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孝德
24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中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学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3位元勋中,有9人曾在重庆工作和生活过,他们与山城结下了不解之缘。
1 高考途中,邓稼先遇日机轰炸
邓稼先(1924年~1986年),安徽怀宁人。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邓稼先尚在襁褓便随母亲进京,在北平读小学、中学。“七七事变”后,邓稼先进入由英国人开办的教会学校崇德中学读书。1940年春,北平市伪政府强迫市民和学生举行游行和庆祝会。邓稼先觉得这是奇耻大辱,大会结束后他把手中的纸旗扯得粉碎,然后扔在地上。岂知此事被人告发,校长是邓稼先父亲的朋友,虽把这件事搪塞过去,但仍觉得有危险存在,于是建议邓稼先最好远离北平。邓父知道儿子的性格,就让长女邓仲先带邓稼先到江津四叔那里去读书。那时交通不便,只能绕道先到昆明,然后再往重庆。1940年9月,历经四个月磨难,邓稼先方才到达江津,后进入国立第九中学读书。邓稼先在这里苦读了一年,第二年考入西南联大物理系。
邓稼先在重庆还曾有过一段惊险经历:1941年,他到重庆城去参加高考,途中遇日机轰炸,一颗炸弹在距他不远的地方爆炸,他险些丧命。这对他触动很深。
从1940年9月到达江津,到1941年秋天考取西南联合大学离开,邓稼先在重庆待了一年。
2 坚守两年,赵九章的北碚岁月
赵九章(1907年~1968年),祖籍浙江吴兴,出生在河南开封。中国著名大气科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和空间物理学家,东方红1号卫星总设计师,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
1941年,经竺可桢推荐,赵九章兼任位于重庆北碚的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任研究员。三年后,他出任代理所长,并于1946年担任所长。抗战胜利后,赵九章随气象研究所从北碚迁回南京。1941年兼职气象研究所研究员时,赵九章并没有到北碚上班,因此他事实上只在北碚生活了两年。
为怀念赵九章,他的两个女儿写有文章,为赵九章在北碚的经历提供了一些细节:“那是1944年的春天,一辆汽车(当时唯一的交通工具),载着我们一家四口,还有五六个旅伴,在云贵高原崎岖的山路上,艰难地爬行了一个星期。终于,我们从昆明来到了北碚,嘉陵江畔一个孤零零的小山丘上。几排平房,一个长着青竹和花草的小庭院,十几名职工。这就是当时的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
多年以后,她们才明白,父亲为何这么做:“从此,父亲就把他的生命献给了这个所。它始而是气象研究所,继而发展成上千人的地球物理研究所,终于分成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地球物理、空间物理等多个研究所。”
3 璧山苦读,姚桐斌成绩全班第一
姚桐斌(1922年~1968年),祖籍安徽休宁,出生在江苏无锡。冶金学和航天材料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材料、工艺技术研究所的主要创建者之一。
因成绩优异,1941年高考时姚桐斌被五所大学同时录取,最后他选择了自己喜爱的矿冶专业,进入位于贵州平越(今福全县)的唐山工程学院。1944年11月初,日寇向桂北发动进攻,攻下独山。平越距独山仅百余公里,学校遂于11月16日紧急布告全校,暂时停止上课,全体师生转移到重庆两路口的中国桥梁公司集中。一边是师生星夜兼程向重庆进发,一边是院长命人紧急寻找校址。最终,学校选中璧山丁家坳。1945年2月上旬,大部分师生已到,15日正式开学上课。有人曾零星记录过姚桐斌的往事:“1944年冬,学校被迫转移到重庆璧山丁家坳。同学们在一片兵荒马乱中各自奔往目的地。这里较之贵州,住宿环境更差,没有夜读的条件。同学们便自备一盏桐油灯,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去读书。人们注意到,几乎每晚姚桐斌的油灯总是最后一个熄灭,但第二天大家起床时,他又第一个在窗外朗读英语了。功夫不负有心人,1945年,姚桐斌以全班总分第一的成绩获得学士学位,并被分配到经济部重庆北碚矿冶研究所。”
