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好书榜

  (9月)

  本榜单从当月最新出版的文学艺术、历史传记、思想社科图书中,参考图书网店的数据及专业书评媒体的评价,以人文性、思想性、趣味性为标准,筛选出一本重点推荐图书和九本好书,期待其中的某一册能够进入您的内心。

重点推荐

电影《奥本海默》的热映,引发了读者对《奥本海默传:美国“原子弹之父”的胜利与悲剧》一书的关注。这本书是关于“原子弹之父”罗伯特·奥本海默的最为完整的一部传记,也是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电影《奥本海默》的灵感来源。

  从20世纪初奥本海默在纽约上西区度过的童年时光到1967年离开人世,本书追溯了奥本海默的一生,探究了奥本海默谜一般的个性。这是一部深入内心的传记,无论在研究资料还是撰写过程中,作者都秉持一个观点,那些终生难忘的人生经历会影响一个人的言行和决策,在奥本海默身上甚至可能还影响到了他的科学研究事业。奥本海默曾是释放核威胁的推手,但后来他致力于遏制核威胁,奋勇地将我们从核弹文化的歧途上引开。

  在本书长达25年的写作过程中,作者参考了成千上万份文献记录,它们来自国内外的档案资料和个人收藏。本书还参考了国会图书馆中奥本海默自己留存的大量文件,以及联邦调查局在超过25年的对奥本海默的监视活动中积累的数千页记录,作者还采访了奥本海默的近百名密友、亲人和同事。

  此外,关于曼哈顿计划和奥本海默,理查德·罗兹的《原子弹秘史》也值得一看,这本书从社会和政治的角度,全面反映了原子弹研制的时代背景,科学和政治的相互作用,以及科学家与政治家的对话和冲突。

  《中国文化中的饮食》

张光直 主编

王冲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一部系统研究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人类学著作,由考古学家、人类学家张光直主编,作者为史景迁、薛爱华、许烺光等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等不同领域的顶级学者,每人著述一个朝代的饮食风貌:从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谷物、牲畜遗迹,到汉魏六朝墓地壁画中的庖厨图;从唐诗宋词中描绘的进士及第宴、家宴、离别宴,到明清老饕妙笔生花的各色食谱;从清代官颁条规《光禄寺则例》记载的“满汉全席”,到近代来华的西方观察者面对中国菜的惊异、赞叹、沉醉……全景展示中国饮食的诞生、沿革、流变,传统与创新并存,博采众长与对外传播交织,讲述一段关于“饮食”的精彩历史。

《另一个女孩》

[法]安妮·埃尔诺 著

胡小跃 译

好读文化|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本书作者为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小说一如既往用平淡疏离的文字,讲述了一个在“我”出生前两年已经去世的姐姐影响自己整整一生的故事。10岁那年,“我”偶然从母亲与邻居的闲聊中知道了一个秘密,发现母亲其实一直对另一个女儿念念不忘。姐姐叫吉内特,作为一个已经去世的人,她永远地活在父母的心中。而“我”自己在父母眼中是“贪吃”的、“胆大妄为”的、“令人讨厌”的。“我”瞬间长大,也变得偏激……年幼的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是无条件的,一旦她失去了对父母的信任,痛苦和不幸便已降临。

《小孩共和国:二战遗孤的社会实验》

[法]萨米埃尔·布雄 马蒂亚斯·加尔代 马蒂娜·吕沙 著

马雅 陈秋含 译

万有引力|广东人民出版社

  二战后,欧洲各国数以百万计的孤儿或被遗弃的儿童在街头流浪,成为摧毁他们世界的冲突的受害者。194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了一场重要会议,会集了当时欧美诸国的教育界、慈善界精英,号召其进行一场社会实验,将这些孤儿组织起来,让他们形成自己的自治“共和国”,肩负“市长”“警察”等社会职责……在这一个个小小“政体”背后,教育家们试图在孩子们身上实践自己的教育理念,看这些小小的身躯和头脑里能结出什么样的果实。这次实验虽然在20世纪50年代遗憾落幕,但它给后世的教育改革、慈善事业管理、儿童心理学和人道组织行动方式留下了丰富的遗产。

《范用:为书籍的一生》

汪家明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范用先生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影响力最为深远的出版家。他的一生,是为书籍的一生。本书即以“书”为线索,呈现其一生的出版风貌: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腥风血雨中的读书、做出版,到新时代波澜中的编书、出书、设计书,再到晚年的写书、推广书,凡七十余年,历经坎坷,唯文化坚守不变。书中披露了《读书》《新华文摘》等重要刊物的创办历程,《西行漫记》《傅雷家书》《干校六记》《随想录》等经典图书的诞生始末,也叙写了范用与李公朴、陈白尘、田家英、启功、王世襄、罗孚、丁聪等师友的交往故事。“书多、酒多、朋友多”,其行事为人每每见出人情之美、人文之光。

