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新华社
9月2日,“繁星盈天——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展”在郑州博物馆(文翰街馆)开展,这是第九届“博博会”期间推出的展览之一。
在诸多展现中国考古百年足迹和丰硕成果的文物珍品中,几件牙璋吸引不少观众驻足围观,遥想中国最早王朝——夏王朝的辉煌。
与此同时,位于郑州老城区的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博物馆内,一场集纳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牙璋并展示相关学术研究成果的“中华牙璋文化”专题展也正在进行。
从外观上看,牙璋通常呈扁薄长条形,柄部有孔,前端有凹弧刃、Y形刃或斜平刃,在璋身与柄部相接处的两侧边缘,有凸起的扉牙。材质上,牙璋多为玉、石制作,少数为金、骨、铜质地。
在夏朝晚期都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有4件玉牙璋。与绿松石龙形器、乳钉纹铜爵等知名文物相比,牙璋的“长相”似乎过于“平淡”。但长期以来,牙璋的起源与扩散研究备受考古学界关注。
“根据现有的考古实证材料,牙璋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距今4000多年前,在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遗址、陕北地区的石峁遗址中都有发现。”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队长赵海涛介绍,早期的牙璋尺寸较小,造型也较为简单,大部分出自山地祭祀或者城墙夹缝中。
到了二里头文化时期,牙璋的风格及功用出现显著变化:器体尺寸大型化,长度由之前的约30厘米增加到约50厘米;扉牙形象龙形化,据相关研究,扉牙表现的可能是张着嘴的龙的形象;用途功能礼器化,二里头遗址发现的4件牙璋,均出自高等级的贵族墓葬中,表明牙璋已成为代表等级身份的重要礼器。
更值得关注的是,从中原地区向南,在湖北荆州汪家屋场、四川广汉三星堆等诸多与二里头相距甚远、看似无甚关联的遗址当中,二里头风格的牙璋频频出现,呈现出一种大范围、跨地域的传播姿态。
“相关研究表明,一条传播路径是通过湖北、湖南传到了广东、福建、香港地区,另一条传播路径则是顺着长江一直到达三星堆地区,然后继续向南传到越南北部。”赵海涛说。
有学者指出,牙璋的礼仪内涵功能在以中原二里头文化为核心的遗址群中大放异彩,而其向周边广阔地区传播扩散的路线也能清晰表明,当时中华文明形成发展过程中开始出现王朝认同、文化认同和礼制认同的格局面貌。
文字记者:桂娟、袁月明
视频记者:任卓如
编辑:初杭、陆君钰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