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马悦然
“源网荷储一体化,能够破解新型电力系统发展的难题,能够使风光的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
日前,在《能源》杂志主办的“第三届风光储创新发展论坛”上,国网能源研究院新能源与统计研究所所长李琼慧表示。
截至2022年底,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已经突破12亿千瓦,达12.13亿千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的47.3%,同比提高2.5个百分点,可再生能源装机总量首次超过了煤电装机量。
与传统发电模式相比,新能源发电具有间歇性、波动性等特征,其不确定性使得电网运行控制更加复杂。
国务院原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赵华林在会上表示,从全国和全球的形势看,2023年新能源产业将进入一个战略性转折点,化学能源在发电领域开始下降,电力新增需求开始由新能源替代。
随着新能源发电量占比的提高,以电源、电网、负荷、储能为整体规划的新型电力运行模式“源网荷储”概念,逐步迈入公众视野,且热度不断升温。
2021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发展的指导意见》,这是国家层面首次发布专门针对源网荷储一体化的政策。
据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副总工程师王霁雪介绍,目前国内已经报送的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合计595个,其中涉及新建新能源规模约8.5亿千瓦,其中风电2.75亿千瓦,光伏5.81亿千瓦,配套建设储能设施1.2亿千瓦,规模相当庞大。
源网荷储可精准控制社会电力系统中的用电负荷和储能资源,有效解决电力系统中,因新能源发电量占比提高而造成的系统波动,提高新能源发电量消纳能力,提高电网安全运行水平。
远景科技集团高级副总裁田庆军提出,源网荷储模式未来会成为“四个主流”。第一,从资源到产业实现有机结合,源网荷储模式将是地方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结合的主流。第二,从点到面体现电源建设过程中端到端的思考,源网荷储模式会成为未来新能源电站建设的主流。
他认为,源网荷储模式开启了电源建设战略方向的转变,从以自我为中心到以合作伙伴和客户为中心,为未来电力市场化交易、绿色电力溢价、电与碳的结合都做了有益尝试。
第三,把投资建设收益放在一个更长远时期看,源网荷储模式会成为未来电力市场的主流。田庆军表示,目前风光配储在计算投资收益时,应该前瞻性地把绿证和碳储收益放进投资收益模型里。
第四,从一维到立体,站在电力系统的角度思考问题,不再“铁路警察各管一段”,源网荷储模式会成为未来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主流。
“目前谁主动配置储能,谁在将来的电力市场上就会占据有利的地位。”田庆军称,建议国家和地方政府进一步支持源网荷储项目建设实践,制定相关标准和政策,以价格信号鼓励企业参与。
李琼慧在上述会上表示,通过技术创新,未来的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作为虚拟电场,不仅能够满足自己调节性需求,还能为大电网提供支撑。
在内蒙古乌兰察布,中国三峡新能源集团建成了全球最大、国内首个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项目。这是国内首个储能配置规模达到1000 MWh的新能源场站。
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模型 拍摄:马悦然
中国三峡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闫俊义认为,从实践角度讲,源网荷储一体化的发展主要关注四个方面:第一,重视局部资源的优化整合,包括负荷侧调节响应能力以及电源侧的可调节能力与条件,如分布式电源、煤电、储能等。
第二,采用一体化模式。包括聚合协同控制平台与技术,打破源网荷储数据壁垒,各种能源统一调配,各种要素友好协同互动。
第三,需要大力致力于体制机制的创新,推动能源灵活自主交易,推动储能高效高质量运营。最后,应重视以需求为导向,包括减碳降碳、能源转型以及一些区域工业化转型的需求。
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副总工程师王霁雪同时表示,随着项目推进,一体化模式也暴露出部分深层次问题,如对于新能源消纳范围以及对电网的影响分析普遍不足等,需要在发展中不断解决。
源网荷储一体化模式下,储能是极为重要,它将是新能源大基地建设的重要调节性电源。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常务副理事长俞振华在会上介绍了国内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最新进展和未来趋势。
截至目前,中国已投运电力储能累计59.8 GW,年增长率38%;新增投运电力储能16.5 GW,同比增长114%;抽水蓄能9.1 GW,新型储能7.4 GW。
俞振华指出,中国储能市场正进入规模化发展新阶段,预计未来五年,中国新型储能将以50%甚至更高的年均复合增速快速发展。
阳光电源光储集团解决方案总经理刘超也在会上预计,新能源配储经济性已优于火电,储能将迎来爆发式增长。2023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主要储能市场,预计新增装机达42 GWh。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