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生态环境局举办第一期南宁环保公众开放日活动,邀请市民走进埌东污水处理厂,了解污水处理相关知识。 (南宁市生态环境局供图)
在三峰环境南宁环保发电厂探秘生活垃圾如何“变废为宝”;到埌东污水处理厂观察一滴污水慢慢变成清水的全过程;在青秀山风景区漫步感受生物多样性的自然之美……这个刚过去的暑假,我市为广大市民打造了一批“家门口”的生态环境科普基地,吸引了众多大人和孩子前来“打卡”,通过组织人们参加一场场精彩纷呈的活动、观察一个个新奇有趣的变化,在他们心中播撒生态文明的种子,引导更多人养成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科学生活方式,引领绿色低碳的社会新风尚。
部门联动 搭建生态环境科普平台
“生活垃圾到了这里就能‘变废为宝’,比如这些凳子和艺术墙就是用回收砖砌成的。”“垃圾焚烧产生的热能通过设备转换成电能,就是我们日常使用的电。”今年暑假,三峰环境南宁环保发电厂生态环境科普基地迎来一批又一批小游客。“生活垃圾加工处理能造出什么产品?”“垃圾焚烧后如何发电?”不少环保类问题在这里都能得到解答。孩子们通过模拟操作焚烧垃圾等,增加了环保知识,开阔了眼界,收获满满。“垃圾焚烧发电既能废物利用,又能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好垃圾分类,把可以再次利用的垃圾集中起来‘变废为宝’。”小学生张宇翔说。
提升全民生态文明素养,生态环境科普教育是重要基础。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正是为了让子孙后代也能享受绿水青山。如何让市民群众收获生态环境科普知识,播撒下生态文明的种子?南宁市的做法是打造一批“家门口”的生态环境科普基地。
为了在顶层设计中明确创建方向,我市早在2017年就印发了《南宁市生态环境科普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方案》,对南宁市生态环境科普教育基地建设的目标任务、功能定位、创建条件、资金投入、激励机制和保障措施等六方面作出规定,明确科普内容和创建标准,从全市层面统筹推进环保科普工作。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一方面我市加大对已命名的环保科普基地的资金扶持力度;另一方面对具备环保科普潜力的基地提前介入、加强指导。截至目前,我市累计建成国家级生态环境科普教育基地5个,自治区级生态环境科普教育基地25个,市级生态环境科普教育基地29个。南宁市的国家级基地数量和自治区级基地数量分别位居全国和全区地级市前列。
推动生态环境科普基地规范化、常态化,多部门联动很重要。我市注重与环保企业、高校、教育等部门互通共享,以现有生态环境科普基地为依托,将环保公众开放活动作为一项课题,积极争取课题经费用于开展环保开放活动和“公众评污”活动,初步建立起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环保科普工作机制。
结合2023年六五环境日宣传月活动,我市各个生态环境科普基地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组织开展环保公众开放日活动,为市民提供更多优质的生态环境科普产品。南宁市环境宣传教育中心主任彭威介绍,高峰森林公园、大王滩湿地公园等单位通过“走出去”的形式宣传科普知识;三峰环境南宁环保发电厂、广西固体废物处置中心则通过“请进来”的方式,自费包车邀请学生、媒体记者等走进来实地参观。
亲身体验 环保设施变身“城市客厅”
一滴污水经过粗格栅、细格栅、生物池、沉淀池、紫外线消毒等多道净水流程后逐渐变得清澈,在广西绿城水务股份有限公司江南水质净化厂举办的公众开放日活动上,不少家长和孩子慕名前来参加这趟“污水变清水”之旅。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孩子们还动手实践,“原来把污水变成清水需要经过这么多环节,以后我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结束参观实践的小学生莫偲舜说。
江南水质净化厂相关负责人说,邀请人们走近环保设施,亲身体验参与环保设施的操作等,是增强广大群众环保意识的有效举措之一,“让市民群众共爱生态之美、共享生态之美,也是我们的功能所系和应尽职责。”这位负责人表示。
近距离了解环保设施及焚烧设备工艺,探索生活垃圾“变废为宝”的奥秘,双定循环经济产业园举办的公众开放日活动也吸引了许多学生来此游学体验。
与以往印象里垃圾成堆、臭气熏天不同,双定循环经济产业园道路整洁、绿树掩映,这激起了来到这里的小朋友们的好奇心,他们纷纷提出问题:“这么大的一个发电厂每天能焚烧多少垃圾?”“垃圾焚烧之后排放的烟气会污染空气、影响健康吗?”“工厂每天发电量是多少?”……讲解员一一耐心解答:“这个发电厂每天能够焚烧垃圾2250吨左右,一年能够焚烧垃圾82万多吨,一年能够发电3.2亿度左右,降低二氧化碳排放25万吨左右。”小朋友们听得津津有味。
在位于邕江上游饮用水水源地的国家老口水质自动监测站,学生们变身“小小环境监测员”,学习了解自动监测、水质监测、土壤监测、生态地面监测等生态环境基础知识,体验无人值守的水质自动监测工作。“这次参观学到了很多环保知识,回去后我将积极带动其他同学争做光荣的环保小卫士。”“小小环境监测员”们异口同声地说。
环保设施变身为“城市客厅”,从了解垃圾降解过程到开展垃圾分类处理实践,从爱护动植物到了解水土流失的危害,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在潜移默化中代代传承。南宁市环境宣传教育中心副主任刘茜表示,在每个生态环境科普基地植入不同的环保知识,让市民深入其中观察、记录、表达,培育呵护好已种下的生态文明种子,相信这些种子在不久的将来能长成参天大树。
弘扬理念 体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青秀山风景区自然课堂,市民田千陪着孩子参加植物认知、植物寻宝竞赛、植物画拓印、自然笔记、叶脉书签、寻踪观鸟等活动。他告诉记者,来此打卡国家级生态环境科普基地,让孩子的假期过得更充实、更有意义,“小孩子现在能叫出好几种珍稀动植物的名字呢!”田千高兴地说。
如今,生态文明理念不断在首府生长、开花、结果,融入市民的生活当中,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渐成风尚。反对餐饮浪费、推广使用“公筷公勺”、绿色出行、垃圾分类等成为越来越多市民的日常习惯。
“我市许多学校在组织学生实地参观生态环境科普基地后,纷纷延伸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生态环境教育活动,进一步引导同学对低碳生活、绿色发展进行更深入的思考,这对孩子们的影响是深远的。”彭威认为。
南宁市位子渌小学建起由150名学生组成的环保宣传志愿服务队,经常向社区居民和商铺经营者宣传生活垃圾分类知识;南宁市凤翔路小学以“垃圾分类,从我做起”为主题,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垃圾分类宣传画制作比赛;南宁市国凯路小学将参加“垃圾去哪了”生态环境科普课外实践与六五环境日系列活动相衔接,开展校园“生态环境周”活动;南宁市秀厢小学积极组织学生参加2023年六五环境日主题系列图画征集活动,获得生态环境部表彰……
在科普的过程汇总传播环保知识、弘扬低碳节能理念,让公众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从而共享自然之美、生活之美。
本报记者杨盛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