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璟璟
招商引资是地方抓经济、强产业的有效手段。记者近期在基层走访时发现,部分地方政府为争项目加码招商政策,互挖存量企业,“招商内卷”有抬头之势。其中滋生出的政策无效耗损、“超常规优惠”等问题,不仅加剧了地方负担,更助长部分企业“短期套利”心态,不利于高质量发展。一些企业也以“投资”名义套取政府的各类补贴,还由此催生了一些“候鸟型”企业:在一地用尽优惠政策后,便转移到其他地区。(新华社)
短期而言,招商引资就是一场存量博弈。企业、资本、好项目就那么多,若是被人捷足先登,那么只能是遗憾错过了。基于这种高烈度竞争,以及“唯恐失去”的焦虑感,地方招商可谓是火力全开、使尽浑身解数。地方政府除了“筑巢引凤”之外,更是主动出击、四处拉活。在此过程中,企业往往待价而沽,用尽一切办法实现自我利益最大化。
应该承认的是,长久以来,省际、城际之间的良性竞争,构成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底层驱动力之一。而时至今日,在“拼经济”和转型升级调结构的大基调下,不同地方围绕优质“产业资源”的争夺,更是被推到了一个新的极致。以往,按地域划分,各地的产业布局有着大致清晰的区分,比如说,有些地区主打劳动密集型产业,有些地方以“高新技术”为主体,还有一些地方以“重工业”为立身之本……而时至今日,随着道路交通等基础建设的大范围铺开,全国要素市场、统一的大市场已初具雏形,这使得传统的产业分工秩序,有了新的可能性。
由于人货流动更趋便利、机器替代深度推进,加之大城市由于生活成本所引发的挤出效应,如今一些大企业的新厂区、新项目,较之以往更多倾向于布局二三线城市。以新能源产业为例,近些年来,很多名不见经传的“小城市”,都成功搭上“快车”,堪称异军突起。有成功案例在前,想着复制奇迹者不在少数。由此我们看到,各地招商越来越卷,从税收、土地、厂房,到用工、补贴、奖励,再到新兴的产业投资基金等方面优惠巨大,乃至可说不惜代价。
不得不说,这些“超常规优惠”引发了一系列消极后果,不仅浪费了财政资源,更是损害了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一些没有核心竞争力,乃至是靠补贴生存的“候鸟型”“搬家型”企业藉此“续命”,严重影响了市场的正常出清。很多时候,一些城市深陷于“弯道超车”“后发优势”的美好憧憬中,无视风险、不顾实际,饮鸩止渴追求短期“招商引资”的亮眼成绩单。殊不知“互害式”招商、“内卷式”招商,贻害深远。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