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千年渔港”里的疍家文化,你知多少?

藏在“千年渔港”里的疍家文化,你知多少?
2023年08月25日 06:58 茂名发布

转自:茂名发布

山海并茂的美丽城市——茂名

位于中国南海之滨🏖

拥有多个天然渔港

和长达220多公里的海岸线🌴

茂名海岸线曲折多湾,有博贺渔港、水东渔港、陈村渔港、东山渔港等渔港,每逢开渔季,千帆竞发,蔚为壮观。而渔船归港时,辽阔无边的海面上,艘艘渔船星罗棋布,画面美不胜收。“耕海”为业的渔民,年复一年地奔赴大海,忙碌着捕捞大自然的馈赠。

繁忙热闹的博贺港鱼市。丘立贺 摄繁忙热闹的博贺港鱼市。丘立贺 摄

茂名博贺渔港:渔船满载而归。丘立贺 摄茂名博贺渔港:渔船满载而归。丘立贺 摄

广东、广西、福建、海南沿海水上渔民统称为疍家,又称艇户。茂名疍家文化始于古代,经过千百年传承,生生不息,如今在茂名滨海旅游业发展中展现特色,绽放魅力。

电白虎头山下,疍家人在“耕海”。罗海燕 摄电白虎头山下,疍家人在“耕海”。罗海燕 摄

为深耕电白博贺“千年古港”传统文化,将博贺传统民俗文化打造成亮眼的本土名片,8月16日上午,第七届南海(茂名博贺)开渔节祭海仪式在博贺举行,活动现场锣鼓喧天,热闹非凡,吸引了上万人前来观看,感受博贺疍家文化。

第七届南海(茂名博贺)开渔节祭海仪式上表演的博贺咸水渔歌舞。李陶然 摄
第七届南海(茂名博贺)开渔节祭海仪式上表演的博贺咸水渔歌舞。李陶然 摄

第七届南海(茂名博贺)开渔节祭海仪式上的电城高脚狮表演。李陶然 摄
第七届南海(茂名博贺)开渔节祭海仪式上的电城高脚狮表演。李陶然 摄

疍家起源于古代

渔民,旧时被叫作“蜑家佬”(蜑亦写作蛋、疍),本是古代东南沿海“但”人之后,属越族中的一支。他们以舟为家,以捕鱼、取蚝、采珠为业,以“能吃苦”著名于史。

关于疍家起源有多种说法,一说是来源于早前他们居以为家的舟楫外形酷似蛋壳漂浮于水面;一说是因为这些水上人家长年累月生活在海上,像浮于海面的鸡蛋。而疍家人自己则认为,他们常年与风浪搏斗,生命难以得到保障,如同蛋壳一般脆弱,故称为疍家。

疍家人以捕鱼、取蚝、采珠为业。罗海燕 摄 

许多学者通过历史文献梳理、考古挖掘等多种途径详加考证,倾向于认为,疍家人源于我国南部地区的百越。晋代张华《博物志·异人》中记载∶“南海水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后研究学者推测,张华所说的“鲛人”可能就是迁入海中的百越人——即疍家人的先民。从史书记载的时间算起,疍家人至少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南朝时期,生活在沿海上的居民被称为“蜑户”。《隋书·南蛮传》也记载:“南蛮杂类,与华人错居,曰蜑。”“蜑”被后人认为是疍家人的直接前身。隋唐时期,中原人将生活在南海水上的族群称为“蛋”。

1953年7月,广东省政府要求将“疍家人”改称为“水上居民”,但由于社会对疍家文化的认同,“疍家人”的称呼一直延续至今。

茂名疍民的形成

居住于我市的渔民,主要分布在博贺、水东、南海等地。他们世世代代,飘浮水上,哪里有资源能维持生计,就到哪里生息,素无族谱记其祖属宗支来源。

上述各地古时为百越族人聚居地,南北朝和隋朝,为俚人的活动中心。俚人的生活习性是“水行而山处”,日常据山洞,“巢居崖处,尽力农事”,也常下江、下海,“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谙熟水性。唐宋后,汉人自福建、粤北大量移入,俚汉同化,这些人“以舟楫为家,采海物为生”,形成了茂名沿海一带的疍民。

疍家人以“海”为生。罗海燕 摄 疍家人以“海”为生。罗海燕 摄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疍家人是名副其实的水上居民。祖祖辈辈生活在江河海洋,多以艇为居室,一家人合住一艇,有时还在艇舷边圈养家禽家畜,也有的疍民在海边滩涂用竹木茅草搭高脚吊楼作为居所。

博贺咸水渔歌

博贺咸水渔歌是流行于博贺半岛一带的传统民歌,当地渔民在海上打鱼、树下织网时,喜欢唱起咸水渔歌自娱自乐。

盛传于宋元时期,疍家人来到博贺,他们的俚语歌谣,类似劳动号子,又称白话渔歌,或者称咸水渔歌。清朝时期,博贺渔港渔业鼎盛,渔民在耕海牧渔、恋爱婚嫁、丧葬时唱渔歌来传情达意,渔歌内容取材于耕海牧渔劳作生活,歌谣生动风趣。

渔家妇女唱咸水渔歌。周泽佳 摄渔家妇女唱咸水渔歌。周泽佳 摄

博贺咸水渔歌是完好保留使用方言的原生态民歌,祖祖辈辈用当地白话或者黎话咏唱,土腔土调,独具一格。经过长期的传承、变迁和不断完善,博贺咸水渔歌形成了歌词简朴、真切,旋律简练、婉转等特点,即兴创作,为大众所喜闻乐见,在演唱中有独唱、对唱和集体唱等。渔民还编排了优美的渔歌舞,边唱博贺咸水渔歌、边跳渔歌舞,成为展示茂名疍家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2021年,博贺咸水渔歌入选茂名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独特的渔家民俗风情

