药文化。

除了线上的交流推广,自2005年开始,陈静先后到美国、德国、法国等30多个国家向外国友人展示、传播五禽戏,收了不少“洋学生”,不少外国人慕名前往中国专门系统学习五禽戏。据介绍,当前,五禽戏已经传播到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中医药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也是一把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大背景下,中医药文化日益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先锋力量和中医药“走出去”的重要载体。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司副司长魏春宇在今年4月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医针灸、藏医药浴法、太极拳先后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医典籍《黄帝内经》和《本草纲目》被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历届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中医药板块需求旺盛,为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展示了“中国元素”。

在业内人士看来,尽管中医药文化“走出去”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受制于中西方文化差异、语言障碍、标准差异等因素,中医药文化“出海”仍面临挑战。

陈静建议在推进顶尖的中医大师“走出去”提供高质量诊疗服务的同时,要打好组合拳,积极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新媒体等现代传播技术手段,打造中医药文化国际信息交流与传播平台,推动中医药以多种形式、多种途径“走出去”。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杨文明认为,推动中医药走向国际化,除了要“打铁还需自身硬”,对传统中医进行挖掘发扬光大外,还需坚定对中医药的文化自信。

“我们应加强与国际的沟通交流,应用中医药和特色优势技术,解决重大疾病、新发传染病和疑难疾病,用现代的西方语言来说中医故事,让中医真正能扎根海外。”杨文明说。

7 月 22 日,在广西南宁国际会展中心,人们在中医药产业展览现场参观 陆波岸 / 摄7 月 22 日,在广西南宁国际会展中心,人们在中医药产业展览现场参观 陆波岸 / 摄

加强国际合作,共推中医药“扬帆出海”

今年5月,安徽省针灸医院与中柬第一医院在柬埔寨首都金边举行签约仪式,签署共建中医中心的框架协议。双方将共建中医中心,在科研教学、临床诊疗、中药研发、选拔柬埔寨留学生来皖研修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

据安徽省针灸医院外事办主任杨波介绍,去年7月,安徽省针灸医院就曾派出5名医生作为首支中国援柬埔寨中医抗疫医疗队的队员前往柬埔寨,为当地群众提供中医诊疗服务,传播中医药文化理念,并在当地积极开展中医基础知识及相关适宜技术培训,在当地获得了很好的反响。此次签订协议共建中医中心也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入合作。

“我们希望通过共建中医中心来发挥我们的中医专家优势,把针灸、推拿等中医的适宜技术,以及中医药文化传播到柬埔寨,更好地服务当地群众,进一步传播我们的中医药。”杨波说。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中医药的国际交流合作,与40余个外国政府、地区主管机构和国际组织签订了专门的中医药合作协议,开展了30个较高质量的中医药海外中心、75个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31个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建设工作,有力促进了中医药的国际传播。

自2008年被评为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以来,安徽省针灸医院与德国、英国、俄罗斯、瑞士、美国、希腊等国开展国际合作,比如与英国牛津康复基金会开展中医药科研合作,先后派出十多位专家在俄罗斯提供中医诊疗服务,并于近期和瑞士签订建立海外中心的协议,推广应用AI舌诊平台为当地群众提供中医服务。

伴随“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中医药国际化进程将进一步加速,根据2022年公布的《推进中医药高质量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21—2025年)》,“十四五”时期,我国将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合作建设30个高质量中医药海外中心。到2025年,中医药政府间合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医疗保健、教育培训、科技研发、文化传播等领域务实合作扎实推进,中医药产业国际化水平不断增强,中医药高质量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取得明显成效。

安徽中医药大学人文与国际教育交流学院院长周亚东表示,中医药作为对外交流合作的亮丽名片,需要政府和民间组织携手作为重要议题去推动。“我们可以调动多种力量和通过多种途径来推动中医药国际合作,比如在孔子学院教授中医课程、在世界各地建立海外中医药中心、推动中医药国际贸易等。”周亚东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刘良在中国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大会分论坛上表示,要以科技创新驱动中医药高质量国际合作,围绕重点领域打造中医药高端科研平台,构建中医药国际标准的开发平台,并积极拓展高层次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

(焦点深谈策划编辑:尤立)

现在送您60元福利红包,直接提现不套路~~~快来参与活动吧!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中医药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10-20 惠柏新材 301555 --
  • 10-19 德冠新材 001378 --
  • 10-12 天元智能 603273 9.5
  • 10-12 思泉新材 301489 41.66
  • 10-11 阿为特 873693 6.36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