《抱歉,我动了你的脑子:一位神经外科医生的悲喜故事》

[美]弗兰克·维托斯克 著

吴程远 译

果麦文化|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本书作者弗兰克·维托斯克原本是一位钢铁工人,半路转行学了医,误打误撞进入了有“医学桂冠”之称的神经外科,由此开启了一段甘苦相依的修炼之旅,也见证了那些事关生死的黑色幽默:患有21三体综合征且只有一条椎动脉的安迪、抱着小兔子玩偶与死神抗争的瑞贝卡、抢在脑瘤杀死她之前生下孩子的莎拉……他每天要面对的是“疼痛”“创伤”和“瘫痪”,要打开造物主最不愿让人动的“脑子”,要每时每刻行走在刀锋边缘,也要有接受失败和死亡的勇气。这本纪实故事集在描画那些撼动人心的生死时刻之余,也以自嘲幽默的笔触记录了神经外科医生的

心路历程,思索生命的可贵与脆弱。

《仪式的消失:当下的世界》

[德]韩炳哲 著

安尼 译

中信出版集团

  作为一种符号,仪式流传下来,代表了承载着共同体的价值观和秩序,是人们共同的认知方式和价值体系,由社会成员在仪式中分享象征物造成,它提供了一个立足点,我们借此能够理解时间/历史。在作者看来,仪式的消失是对生命的亵渎和庸俗化,是把生命变成生存。作者对仪式的考古学寻踪和人类学探求,并非旨在恢复旧日的仪式,而是期冀建构今日的仪式或仪式感。这不是乌托邦式的空想,而是关乎每个人的“安身立命之地”,这正是东西方哲学家孜孜以求的精神境界和社会理想。

《彼得罗夫流感》

[俄]阿列克谢·萨利尼科夫 著

李春雨 译

大方|中信出版集团

  这部后现代小说被誉为“当代俄罗斯最好的小说”。后苏联时期的叶卡捷琳堡,一种可怕的流感正侵袭着彼得罗夫一家。彼得罗夫是一个28岁的修车工,患上流感后,在酒精和阿司匹林的双重作用下,危险地行走在谵妄与癫狂之间。而他的前妻彼得罗娃正试图遏制内心积压已久的杀气。流感的隐喻是将后苏联时期社会,尤其是“锈带”老工业区的破败现状描绘成一种众人难逃的传染病,通过一场流感影射弥漫在俄罗斯普通人中的失落与焦虑。苏联解体后,几代人的信仰化为泡影,在痛苦的社会转型期中,普通人陷入价值和身份认同的困境,每个人为梦想的破碎付出代价,每个人都在重新寻找生活的意义。而彼得罗夫正是这样一个活在“二手时间”里的人,他用虚构的故事讲述真实的人生。

《上野千鹤子的午后时光:自由、幸福、底气》

[日]上野千鹤子 著

熊韵 译

磨铁·铁葫芦|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上野千鹤子打破“贩卖思考,不贩卖感受”的原则,在这本随笔集中破例聊起人生中一个个让身为女性的她感到不舒服的时刻,以及这些时刻如何激励她找到力量,拥有自由,获得人生的主动权。从不讨人喜欢的小孩,到迷茫自己是否会像母亲一样结婚生子,又像祖母一样老去的少女,再到恋爱时请男人感谢自己前男友的个性女人,最后成为喜欢飙车,痛恨别人看自己书架,让大家不要逞强,勇敢承认自己弱点,互相支撑着活下去的另类大学教授……作者坦陈自己的亲情、爱情、工作和生活,向读者展现自己从未示人的另一面。

《一路到夏天:爱与渴望之歌》

[新西兰]菲奥娜·基德曼 著

蒋慧 译

后浪|四川文艺出版社

  菲奥娜·基德曼是新西兰备受尊敬的小说家之一、女性主义作家,她的作品以诗意律动的语言及现实主义的风格刻画了不同时代下性格各异的新西兰女性,讲述这些女性的人生际遇及其中暗涌的情感流动,引起许多读者的共鸣。本书是为了纪念作家80岁生日而出版的精选短篇集,收录的13篇小说被巧妙地分为四个部分,旨在模仿爱情的四个阶段:迂回、渴望、迷途和本色。如译者所言,讲述这些故事时,“基德曼不在小说里做评判,不会为女性划定唯一正确的路。她只是呈现,只细致入微地刻画女性的一生或片刻”。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10-12 思泉新材 301489 --
  • 10-12 天元智能 603273 --
  • 10-11 阿为特 873693 6.36
  • 10-09 浙江国祥 603361 68.07
  • 10-09 卓兆点胶 873726 26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