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三级医院麻醉医生紧急支援120
阳性老人符合这三个标准就要送医
今天是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麻醉科医生顾新宇的休息日,上周四至上周日,他和麻醉科同行们参与了上海120急救,连续4天奋战,让他累倒了。“我今天发热38℃,后背和脚有点酸,但感觉还好。今天休息一下,明天可以继续上班。”
12月22日以来,上海市卫生健康委扩容急救队伍,组织中山、华山、仁济等15家三级医院的45名麻醉科医生支援市急救中心,跟车前往拨打120电话的高危患者家庭,在急救车上对病人进行抢救。
在手术中,麻醉医生负责病人的各项生命体征,在急救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因此,为应对新冠病毒感染引发的重症,挽救更多的生命,市卫生健康委将这些医生纳入首批支援队伍。
麻醉医生与退伍军人并肩战斗
顾新宇告诉记者,他和同事们是22日中午11时30分左右接到市卫生健康委、市急救中心通知的,下午1时就赶到市急救中心,接受培训。以往,这种培训要进行一个月,而这次给麻醉医生的特殊培训,只进行了一个半小时。下午4时,他们就跟车启程,前往一户户需要他们伸出救援之手的家庭。
过去4天,顾新宇每天上午10时跟车出发,要忙到晚上8时以后,最晚的一天工作到深夜11时。“接到中心调度电话后,不管多晚,我们都要出发,尽力抢救病人。”据介绍,他们急救的都是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新冠病毒感染者。这一疫情高危人群中,有很多人住在老旧小区,增加了急救难度。
与同事一样,顾新宇既要做急救医生,又要做担架员。“一些老房子没有电梯,我和驾驶员、担架员要用担架把病人抬下来,遇到住在五六楼的病人,楼道又狭窄,抬下来就很累。”如今,120急救人员已不穿医用防护服,只穿普通防护服,这虽然便于行动,但增加了感染风险。“我今天出现发热等症状,估计就是前几天感染的。”顾新宇说。
令人欣慰的是,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在政府部门组织下,一批退伍军人也加入了120急救支援队伍,他们当驾驶员和担架员,与麻醉医生并肩作战,为一户户家庭带来生的希望。上海首批支援120急救的麻醉科医生有45人,后续,越来越多的麻醉医生在投身急救工作。
如何避免合并基础病老人悲剧
“通过救援,我们让一些病人的生命体征趋于平稳,而有些病人没有救回来,到了他家里已发现临床死亡。”顾新宇告诉记者。
12月25日下午2时45分,他们出发赶往肇嘉浜路,2时57分到达患者家中。这是一名84岁女性患者,有既往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多年,抗原阳性一周。家属拨打120时,她出现了呼吸困难,动脉血氧饱和度仅为84%。
急需输氧!顾新宇等三人以最快速度,用担架车将这位老人转运上急救车后,立即开启氧气钢瓶,以每分钟5升的流量给她吸氧。很快,老人的呼吸困难症状得到了缓解。在判断她的生命体征尚平稳后,他们将老人送至中山医院急诊,完成了交接。
生的希望总是伴随着死的悲剧。12月23日下午4时左右,顾新宇等人到达一患者家中,家属告知,之前以为他睡着了,但刚才发现他已不省人事。这名男性患者64岁,有既往高血压、糖尿病、尿毒症肾衰病史多年,抗原阳性一周。顾新宇检测了他的生命体征后发现:颈动脉、股动脉等大动脉搏动消失,对光反射消失,牙关紧闭,头颈僵硬,已无生命体征。医生立即对他进行了10分钟的心脏按压,但还是未能挽救他的生命。
“家属如果发现合并基础疾病的老年人有病情恶化趋势,应该早点送医院。”顾新宇呼吁。在他看来,判断病情恶化的标准包括三个:呼吸频率超过每分钟30次,血氧饱和度低于93%,发热超过3天。如果合并基础疾病的老年人符合这些标准,建议家属尽早送医治疗。他也建议有老人的家庭买一个指尖血氧仪,对感染新冠病毒的老人进行血氧饱和度监测。
中心城区接车“120”最多的两家医院
业务量陡增,如何应对“大考”?
