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沈阳晚报
沈阳市于2014年启动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2017年被确定为全国46个试点城市,全面落实生活垃圾“四分类”要求。目前,沈阳市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覆盖率已达到100%,全市中小学和公立幼儿园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已达到100%,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保持在35%以上,生活垃圾分类注册人数达到195.69万人。一直以来,沈阳市努力在全面加强科学管理、推动习惯养成、建立长效机制、加强组织领导等方面下功夫,持之以恒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在2023年第一季度国家住建部对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垃圾分类工作考核评估中,沈阳市位列东北第一。
加强生活垃圾分类 “四个环节”能力建设
2017年以来,沈阳加快推进分类设施建设,基本实现了投放、收集、运输、处置四个环节的闭环管理。
强化分类投放能力建设。全市5000余个居民小区全部配备了“四分类”投放设施,共投放1700余台智能分类设备,创建了45%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逐步推行“一撤三定”投放模式(撤桶并点、定时定点定人督导)。
强化分类收集能力建设。全市所有餐饮企业及公共机构全部与两个餐厨垃圾末端处理企业签约,由企业定时上门收运,居民小区配备厨余垃圾回收设施。其他垃圾由物业或环卫企业收集至311座垃圾压缩站。
强化分类运输能力建设。可回收物由6家再生资源企业配备的600余辆运输车辆,根据可回收物回收量流动收运。有害垃圾由市绿环公司配备的4辆专业运输车辆定期收运。厨余垃圾由108辆专业车辆定时上门收运。其他垃圾由12家环卫企业配备的1300余辆专用运输车辆收运。
强化分类处理能力建设。大辛垃圾场、老虎冲垃圾场两个餐厨垃圾处理项目已投入使用,日均处理能力720吨;大辛、老虎冲、西部焚烧发电项目已投入运行,日处理能力7500吨。其他垃圾已全部焚烧处理,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
加强分类宣传
培养市民生活垃圾分类习惯
沈阳市积极倡导“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树立市民垃圾分类意识,培养市民垃圾分类习惯,努力推动垃圾分类从全社会共识到全社会行动的转变。
创新分类宣传载体。沈阳创建了以“垃圾去哪儿”“分类大讲堂”“分类大集”“七嘴八舌话分类”“有害换有爱”五项品牌宣传活动和“沈阳市生活垃圾分类技能大赛”为内容的“五牌一赛”,组建了“生活垃圾分类喜鹊宣讲团”。从2021年开始,着力打造居民身边的宣教中心、宣教馆、宣教小站和参观宣传点位。截至目前,全市共设立生活垃圾分类科普基地33个。
在各类公共场所开展社会宣传。全市在1.3万块户外广告屏、电子屏循环播放分类公益宣传,设立分类公益广告和宣传栏5.1万块。全市参与分类志愿服务50.42万人次,开展入户宣传375.57万次,开展现场活动2340场、290.7万人次参与。
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沈阳市以生活垃圾分类进校园为重点,积极推进校园生活垃圾分类知识普及,先后编印了沈阳市生活垃圾分类知识读本等系列教材,举办了绘画大赛、进校园、大讲堂等活动,采取寓教于乐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生活垃圾分类知识,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的热情。
推进党建引领
广泛动员全社会参与分类工作
沈阳市将生活垃圾分类作为基层治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深入践行“两邻”理念,推动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体系。市委组织部连续下发了文件,要求全市党员干部到社区、企业、学校等带头参与生活垃圾分类实践活动,示范带动家庭成员和身边人养成绿色低碳的生活习惯。
“智慧之路” 让分类监管更高效
2019年,沈阳市建立了生活垃圾分类数据分析服务平台,实现前端分类、中途运输和末端处置的全过程、全天候、全方位监管。平台可以实现全视频监控:对收运车辆、中转站进行视频监控,远程查看收运现场情况。平台还可以对接智能回收设备,通过智能箱的内置称重等功能实现数据实时上传,后台统计。
在东北地区率先引入专业的第三方考核机构,搭建了垃圾分类智能监管平台,开展全方位现场垃圾分类工作现场考核,考核监测包括居民小区、公共机构、智能箱、环保屋、公共场所、重点美食街区、农贸市场、农村地区分类示范村等8个场景,考核情况纳入数字平台,用于分析工作能效和问题原因。
沈阳市将继续发挥“党建引领、地区主动、部门联动、全员发动”的工作机制,把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与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相结合,深入开展居民小区“撤桶并点”,着力提升厨余垃圾分出量,年内将创建三星级小区50个、二星级小区500个,力争实现厨余垃圾日分出量150吨。坚持垃圾分类“宣传+执法”常态化推进,加强“一网通管”,提升数字城管和科技赋能水平。发挥志愿者作用,用心用情做好宣传引导工作,推动垃圾分类成为低碳生活新时尚。在已实现“东北第一”的基础上,努力争创“全国一流”。
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简丹宁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