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构建新型产业体系

上海: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构建新型产业体系
2022年10月18日 11:09 媒体滚动

本报记者 顾春娟

上海是党的诞生地和初心始发地,也是国资国企重镇。近年来,上海国资国企积极践行“牢记使命、深化改革、守正创新、服务发展”的核心价值理念,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国企党建优势作用进一步发挥。与此同时,上海牢牢把握实体经济是国之命脉,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重中之重,全力打响“上海制造”品牌,在加快构建新型产业体系、打造高端制造业增长极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国企改革 提升核心竞争能力

近年来,上海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不断做强做优做大,国企改革系统性、协同性更加突出,国资布局结构持续优化,国资监管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国有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有效提升。

在上海召开的“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党委专题系列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白廷辉给出一组数据:2021年,上海市地方国有企业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约占全国地方国企的1/7、1/9和1/6。其中,上海市地方国有企业资产总额26.27万亿元,同比增长6.9%;上海市地方国有企业实现营业收入近4万亿元,同比增长6.2%;利润总额3526.6亿元,同比增长4.7%;上海市地方国有企业生产总值1.23万亿元,占上海生产总值的28.5%;缴纳税金2362.47亿元,约占全市地方税收的15.4%。上汽集团、绿地集团、中国太保浦发银行上海建工上海医药等6家国企进入世界500强,上港集团申通地铁集团、锦江国际集团、机场集团等4家国企进入全球行业排名前三。17家企业进入2021年中国企业500强,7个品牌入围2021年亚洲品牌500强,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白廷辉介绍,在深化国资国企改革过程中,上海以重大战略任务为牵引,发挥顶梁柱、压舱石作用,坚持“四个放在”,持续增强国有经济整体功能,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体现责任担当;以国资国企改革为抓手,激发企业动力活力,实施区域综改试验和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以创新转型发展为动力,提升核心竞争能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国有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以优化国资监管为主责,守牢系统风险底线,坚持授权与监管相结合、放活与管好相统一,提高国资监管的系统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关于上海市国资委在推进国企市场化改革方面的举措和进展,上海市国资委副主任马晓宾介绍,上海国资国企坚持以市场化改革作为工作的导向,重点在发展公众公司、提升国有资本证券化水平,实施开放性市场化战略合作、带动多种所有制资本共同发展,以及建立健全利益分享风险共担的机制、强化市场化的经营机制这三个方面采取了举措。目前,上海市国资委直接监管的金融服务类企业全部实现整体上市,市场竞争类企业基本实现整体上市或是核心业务资产上市。上海国资系统已经有在境内外各类市场的上市公司近100家。

同时,围绕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聚焦产业链、价值链,上海市属各级企业积极“引进来”、主动“走出去”,与各类所有制企业开展资本合作。一批上海国有企业实施重组,通过创新机制,不断提升活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国资投资运营功能和集聚产业联动协同效应。

作为国内目前首个拥有“中国芯”的自动化码头,上海港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运营已接近5年。“近年来,我们牢记嘱托、奋发实干,2021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实现4703万标准箱,已经连续12年蝉联世界第一,也是世界唯一突破4000万标准箱大关的港口。”上港集团党委副书记、总裁严俊介绍,联合国《航运年度评论》连续11年把上海港列为全球连通度世界第一。洋山四期目前的整体效能情况是:它是全球单体规模最大,也是综合智能化程度最高的码头,2017年12月开港,2018年即开港第一年就实现了201万标准箱的吞吐量,2021年完成的吞吐量是570万标箱,作业能级达630万标箱,全面实现设计时的远期吞吐能力。

在劳动生产效率方面,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是传统码头的200%以上,效率非常高。由于整个港区真正实现了零排放,2022年获评全国首家五星级“绿色港口”集装箱码头。在科技赋能方面,上海港目前在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一系列前沿科技应用方面也取得了很多成效,尤其是自主研发的ITOS系统,即全自动化码头智能生产管理控制系统,这是上海港完全自主研发的、也是目前国内自动化码头的首个“中国芯”,它不仅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而且还实现了效率反超,被评为2020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特等奖,也入选了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目前已在国内外14个集装箱码头得到应用。