随着新冠病毒感染高峰来临,上海市民对“120”救护车的需求量骤增。据悉,12月23日,全市“120”呼入电话51852个,较前一日上升4.7%;出车5101车次,较前一日上升2.2%,近一周环比上升33.5%。
“120”救护车的繁忙,也给医院急诊科造成不小压力。普陀区中心医院和同仁医院,是中心城区接纳“120”救护车送来的病人最多的2家区级医院。在提前做好准备的情况下,急诊医护人员全力以赴,努力收治患者。
接车量是以往三倍
“平时‘120’一天平均来20多趟车,现在差不多要三倍多,昨天是60多趟,今天70多趟,绝大多数都是新冠病毒感染叠加基础病的老年患者,症状都比较重。”普陀区中心医院副院长殷佩浩说,医院普通急诊平日里一天接诊500-600人,这几天都是1400多人;发热门诊原来一天100多号,现在600-700号。
普陀区中心医院身处居民区,又位于沪宁和沪嘉高速的入城段,加上急诊科是上海市医学重点专科,本来接诊量就不小。这几天处于疫情高峰,要接诊120急救中心转运来的危重患者,同时又迎来普通急诊和发热门诊巨大的门诊量。“我们医院开设了互联网门诊,但不少症状略重的患者还是感觉来医院当面就诊,做相应的检查才会比较放心。”殷佩浩说,这么大的接诊量,确实给医院带来不小挑战。
凛冽寒风中,又一辆“120”救护车驶入同仁医院急诊。医生、护士已站在门外,这是近期同仁医院再度优化的急救流程,院前分诊前置到门口,车到人已到,第一时间根据病人病情分诊到“危重”“重症”等区域,展开急救。
同仁医院院长马骏介绍:“这两天救护车送来的病人量非常大,重症也非常多,每天都在创我们的历史新高。我们也在紧锣密鼓地配合急救系统。”25日,同仁医院全天接收救护车118辆(通常每天接40辆左右),急诊共接诊1920人,以患有呼吸道疾病的老年病人为主。
如何应对“大考”
12月19日,市卫健委下发工作提示,指导医疗机构进一步加快院前院内衔接,明确以下要求:一是市卫健委将实时监测120压车情况,对于积压严重的医院,立即联系医院主要领导,要求加快协调,优先处置120车辆转运来的患者。
二是加派医务力量、扩大场地等措施提升急诊科服务能级,增加担架床,增派管理人员,提升患者分流速度。三是动员病情稳定的住院患者加快出院,病房预留一定床位,优先收治有住院(留观)需求的急诊患者。
“今年3、4月出现过单日接到100多辆救护车的极端情况,所以我们按照100-120辆的情况做了预案。”马骏介绍,应对“120”大客流,同仁医院急诊做了几件事:一是扩容,将抢救室从10+1(备用)单位扩容到现在的40-50个抢救床位;二是医护力量加强;三是流程优化,包括进一步根据病情轻重细化分诊区域、医护前置到门外的分诊流程等。
“120”送到医院的患者危重情况不一,得有床位收,不然就可能导致“压床”,“120”院前急救速度就会随之“慢下来”。近期,为应对可能到来的感染高峰,同仁医院不仅对重症床位做了大扩容,扩至134张,全院还成立了“转运专班”,所有病区向急诊倾斜,确保每天有80-100个急诊病人收到病房。为确保救治,全院学科还形成“结对”机制,内外科携手投入病人救治。全院还形成日报告制度,对需会诊的重症患者形成每日报告。
“我们急诊科的医生护士有很多虽然感染了,但绝大多数都在带病坚持,其中有好几位甚至没有请过一天的假。”普陀区中心医院副院长殷佩浩说,然而急剧增加的急诊量,还是出现了医护人员短缺的情况。“为了应对医护人员因感染减员,我们请其他科的医生前来急诊科帮忙,有经验的上,党员带头上。”在经过专业培训之后,有经验的内科、中医科医生、外科医生及其他科室主动响应号召的医生护士都来急诊科帮忙接诊病人。
接车120急救中心和急诊的背后,是床位的安排。殷佩浩说:“在协调会上,大家都明确了现在是‘战时状态’,所有科室的病床都进行统筹接收病人。”上周五,医院对在岗和返岗人员进行了统计。“这周,我们有大批感染的同事即将重返岗位,将缓解我们医护短缺的问题。”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作者:俞陶然 侍佳妮 龚洁芸
微信编辑:泰妮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