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7月9日讯(记者 汪斌)作为新型的物流解决方案,无人叉车正迎来爆发式增长机会。在近日举行的2023(第四届)高工移动机器人产业峰会上,业内专家普遍认为,无人叉车行业拐点已经到来,未来5年有望维持高速增长态势。“到2028年,预计国内无人叉车的渗透率将达25%;单车价格或将下降至8万-15万元,且细分领域的单车价格会越来越高。”
《2023年无人叉车产业发展蓝皮书》显示,2021年和2022年中国无人叉车市场销量分别为0.73万台和1.13万台,对应的渗透率分别为0.94%和1.65%。在叉车企业眼里,每1%的替换空间都意味着近万台的出货量。
高速增长的蓝海市场,吸引了无数玩家涌入无人叉车赛道。与庞大的玩家数量相映照的,是相对混乱的竞争格局:行业集中度不高,下游应用分散,落地的解决方案还未固定成型,厂商之间尚未真正拉开差距。换言之,无人叉车的“战国时代”才刚开始。
新老势力竞相入局,今年销量有望增超50%
GGII数据显示,无人叉车国内销量由2017年的750台跃至2022年的11315台,年均复合增速近72%,预计2023年增速将超过80%,销量突破2万台;从市场规模来看,2017年无人叉车市场规模仅为4.15亿元,到2022年无人叉车市场规模已跃至22.63亿元,在五年间市场规模增长了超5倍。
“无论是国内还是海外,无人叉车市场前景都非常广阔,预计2023年无人叉车销量增长超50%,渗透率将超过2%。”高工机器人研究所(GGII)高级分析师蔡庆伟对财联社记者表示。
木蚁机器人CTO张硕向记者指出,从叉车市场来看,托盘是全球数量最多的标准化载具,而叉车是全球使用频率最多的搬运工具,市场规模最大。
与人工叉车市场的庞大与成熟相比,无人叉车可谓是一片蓝海。这也吸引了无数玩家涌入这条赛道。据悉,截至今年5月,国内已有超过150家企业涉及无人叉车业务,同时新进厂商还在持续增加。
与此同时,无人叉车行业集中度相对较低。有关数据显示,2022年无人叉车赛道TOP5企业的市场份额占比(CR5)合计为32.66%。
“无人叉车市场竞争的关键,在于如何满足终端客户的需求且顺利完成交付。在从获取订单到成功交付过程中,传统叉车厂商、AMR厂商、综合AGV厂商和仓储物流集成商具备各自的优势以支撑其进入无人叉车赛道,这也是众多企业纷纷布局无人叉车业务的重要原因。”蔡庆伟称。
业内人士认为,当前无人叉车赛道正处于野蛮生长的阶段,无论是技术、产品还是应用场景,大部分厂商都还在打磨与试错。诺力股份(603611.SH)相关人士对财联社记者介绍,无人叉车的用途范围其实是比较多的,不过目前用到的公司不太多,主要集中在钢材厂、冷库等一些有危险的行业,以及人工重复的岗位。“无人叉车肯定是叉车行业未来发展的方向,未来几年有望迎来风口。”
接近杭叉集团(603298.SH)的知情人士对记者表示,今年上半年,杭叉集团无人叉车销量同比增长近2倍。前述诺力股份相关人士亦表示,公司无人叉车主要以定制类的为主,目前订单情况良好。中原内配(002448.SZ)近日也在投资者互动关系平台上表示,公司目前已经成功开发多款室外重载AGV(无人叉车),并小批量销售。
产品智能化和标准化是痛点
近几年,疫情的催化、人工成本逐年升高,促使企业快速推进“机器换人”的步伐,无人叉车赛道快速崛起。
值得一提的是,新能源行业的爆发,进一步刺激了无人叉车的需求。据高工咨询董事长张小飞介绍,2022年新能源行业(主要是锂电和光伏)需求旺盛,其中无人叉车在新能源行业应用占比达到18.84%;此外,汽车及零部件、工程机械等行业表现相对较好,3C、电商、医药食品等行业需求明显放缓,下游行业需求结构性的分化进一步加剧。
张小飞表示,2023年3C行业需求将有限恢复,新能源行业尤其是光伏依旧是移动机器人需求的主要拉动力,预计2023 年新能源行业(锂电、光伏等)对无人叉车的需求占比将突破 20%。
在此背景下,无人叉车加剧渗透。在张硕看来,当前无人叉车渗透率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智能化水平有待提高。“相比于智能汽车,阻碍无人叉车智能化突破的关键因素除了算法,还有传感器。这也是无人叉车未来的发展方向。”
“智能化是我们一个谨慎乐观长期化的渠道,如果机器人操作足够傻瓜的话,今天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但这条路可能要走很久。我估计在30-50年以后。”海豚之星首席科学家任沁源如是说。
任沁源认为,如果把无人叉车分成L1-L5五个等级,目前无人叉车的自动驾驶水平大概处于L3。其表示,现阶段市场应该把对无人叉车的智能化期望值降低,要从L4、L5降到L2和L3,把机器当成辅助人的一种方式,使人和机器共融以提高机器的柔性。这可以成为在当下无人叉车智能化没有达到市场期望的情况下,解决非标准化的一种办法。
蔡庆伟对财联社记者指出,无人叉车企业需要站在需求和场景的视角,在多样化中寻找标准化的可能性,充分理解和深入客户的实际需求和场景,才能找到适合的技术路线和产品形态。
“对厂商来说,如果将产品标准化,可能是获得批量生产和大规模利润最好的一个途径。但现在的问题是,很多行业即使是某一类的细分行业,它的生产制造环节和场景依然不是标准化,我们试图建立目前新兴的像欧美重新构建新的入库或者完全为无人化设计的这种场景,但过程并不理想,目前中国和世界大部分地方都很难实现。”任沁源说。
(编辑 刘琰)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