严俊提到,上港集团还研发了一批新技术。如“超远程智慧指挥控制中心”,可以在离港区100公里以外,控制桥吊等设备,瞬时误差时延在6毫秒之内;并且开发上线了数字孪生系统,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以及3D技术,在虚拟空间中复刻了一个洋山四期,让其不断进行压力测试和系统的优化迭代等。

厚积薄发 贡献更强上海力量

对于上海国企未来的发展,白廷辉表示,到2027年,要形成“1+3”体系。“1”即一套更具引领性的战略设计和政策体系;“3”即三个一批:一批具有产业行业带动力、科技创新引领力、质量品牌影响力、国内外市场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一批引领产业发展的重大原创成果和拥有行业话语权及美誉度的一流技术与品牌;一批践行牢记使命、深化改革、守正创新、服务发展上海国资国企核心价值理念的一流人才与团队,为上海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贡献力量。特别注意的是,要以加强党的建设为保证,高质量党建引领发展,把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作为“根”和“魂”,贯穿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始终,实现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同频共振。深入贯彻“两个一以贯之”,夯实党建基层基础,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孙伟表示,面对未来发展新机遇,中国船舶集团将从强化总部经济建设、加大研发投入、加快高端转型、当好产业链链长四个方面发力,助力上海强化开放枢纽功能。将进一步推动与上海市达成的系列合作协议的落实落地,将研发、制造、供应链、投融资等更多核心要素资源向上海集聚,助力上海建设全球航运中心、造船中心;深入推进在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以及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加强与在沪的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广泛合作,助力上海建设船海领域科技创新策源地;争取更多的重大装备任务落户上海,加大绿色、智能船舶和关键配套的研制力度,助力上海强化船海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发挥船舶工业产业关联度强、出口导向型鲜明的特征和上海综合优势,加快发展世界一流船型和品牌,推动上海打造船海领域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助力上海强化开放枢纽功能。

裘文进也表示,接下来在积极落实三大产业政策的基础上,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将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持续开展调查研究,不断完善和出台有关政策。

目前,上海在全国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中连续两年综合排名第一。吴金城透露,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工作党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将持续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积极布局未来发展新赛道,推动新兴产业积厚成势、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全力打响“上海制造”品牌,为推动新时代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贡献上海力量。

新型产业 打响“上海制造”品牌

上海坚持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努力掌握产业链核心环节、占据价值链高端地位。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重中之重,全力打响“上海制造”品牌,加快构建新型产业体系,打造高端制造业增长极。从数据来看,上海全市工业增加值从2011年的7231亿元提高到2021年的10739亿元,保持全国城市第一;工业总产值从33834亿元提高到42014亿元,突破4万亿元大关,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为上海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

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工作党委副书记、市经济信息化委主任吴金城在“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党委专题系列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上海新型产业体系构建已经迈开新步伐。上海以制造业为实体经济主战场,2017年率先发布“实体经济50条”,2018年以来实施两轮打响“上海制造”品牌三年行动计划,不断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跃升。面对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新动能持续涌现的形势,上海瞄准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目标,推动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六大支柱工业转型升级,初步构建起以三大先导产业为引领、六大重点产业集群为支撑、新赛道产业加速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的新型产业体系。

吴金城进一步表示,上海市经信委积极落实打造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世界级产业集群的要求,建设三大先导产业创新高地;打造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时尚消费品六大重点产业集群;落实上海市委、市政府关于强化“新赛道”布局、强化“终端带动”的要求部署,布局“新赛道”和未来产业,发布绿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终端、数字经济等新赛道行动方案,面向未来5年,拓展上海新型产业体系的发展方向,培育增长新动能。