疍家服饰便于水上劳动,且别具风情。过去,茂名疍民常常头戴一顶帽檐下垂的竹帽,它不怕风吹,又能望远,有利于海上作业,旧称“蜑家帽”;普遍穿唐装,衣服多用薯莨汁染过的麻布缝制,耐海水汗水浸渍。疍家妇女围一条绣花边的围裙,未出嫁时耳戴银排,出嫁后戴耳环,喜欢把眉毛修得又弯又细。如今博贺疍家人的服饰与汉族基本相同,而上了年纪的老一辈人仍对唐装情有独钟,博贺渔民妇女很多还是戴合帽、穿围裙。

疍家人晾晒鱼干。李康华 摄疍家人晾晒鱼干。李康华 摄

疍家传统婚嫁仪式古风浓厚,包括“哭嫁”“叹”“洗髻”“陪粉”“斗歌”和“抢亲”等仪式。由于沿海渔民很多已上岸居住,与岸上人家通婚较为普遍,“以车代轿”已逐步取代“以船代轿”,疍家婚礼传统逐渐式微。

晾晒鱼干、墨鱼干、虾皮等。罗海燕 摄

晾晒鱼干、墨鱼干、虾皮等。罗海燕 摄晾晒鱼干、墨鱼干、虾皮等。罗海燕 摄

疍家人长年累月都在海上捕捞作业,一日三餐不离海鲜,烹饪海鲜得心应手。疍家饮食讲究原汁原味,把刚捞上船的海鱼、海虾、海螺洗净,放入沸水中浸熟,加些盐、姜或蒜、酱油即可,保持了野生海鲜的鲜味和口感。疍家人每天都会收获大量新鲜的海鱼,为了更好地保存下去,他们往往会选择将海鱼晒制成咸鱼干。如今还能看到疍家人晾晒鱼干、墨鱼干、虾皮等壮观场景。

疍家人上岸定居

现在,疍家人上岸定居,住进了舒适的楼房,告别了颠沛流离的水上生活,不再以船为家,不再住高脚棚。作业设备由小而简陋的木船,变成了大型渔船,船上还装有空调、电视等设备,而且船体牢固,抗风能力强,作业的安全性和效率都大为提升。

过去,人不离船、船不离海是疍家人的生活写照,世世代代靠长辈对子孙传授海上谋生技能,小孩子甚至没有上学的机会。渔家姑娘择偶只看重男子是否捕捞能手,不在乎对方有无文化。如今,疍家人上岸定居,疍家文化受到社会认同,疍家小孩子与岸上人家的子女一样,拥有平等的入学权利,能够接受到良好的教育。

勤劳的疍家人。甘杨松 摄勤劳的疍家人。甘杨松 摄

随着时代的发展,水陆居民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生活方式越来越同化,疍民融入了社会发展。而陆居者加入水上捕捞、水上交通运输等行业的人数不断增加。然而,茂名疍家文化并没有因此没落,反而得到了保护与传承。

疍家墟展示疍家文化

疍家文化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茂名的本土文化之一。茂名坚定文化自信,借助独特的“趁墟”文化,推进疍家墟等样板墟建设。目前,疍家墟已成为网红打卡地,其以生动的疍家生产生活场景,展示疍家传统文化、俚族文化,成为茂名乡村旅游的一张亮丽名片。

疍家墟吸引了很多游人。李颜东 摄

据悉,疍家墟分为三个片区进行建设,致力于打造茂名乡村旅游的一张靓丽名片。其中,塘霞客厅以展现乡村振兴成果、提供旅游服务为主要功能;塘霞俚街聚焦疍家传统文化,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年例广场则侧重于展示乡村群众文化、传统风俗习惯。

市民逛俚街集市。李颜东 摄市民逛俚街集市。李颜东 摄
游客在疍家墟开心拍照。李颜东 摄游客在疍家墟开心拍照。李颜东 摄

疍家墟位于电白区南海街道晏镜社区塘霞村,在晏镜岭脚下。走进疍家墟,便可穿越时空领略茂名疍家风俗风情,还可以品茂名特色美食、做手工、看书、欣赏表演等。整个疍家墟无处不洋溢着疍家气息,俚街两旁是红砖墙房屋,漫步俚街不时可遇到穿戴传统疍家服饰的女子,通过各种劳作还原茂名疍家人传统的以海为生的场景。看,俚街街头,渔船旁,渔网搭在竹竿上,疍家妹子正在编织渔网,一张渔网在疍家妹子的指尖上不断延展。俚街酒铺的门前台阶上,几位疍家妇女正坐着编织鱼篓,竹篾在她们巧手下翻飞,有条理地交织成漂亮的竹篓。俚街的草坪上,两个疍家妹子在晾鱼干,一片片比手掌还宽、有手臂那么长的鱼片,一溜儿挂在竹竿上。疍家人自古以打鱼为生,吃不完的海鲜便挂起来风干,既方便长久储藏,吃起来又别有一番风味。在这里,市民可以身临其境,“沉浸式”领略疍家民俗风情,广大摄影爱好者也能找到创作的好题材。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9-04 斯菱股份 301550 --
  • 08-30 热威股份 603075 --
  • 08-29 福赛科技 301529 --
  • 08-28 中巨芯 688549 5.18
  • 08-28 威尔高 301251 28.88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