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记录|旱碱地里话丰年

影像记录|旱碱地里话丰年
2023年06月01日 07:08 媒体滚动

转自:河北新闻网

5月29日,黄骅市后仙庄村村民王力国手捧饱满的麦粒,满脸喜悦。

5月29日,黄骅市河北银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食品加工车间忙碌。

5月29日,黄骅市带货主播在直播销售旱碱麦制成的面花。

5月29日,黄骅市后仙庄村村民杨坤升(右)、李秀荣夫妇在旱碱地麦田中,盼望着即将到来的丰收。

5月29日,航拍黄骅市旧城镇仙庄片区旱碱地麦田。

5月25日,中科院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工作人员在试验田查看旱碱麦长势。

5月25日,中科院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工作人员在培养皿内挑选旱碱麦麦粒。

风吹麦浪,遍地金黄。

5月29日,走进河北省黄骅市旧城镇仙庄片区旱碱地麦田,眼前是一派丰收在望的喜人景象。

“俺种了40亩旱碱麦,今年指定又是一个丰收年。”轻抚着颗粒饱满的麦穗,后仙庄村村民杨坤升乐得合不拢嘴。

地处渤海之滨的黄骅市,耕地以中度盐碱地为主。盐碱地上种粮难,曾是制约当地粮食生产的一大瓶颈。从颗粒无收到丰产增收,这背后是长达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和探索。

培育适宜盐碱地种植的小麦新品种,是最关键也是最难的一关。为此,黄骅市与沧州市农林科学院、中捷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多家科研院所合作,共同推进旱碱麦的育种工作,持续推动品种的改良与更新。通过在不同盐碱度的土壤里进行种植,中国科学院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选育的小偃系列品种,已在位于黄骅的河北省旱碱麦标准化种植示范区大面积种植。“随着品种不断优化,旱碱麦亩产由最初的50公斤提高到现在的二三百公斤。”杨坤升说,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

让盐碱地变身丰收田,不仅需要良种,还要有良法。为了持续扩大旱碱麦种植面积、不断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黄骅市加大对农户的农技推广和指导力度,采取秸秆还田、科学施肥等措施改善土壤。在种植方式上,通过推广利于土壤保水、保证小麦出苗的微沟播种技术,使旱碱地麦田种植平均密度增加了一倍。

金灿灿的旱碱麦,滋润了一个个像杨坤升一样的黄骅农民的小日子,也让曾被称为“农业荒漠”的盐碱地逐步变成“大粮仓”。目前,黄骅市的旱碱麦种植面积达60多万亩,全市有较大型面粉加工企业20家,已经形成订单农业、收储中转、面粉加工、食品生产等功能集于一体的旱碱麦全产业链。

河北日报记者 张 昊 通讯员 殷 实 摄影报道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黄骅市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6-09 海看股份 301262 --
  • 06-07 西高院 688334 --
  • 06-06 恒勃股份 301225 --
  • 06-06 飞沃科技 301232 --
  • 06-05 康力源 301287 40.11
  •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