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期的每周四、六、日
徐汇公学旧址崇思楼对公众免费开放
在徐家汇的黄金地段,港汇恒隆广场的对面,沿着虹桥路,作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徐家汇源的第一站,虹桥路68号徐汇中学就是徐汇公学旧址。
如何让城市和文化双向滋养?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走进校园,沉浸式体验,既是一次回顾近代上海教育历程之旅,也探寻校园对外开放与城市相融共生背后的“管理密码”。
与校园融合,让百年建筑可阅读
走进校园,推开“神秘大门”,具有百年历史的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崇思楼原汁原味地呈现。整幢红灰白相间的百年建筑外观漂亮,设计坚固,还呈现数学美的特点。外立面有18根科林斯柱,注重对称感,也体现了数理逻辑的美。科林斯柱头的图案是地中海一带有刺的植物,象征遇到困难但生命力很旺盛,很适合装饰中西合璧的学校。
崇思楼兴建于1915年,由比利时籍学者第斯尼设计并亲自督工,于1918年竣工,是徐汇中学旧址保留至今的唯一建筑,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老校长的办公桌、手动压纸机、上下课敲的铜钟、自修课的桌椅……崇思楼一楼的徐汇中学校史馆,还原了当时的课桌椅和教学场面,沉浸式的参观体验,仿佛回到100多年前的新式课堂。博物馆之所以能收藏如此多的文物,是因为建校以来,学校校址从未变动。目前一楼对外开放的徐汇中学校史馆,也称汇学博物馆,分为汇学足迹、传承、珍藏、马相伯馆等5个馆,记录了173年的名校历史。崇思楼一侧的汇学长廊,平日每个周末也免费向市民开放。沿着脚下百年弹硌路漫步,见证了这所“没有围墙的校园”的历史与发展。
周末,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来徐汇公学旧址崇思楼“打卡”。“‘没有围墙的校园’与周边商圈、社区融为一体,文化与城市融为一体真好!”市民金先生说,全家已经逛了一圈,绿荫如盖的校园里,百年历史建筑交相辉映,让他们更加倾慕这所学校,也希望孩子从小树立志向,将来好好学习。夏天的午后一阵雨,不少游客坐在崇思楼一楼礼堂,观看校史片。这一趟“打卡”,让他更想点赞的是校园的高度开放,无须提前预约,即可参观。
开门办学,
探索面向未来的样本意义
徐汇公学(现徐汇中学)创办于1850年,是上海市历史最悠久、最早按照西方办学模式创立的学校之一,首任华人校长是马相伯,从这里走出了8位两院院士。
墙上的校歌、励志故事,无不激励着学子。徐汇公学旧址崇思楼对社会免费开放,受到市民欢迎。有些参观者曾居住在附近,年少时在此求学,开放参观体验给了市民和游客一次独特的机会,触摸上海的历史故事。为了让参观者更好地了解徐汇公学,暑期里,学校还特别安排了高一学生担任志愿者讲解员,提供专业指导和解答。参观者与讲解员的互动中,了解更多徐汇公学的历史故事和名人故事,一同领略近代上海的教育风采。
如今的崇思楼,一楼作为校史博物馆,二楼是图书馆,四楼用于学生上课的艺术教室。学生们说,在这里上艺术课,很有代入感,在文化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开门办学,让这所百年名校自带创新基因。”徐汇中学特级校长曾宪一是接棒马相伯的第27任校长,他把博物馆的校史课程作为每位徐汇学子的第一课。在他看来,这所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开展分学科、分班级授课的新式学校,自创办之日起就自带创新精神。“教育要从身边做起,打开校门,让普通市民都可以进来参观,让学生真正了解,鼓励学生开展创新研究。教育不是教孩子4年、7年,而是要教会他们如何面对未来的70年。”2020年,徐汇中学创建成为上海市科创特色高中,开设32门科技课程群,探索通过科创教育实现面向未来的样本意义。
打开“城市之窗”,还考验校园开放管理机制
作为思想和文化高地的校园,校园环境、人文底蕴、教育资源、公共设施等都深受公众的青睐和向往。校园开放,让人们打开“城市之窗”,触摸人文历史底蕴。但是,校园面向公众、市民进一步开放后的安全问题历来备受关注。徐汇中学文化发展中心主任郑斌说,作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学校崇思楼自2014年起开放。据统计,今年7、8两月每天大约有500至600名参观者,周末达到数千人。
沉浸式的体验和感受,无疑是口口相传的最好保证,但也考验着校园开放后的管理机制。校园开放的前提,必须考虑到维护教育教学的正常秩序,最大程度减小对在校师生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参观者应珍惜和爱护校园环境。崇思楼内部采用的是红松木质结构,游客绝不能在楼内抽烟,一楼的小礼堂可供参观者休憩,但不能自带外卖饮食。校长曾宪一透露,开学后,每到周末、节假日等,崇思楼照旧对外免费开放,但参观区与校园内教学区域有所划分,参观者不能影响周末学生社团活动或相关考试等。
“未来,还希望能打造3D电子校史馆,通过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让参观者来现场参观前,先更好地全面了解,获得感受更佳的沉浸式体验。”曾宪一说。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