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科技网
许云龙 科技日报记者 刘传书
传统环卫设施如何变成一处美丽宜人的立体化景观空间?
10月28日,深圳坝光国际生物谷的智能地埋式垃圾转运站(以下简称“坝光智能转运站”)正式启用,记者到现场一探究竟。
比起传统的垃圾站,智能地埋式垃圾站只有2个洗衣机大小的“翻料器”露在地面,并被许多景观植物环绕着。周边小广场、休息室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占地面积近千平方米。站在高处眺望,垃圾站完美地融入大亚湾的怀抱。
为什么两个小小的“翻料器”就能满足园区几万人的垃圾转运需求?是什么“硬核”科技让这里看不见垃圾、闻不到气味?
记者了解到,“翻料器”相当于投放口,通过它把垃圾倒进埋藏在地下的压缩箱中,集约地面空间。位于地下的压缩箱每个有10吨的容量,配备了2套压缩箱,更可以就地压缩垃圾,满足2万-3万人使用。操作地埋式垃圾站,承载着压缩箱的平台就缓缓地从地面下升起来。依靠成熟的液压系统,升起过程中的音量近似小汽车的发动机,下降时更是几乎静音。智能地埋式垃圾站解决传统垃圾转运站的视觉、嗅觉、听觉等感官痛点,实现垃圾“无感”。
设备研发单位迈睿环境工程师麻宁向记者介绍,地埋式垃圾站之所以从视觉和嗅觉上大为改观,是因为配备了3套除臭系统和垃圾渗滤液处理系统。第一道除臭系统在倾倒垃圾时,倾倒口下方喷淋除臭液,清除垃圾掉落过程中产生的异味、灰尘;第二套除臭系统在地下密闭空间,定时喷洒除臭植物精油,中和垃圾臭味;最后则会启动第三套除臭系统——微负压除臭净化垃圾发酵产生的臭味。垃圾存储过程产生的渗滤液则会在特定容器处理后排放进入市政污水管道。
据介绍,地埋式垃圾站配备多项智能功能,当压缩箱容量达到80%时,满溢物联传感器会向管理人员推送清运信息;当感应到垃圾站内产生烟雾或温度过高时,配备的汽车级防火系统会自动进行灭火作业,提高安全指数;设置排水系统,可以有效防止雨水进入垃圾站内,避免造成雨污混流;站内实时监测空气质量及噪音数据,垃圾清运噪音稳定控制在75分贝以内,可完全消除噪音顾虑。智能地埋式垃圾站通过云平台智能调度清运、规划清运路线,减少车辆运输频次,能够更高效、更减排地进行垃圾清运,最大程度降低垃圾对环境的污染。
据了解,传统垃圾转运站一般需要3人左右驻守,完成每车垃圾清运耗时近30分钟,清洁工序繁复,能源消耗也比较大。智能地埋式垃圾站是标准的低碳项目,用水是传统垃圾站的1/20,用电是传统垃圾站的1/3,用人工是传统垃圾站的1/2。
作为首批“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城市,深圳遴选了一批有特色的垃圾处理示范项目,坝光国际生物谷首座智能地埋式垃圾转运站的正式启用,彰显着坝光片区未来发展将进一步坚持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维护片区生态格局稳定,打造生态宜居城市环境。
(现场照片由许云龙摄)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