从1945年到璧山,毕业后到北碚,姚桐斌也在重庆生活了两年。
4 逃难重庆,钱骥考入中大理化系
钱骥(1917年~1983年),江苏省金坛县人。空间技术和空间物理专家,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科技委副主任。
1937年10月,无锡师范学校被日机炸毁,钱骥与一帮同学逃往四川,后进入重庆北碚国立四川中学师范部读书。第二年,他考入在重庆的中央大学理化系。因中大本部太小,新生就安排在江北县柏溪校区读书。
同学钱谷融和钱骥关系非常好,钱谷融后来回忆说:“在中大放寒假期间,曾去中美文化协会听葛德石讲演,他对中国政界十分不满,说已作了几次讲演,还写了文章,斥责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抗战不力,人民、士兵苦不堪言,知识界都为国家前途担忧。”
1943年2月,钱骥到合川凤凰山育才学校实习两个月,他不仅帮助了学生,同时也被陶行知的行为所感染与教育。
1943年,钱骥从中央大学毕业,留在学校任教。1947年中央大学东迁南京,钱骥跟随学校离开重庆。从1937年到1947年,钱骥在重庆整整生活了十年。
5 求学南开,朱光亚对物理产生兴趣
朱光亚(1924年~2011年),湖北武汉人。中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
1938年夏,日寇逼近武汉,朱光亚随家人来到重庆。最初,进入位于合川东岳庙的崇敬中学读书,后进入位于江北县鸳鸯镇悦来场的重庆私立清华中学读书。半年后,他进入重庆南开中学就读。在南开时,他对物理学产生了浓厚兴趣。
1941年,朱光亚考取中央大学物理系。当时,中大讲授物理的是刚从美国归来的赵广增教授。赵教授讲课深入浅出,枯燥的物理学被他描绘得五彩斑斓。朱光亚回忆说:“用现在的眼光看,我在高中和大学一年级所受的物理教育更多的是科普教育,它深深打动了我,成为我的志向。”
第二年夏天,西南联大在重庆招收大二插班生,朱光亚最终考入西南联大物理系。他在周培源、吴大猷等著名物理学家的培育下继续学业,成长迅速。1945年毕业留校任助教,后留学美国,获博士学位。
从1938年到1946年,朱光亚在重庆共生活了8年。
相关
“巨浪之父”在重庆收获爱情
除了以上五位,“两弹一星”元勋黄纬禄、任新民、陈能宽和周光召等4人,也在重庆留下了难忘的人生足迹。
值得一提的是,拥有中国“巨浪之父”和“东风-21之父”之称的黄纬禄,不仅在重庆工作生活了五年,还在山城收获了爱情。1936年8月,黄纬禄考取中央大学电机系无线电专业,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后,中央大学紧急西迁,黄纬禄随学校来到重庆沙坪坝。1940年黄纬禄毕业后,分配到资源委员会无线电器材厂重庆分厂。该厂在沙坪坝小龙坎,他从助理工程师开始干起,后来成了工程师。在重庆期间,黄纬禄收获了爱情,当时他的女朋友刘汉菊就在北碚读复旦大学。从1937年到1943年,黄纬禄在重庆生活了五年。
任新民,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重要开拓者之一。1934年,他考入中央大学化工系,后转入军政部兵工专门学校大学部(以下简称兵校大学部)。抗战爆发后,该校1938年1月迁至重庆,后改名军政部兵工学校。他回忆说:“1940年大学毕业后,我在一个兵工厂上班,这个兵工厂就是现在的长安汽车厂。”从1938年1月至1945年6月,任新民在重庆生活了七年半。
陈能宽,中国核武器事业奠基人之一。1942年,他因成绩优异被保送进入唐山工程学院矿冶系,1944年学校迁至重庆璧山县丁家坳。在重庆期间,他每晚总是秉烛夜读到深夜。一天,日机来轰炸,因躲闪不及,陈能宽差点被炸弹炸中。这次历险给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也更加坚定了他科学救国、富国强民的决心。陈能宽在重庆生活约一年半,虽时间短暂,但感情极深。四十多年后,他还曾专门重返丁家坳看望。
周光召,中国两弹研制核心科学家、世界公认的赝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奠基人之一。抗战爆发后,周光召全家于1941年迁入重庆。周光召就读南开中学,高二时被“清华大学先修班”录取。从1941年到1946年,他在重庆学习生活了五年。(作者系重庆市作协会员)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