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将创新作为产业经济发展第一驱动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优化“政府有为、专班推进+市场主导、揭榜挂帅”机制,在全国率先出台实施工业强基工程、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全力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产业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一批重大成果引领上海制造高度,C919大飞机成功首飞,ARJ21支线客机商业运营,首艘国产大型邮轮坞内起浮,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等国际领先船舶相继推出,国家重型燃气轮机试验基地启动建设,世界首条公里级高温超导电缆正式投运。上海还深度参与载人航天、深空探测、新一代运载火箭等国家重大战略。与此同时,创新体系不断完善,质量效益持续提升,产业链韧性显著增强,上海创新驱动产业发展正在不断构筑新优势。

吴金城提到,这十年,上海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落实数字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战略要求,推进数字技术全方位赋能产业发展,激活数字经济新动能。上海数字赋能产业转型逐渐形成新动能,产业数字化加速推进,数字产业化蓬勃发展,已经形成30家新生代互联网领军企业和7家千亿级电商平台。

十年来,上海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做到“五好五不缺”(好项目不缺土地、好产业不缺空间、好应用不缺场景、好创意不缺人才、好团队不缺资源),为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厚植沃土,产业投资持续扩大,企业梯队加快成长,企业服务不断完善。上海在全国首创发布产业地图,以产业地图为导向,不断优化全市产业空间布局,推动招商引资和投资促进。全市近5年累计建设30多个100亿级以上、250多个10亿级以上项目,连续三年举办全球投资促进大会,累计签约项目690个,总投资约1.5万亿元。

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裘文进介绍,上海积极加快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三大产业政策体系加快完善。上海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制订了集成电路和生物医药有关政策,助力推动相关立法工作。

今年年初,上海市政府发布《关于新时期促进上海市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包括25条政策措施,内容中更加注重人才的核心地位和政策延续性,同时还要支持产业链核心环节,注重长三角协同发展。去年年中,上海市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形成覆盖“研发+临床+制造+应用”全产业链的政策支撑和工程体系,包括29条意见,将临床研究能力建设和医企协同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聚焦创新药、创新医疗器械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给予更强力度研发支持,打响“张江研发+上海制造”品牌,并营造更好的产业发展生态。

船舶工业是战略性产业,事关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防安全。长期以来,中国船舶集团作为中国船舶工业的骨干力量,在推动中国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的征程中,发挥了顶梁柱的作用。去年年底,中国船舶集团总部迁到上海。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孙伟谈到,上海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也是船舶工业的发源地。集团到了上海以后,深深感受到,上海营商环境优越、区位优势明显、工业体系完备、科技实力雄厚,市场化水平、国际化程度高;再加上,全球造船产业链上下游头部企业,中国远洋海运集团、宝武集团总部也在上海,上海船舶工业发展的独特优势更加突出,产业链协同更加紧密。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两大造船集团实施联合重组后,新组建的中国船舶集团聚焦主责主业,加快高质量发展步伐,取得许多新成就。

“近3年来,中国船舶集团的三大造船指标,就是当年的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和手持订单量,都超过全球市场份额的20%,稳居世界第一位。在今年的《财富》世界500强中我们排在第243位,是全球第一造船集团。”孙伟还表示,“我们按期优质完成了一系列‘国之重器’的研制任务,特别是山东舰交接入列、福建舰下水命名,这些重大装备的研制成功,将极大地增强中国国防实力。”不仅如此,中国船舶集团自主设计的超大型集装箱船、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大型浮式液化天然气存储及再气化装置实现批量建造;“奋斗者”号实现万米探海,“雪龙1号”“雪龙2号”实现“双龙探极”;双燃料低速柴油机研制取得重大突破,国产大型邮轮实现坞内起浮。中国在全球船海科技领域,实现了整体由跟跑向并跑和部分领跑的跨越。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国有企业 上海市
人气榜
跟牛人买牛股 入群讨论
今日热度
问股榜
立即问股
今日诊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10-24 华厦眼科 301267 --
  • 10-19 泓博医药 301230 40
  • 10-19 怡和嘉业 301367 119.88
  • 10-18 美能能源 001299 10.69
  • 10-18 好上好 001298 35.32
  •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