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千龙网
原标题:“文旅融合:以文塑旅与以旅彰文”平行论坛举行
文旅赋能 美美与共
昨天(15日),2023北京文化论坛“文旅融合:以文塑旅与以旅彰文”平行论坛在北京举行。该平行论坛由文化和旅游部指导,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共同承办。嘉宾们一致认为,随着消费需求变化、科技进步和业态创新,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必将走向深度融合。“文旅融合”如何实现更深层次、更广范围、更高水平的融合,成为全行业都需回答好的时代命题。
科技进步为文旅融合赋能
2023年上半年,我国文化旅游业全面复苏,文旅行业迎来了新的变革与机遇。
“我国当前旅游等文化服务业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突出表现在国潮涌起、博物馆业因历史考古热而门庭若市、全国旅游业全面开花、演出业迎来爆发式发展等十大类别。”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金元浦说,从产业发展现状可见,我国文化旅游、文化产业进入了双线交错的新阶段。“其中一条线是与文化和旅游相关的、相对传统的大众化产业,另一条线是与数字科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相关的高端创意产业。”
在金元浦看来,文旅融合要向高端方向发展,需要高科技的赋能,这是“AI和IP的双向奔赴”。他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打造的“长征”沉浸式体验举例,在这里,参观者可以逼真地感受血战湘江、强渡乌江时的战火纷飞,体会红军爬雪山、过草地时的艰苦卓绝。“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5G技术、区块链等技术的使用,创造了很多沉浸式、体验式的文旅融合项目,为文旅行业的发展增添新动力和新机遇。”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也认为,“消费需求变迁、科技进步和业态创新,一直都是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的逻辑基础。无论是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还是发展当代城市旅游,都要让游客看见历史的演进和文化的传承,更能看见经济社会发展的未来。”他建议,发展文化和旅游应更关注小微型企业、创业创新团队、自由职业者和灵活就业者,他们年轻而专业,对未来充满激情,对新需求高度敏感,假以时日一定会出现一批小众赛道和细分领域的领跑者。
将文化之魂融入文旅产品
舞台艺术如何在文旅融合中发挥重要作用?与会嘉宾表示,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力创建旅游消费新场景,满足游客消费新需求。
央华戏剧创始人、导演王可然分享了他今年在法国参加“狂人国戏剧谷”的经历,这是一个在法国经营了46年的项目。“我们三天看了12个演出,所有演出都围绕着以下几个核心主题:卫国护邦的精神、崇高的牺牲精神。”王可然说,这个戏剧谷之所以能在法国运营这么多年,“是因为这些剧目深深抓住了戏剧的灵魂,用戏剧的手段深刻地表达了对本民族的热爱,深刻维护了本民族的价值观。”
这一感受让王可然想到他多年深耕戏剧产业得来的经验,“我们的作品永远要为当下观众的精神和灵魂服务,表现的是对民族、对国家的爱。”王可然说,北京是首善之都,更应该在价值观方面做出引领,“戏剧可以通过票房形成价值,也可以通过精神的引领形成价值观,文旅融合是一条通往价值观的路径,也是戏剧人努力的方向。”
对文化价值的注重,在中青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倪阳平的演讲中也得到了印证。倪阳平分享说,中青旅曾为四线内陆城市——吉安后河改造提供过文旅赋能方案。后河之上以桥为引,以船为媒,布局了九鲤化龙、大唐歌飞、庐陵状元等八大沉浸式光影场景,讲述了自秦朝至今的文化故事,让游客“船行诗画里,梦游两千年”。这让吉安后河变为游客打卡地和城市会客厅,去年7月1日至今,已经接待了游客126万人次。倪阳平说,“作为文化旅游企业,在服务当地提供产品时,必须心怀敬畏,努力发掘当地文化,将文化之魂融入文旅产品,慢工出细活地打造精品,才是长远之道。”
文旅交流打造友谊之桥
“文旅融合会遇到一些挑战,比如过度商业化、缺少本真性,为了推动文旅之间更和谐的关系,我们需要可持续地来发展和规划管理文旅行业。”文旅融合是世界范围内文化和旅游行业的发展趋势,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对此,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政府委员会前副主席、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专家伊格纳西·达拉斯·乌加特提出7点建议:政府部门应该搭建文化旅游体系;文旅行业的决策不能仅仅依靠经济的考量指标和体系,还需要有新的指标系统;文旅融合产品要努力寻找当地特色,与当地的生活文化保持一致等。
国与国之间文旅交流的加深,也能拉近不同文化之间的距离。“中国以幅员辽阔的国土、古代的奇迹景观和蓬勃的现代化进程吸引着来自全球各个角落的旅行者。德国也拥有悠久的历史、如画的景观,并因创新和严谨形成了良好的声誉。”德国柏林旅游局市场管理部主任、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会员城市代表拉尔夫·欧斯顿说,鼓励两国之间的文化和旅游交流,不仅可以推动经济增长,还可孕育真正的文化交流和理解。
