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生命中的杨绛

钱钟书生命中的杨绛
2023年08月02日 05:45 媒体滚动

转自:辽宁日报

林 晔

钱钟书与杨绛在彼此眼中是什么样的呢?杨绛是钱钟书口中“最才的女”,钱钟书是杨绛眼中拙手笨脚的“书呆子”。杨绛明白钱钟书的不谙世故,但她更愿意保护他的天真,她为自己设定的角色是“最贤的妻”。

2003年7月,杨绛晚年写的回忆录《我们仨》出版。钱钟书再次进入大众视野,读者们得以看到他的日常生活,以及他与杨绛的爱情传奇。如今,《我们仨》出版20周年,钱钟书和杨绛这对学术伉俪,两人一生长河一般的往事,已经成为一种精神性的象征。他们生活中相濡以沫,精神层面也是棋逢对手。

钱钟书在1946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人·兽·鬼》的样书上写道:“赠予杨季康,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这就是钱钟书眼中的杨绛。

杨绛曾在自己的书中写道:“我做过各种工作:大学教授、中学校长兼高中三年级的英语教师,为阔小姐补习功课,还是喜剧、散文及短篇小说作者等等。但每项工作都是暂时的,只有一件事终身不改,我一生是钱钟书生命中的杨绛。”

1998年钱钟书去世后,杨绛说,她还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她“应尽的责任”。这责任,就是整理钱钟书的学术遗物——几麻袋的手稿和中外文笔记。她找出大量笔记,经反复整理,分出三类:涵盖英、法、德、意、西班牙、拉丁文的外文笔记,与日记混在一起的中文笔记、读书心得。这些成了《容安馆札记》,178册的外文笔记,20卷的《钱钟书手稿集》。

钱钟书在学术上的主要贡献是笔记式的。钱钟书的笔记也随着他不断搬迁。从在英国牛津大学读书时开始,钱钟书的笔记不断从国外搬迁国内,从上海到北京,从一个宿舍到另一个宿舍,在铁箱、木箱、纸箱,以至麻袋、枕套里出出进进,几经折磨。他尽情地读书、勤谨地记笔记。有部分笔记本已字迹模糊,纸张破损。杨绛回忆:“钟书每天总爱翻阅一两册中文或外文笔记,常把精彩的片段读给我听。我曾想为他补裰破旧笔记,他却阻止了我。他说:‘有些都没用了。’哪些没用了呢?对谁都没用了吗?”

在杨绛生命最后一程,对她来说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整理钱钟书生前的读书笔记和手稿,包括中文笔记、英文笔记和日札。钱钟书认为这些东西“没用了”,但杨绛不这么看,她觉得这些是他一生积累的知识,对其他学者作研究是有用处的,而保存手稿最好的方式是整理出版。

钱钟书的手稿装了几大麻袋、7万多张,多数是字迹已模糊的散页和纸片。杨绛戴镜逐页辨认,再仔细剪贴、分类和梳理,最后交到商务印书馆影印。日复一日,她不慌不忙地,一个人在书桌前做着这些浩繁的工作,边整理边交付出版。2015年年底,《钱钟书手稿集》终于全部出齐。

百岁老人,在灵魂上和钱钟书息息相通。1997年、1998年两年间杨绛失去了生命中两个最亲的人——女儿和丈夫,孤身一人怎么面对人世和死亡?她的精神世界里,钱钟书和女儿钱媛都还在。她似乎成了钱钟书生命的一种延伸。“夜闻风雨声,耳始聋。《我们仨》改定题目,选定段落。”《我们仨》书稿快要完成的2002年8月19日那天,杨绛在大事记里写了这样一句。

2003年7月,《我们仨》由三联书店出版了,它是杨绛晚年最动人的作品,用平实的语言讲述这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三里河寓所,曾是我的家,因为有我们仨。我们仨失散了,家就没有了。剩下我一个,又是老人,就好比日暮途穷的羁旅倦客;顾望徘徊,能不感叹‘人生如梦’‘如梦幻泡影’?但是,尽管这么说,我却觉得我这一生并不空虚;我活得很充实,也很有意思,因为是我们仨。”

2016年5月,105岁的杨绛辞世,“我们仨”团聚了。杨绛生前将他们家中所藏的珍贵文物字画,已经全部捐赠给中国国家博物馆,其他藏书和手稿等物,也得归其所。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8-04 德福科技 301511 --
  • 08-03 司南导航 688592 50.5
  • 08-03 威马农机 301533 29.5
  • 08-02 路桥信息 837748 7
  • 08-02 固高科技 301510 12
  •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