圆桌对话
文创品开发进入减量增质新阶段
故宫博物院文创品,从曾经累计总量达1.4万个品类,下降到如今保持在3000余品类;国礼的开发设计注重高文化属性和高附加值;泡泡玛特把市场资源、渠道资源、供应链资源,集中匹配给优秀艺术家和优质IP……昨天,在2023北京文化论坛“文旅融合:以文塑旅与以旅彰文”平行论坛的圆桌对话上,业界嘉宾共同围绕文创产品开发带动文旅消费话题展开交流。减量增质,成为业界共识。
“文创品开发是文化和旅游资源活化的重要成果,它一方面连接各种资源,同时又连接到消费者,能够激发消费潜力,能够让老百姓更有获得感,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中国人民大学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宋洋洋说,在很多城市,文创产品也是城市的文化名片。
“无序的开发或者是无目标的开发,为了市场而市场,附加值可能会失去,文化属性可能会失去。”中央美术学院艺术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央美国礼艺术中心主任吴永平认为,文创开发需要适度,要多向传统学习,通过深思熟虑的文化梳理,才能获得高附加值和高文化属性。
如今,成功的文创开发主体已从1.0阶段提升到2.0阶段。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王跃工介绍,故宫博物院的文创产品基于近200万件馆藏文物而来,随着文创事业发展,故宫已不仅仅把文创限于产品开发,而是采取“大文创”思路。“比如我们办‘何以中国’展览,与央视合作电视节目《国家宝藏》,与B站合作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与东方演艺集团合作推出舞剧《只此青绿》,现在也正在跟中央民族乐团合作将推出‘故宫之声’系列音乐产品。”王跃工说,大文创让更多文化内容可以走进百姓生活。
民盟中央文化委员会副主任宋慰祖曾对“北京礼物”提出6条标准:文化性、科技性、工艺性、市场性、规范性、环保性。他认为这也适用于更多有志于提高文创品质量的开发主体。
对于文创品中的独特类型,潮玩领域也在发生变化。“潮玩与传统文创品的最大区别是,没有特别强的实用功能。它是设计师或艺术家的一种观念表达。”泡泡玛特董事长王宁说,2023年全世界预计会售出1亿个手伴。“在这个过程中会诞生很多优秀的艺术家,也诞生出很多IP,我们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把资源去匹配这些优秀的IP。”王宁说,以前泡泡玛特更多基于潮流去思考市场,去和消费者互动。“随着喜欢我们的人群不断扩大,我们也发现,比潮流圈更大的圈和更大的需求,不是基于潮流,而是基于快乐。快乐是一个更大的本质需求。”他说,以潮流作为起点,服务更多大众的快乐需求,才会持续推出更多好产品。
演艺新业态带来全新生活方式
随着文旅融合的推进与深化,近几年来,演出行业涌现新业态,沉浸式、体验式剧目层出不穷,演艺新空间相继挂牌。昨天,2023北京文化论坛“文旅融合:以文塑旅与以旅彰文”平行论坛举办,论坛当天还举办了“文旅融合催生演艺新业态”圆桌对话。在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潘燕的主持下,多位从业者就演艺行业新的发展动向进行了热烈讨论。
近来,演艺新空间的发展广受演出行业从业者关注,北京启动的“会馆有戏”文化品牌建设更是备受好评。其中,有“中国戏楼活化石”之称的正乙祠戏楼由北方昆曲剧院负责运营,提到演艺新空间的发展,北方昆曲剧院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杨凤一深有体会。“正乙祠戏楼有小而美、小而精、小而雅的特征,我们上演的虽然是拥有600多年历史的昆曲,但正乙祠最大的亮点是,观演人群主要以年轻人为主。”杨凤一说,北昆也为正乙祠量身打造了与大剧场与众不同的剧目,在“大戏看北京”和“会馆有戏”品牌的不断推动下,年轻人去古戏楼看戏成为了新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这也是演艺新空间的一大特征。
在开心麻花联席总裁刘岩看来,演艺新空间的内涵有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第一是内容,第二是空间。”在区别于传统演出场地的空间中,打造出区别于传统观演方式的剧目,才形成了演艺新空间的新业态。潘燕提供了一个数据,今年上半年,全国小剧场和演艺新空间的演出场次超过10万次,观众人数超800万,“文旅融合背景下的演艺新空间根植在景区、街区、写字楼乃至商场,这是文旅融合催生的新业态中非常典型的方面,演艺新空间大有发展。”潘燕说。
说到演艺新业态对一座城市的作用,天桥盛世集团总经理徐晓辉说,在文旅融合、多元文化发展的背景下,开放是剧场必须要做的事。“剧场不仅接待来观看剧目的观众,也要对大众开放,融入城市文化生活的根脉;而演艺新空间的出现,不仅提升了城市空间的使用效能,也让更多文化元素融入城市生活。”
面对演艺新业态的发展,北京交通大学现代旅游研究院院长张辉认为,这是文旅融合的起步阶段,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文旅融合从文化角度来看,是借助旅游的流量、规模和形态,对传统文化进行有效地保护和传承,同时在此基础上创造现代文化。从旅游的角度来看,是借助文化形态,建立以文化为目的的旅游体系,而非像以往一样,旅游仅仅以生活方式为目的。”在张辉看来,文旅融合需要旅游和文化界共同发力,找到更多的成长点,相互带动,迎来更广阔的空间。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