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万亿”之后,如何再上新台阶 ​

“4万亿”之后,如何再上新台阶 ​
2022年01月27日 17:39 市场资讯

CFIC导读

1月23日,上海市十五届人大六次会议闭幕会议上,上海市委书记李强指出,各方必须“以虎虎生威的气势抓落实、求实效”,“重点工作要跑出加速度,攻坚突破要更有显示度,各项举措要更注重感受度”。

中国金融信息中心 金伟良/摄中国金融信息中心 金伟良/摄

上海两会落幕,也意味着虎年近在眼前。不经意间,这座城市已经站上一个新的台阶。

两会上的一条重要消息是,上海经济规模已突破4万亿——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达8.1%,总量达4.32万亿元,在全国城市中位列榜首。

4万亿是一个新台阶,也意味着一种新的挑战。对一座经济中心城市而言,通过高质量发展推动总量持续稳定增长,是城市竞争力得以夯实、提升的前提。而在当下,高基数因素和高度变动的外部环境,令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

相应地,这座城市的上上下下需要展现特殊的精神状态和发展态势,持续夯实当下的发展基础,并在新的台阶上,实现“从高到更高”的跃升。

1月23日,市十五届人大六次会议闭幕会议上,上海市委书记李强指出,各方必须“以虎虎生威的气势抓落实、求实效”,“重点工作要跑出加速度,攻坚突破要更有显示度,各项举措要更注重感受度”。

市两会上的多个场合,都传递了这样的紧迫感。

1月20日下午,李强连续第五年参加浦东代表团审议,次日上午出席政协专题会议,主题同样与浦东密切相关——“以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为突破口,深入推进高水平改革开放”。

两场重头会议的主题都关乎浦东,其间,市人代会还安排了一场“推进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专题审议,足见浦东议题在今年两会上的特殊分量。

这是浦东得到中央文件明确擘画、正式开始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后的第一次市两会,对浦东而言,无疑是个特殊的节点。而浦东之于上海的特殊地位,又决定了浦东议题本身的全局性。

过去多年的市两会都已显示,谈论浦东,某种意义上就是在谈论上海;对浦东提出的期望,某种意义上也是对整个上海的期望。

“前三十年,我们夯基垒台、立柱架梁,打下了坚实基础,今后的任务,就是在已经铺开的画卷上继续写深写实、增色添彩,使其更加绚丽、气象不凡。”李强在浦东团审议时说。

两年前的同一场合,他曾要求与会者认真思考,往后展望30年的浦东,“方向在哪里?路子在哪里?动力在哪里?”而在一年前,浦东被要求“敢走别人没走过的路,创世界和未来之新”,要强化功能集成、创新集成、治理集成,“在落实干事上下功夫”。

在不同年份,给予浦东的要求和期望,有一以贯之的方面,也有不同特性。今年,李强进一步对浦东提出五个问题:

如何提升核心功能的全球影响力?

如何实现科技、产业、金融的高水平循环?

如何面向未来培育发展新动能?

如何推动重点区块提升能级?

如何实现区域内协调发展?

这五个问题,被视为事关浦东今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性问题,置于当下的发展全局,也能感受到其紧迫性。正如李强会上所表示,我们的工作就是在解决和回答一个个“时代之问”中不断前进。

提出“五问”前,李强向在座代表阐释了其对“引领”二字的理解:引领区,应当体现经济发展的引领、改革开放的引领、综合水平的引领。三个层面,对应着浦东之于上海所要扮演的特殊角色——这里被视作上海经济的“压舱石”、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更被期待成为全方位的、综合治理的“标杆与样板”。

在上海经济需要向更高层次进阶、同时面临种种现实挑战的当下,引领区显然需要率先站出来,彰显这样的功能。

三个“引领”和浦东“五问”,有其内在的深刻关联。当前,需要充分把握引领区建设的历史机遇,在框架基本成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制度创新成果落地,以此撬动经济发展的体量与质量显著提升;在此基础上,一方面要进一步探索首创性、突破性的改革创新,另一方面要着力发现和培育全新动能,持续构筑发展主动权和制度性话语权。

用第二天政协专题会上的话说,种种努力,都需要充分体现“改革的集成性、开放的制度型、创新的策源力”

李强表示,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集成改革,各方面改革的衔接配套,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系统观念在改革领域的具体运用;开放是上海的最大优势和鲜明标识;创新驱动则是高质量发展的定义性特征。这座城市靠“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走到今天,而强调改革集成性、突出制度性开放、着力提升创新策源力,应成为这12个字最新的理解和演绎。

对此的理解和践行,需要纵横两个维度的宽阔视野,始终在空间上置身全球、在时间上瞄准未来。也正是有这样的视野,浦东和上海才能更好理解当下方位和使命,回应新的“时代之问”,包括理解“4万亿”。

从时间上看,这无疑是上海迈上的一个全新台阶,要在充分发挥自身基础优势的前提下实现新的跃升和跳变。横向看,4万亿的规模虽已代表了相当可观的规模和水平,但同全球最为顶尖的城市仍有差距,无论在体量和能级上,上海都大有新文章可做。

而在当前,一方面要尽可能促进优质项目落地见效,带来实际产出,另一方面更要充分梳理既有的要素资源、政策资源,着重在集成、协同上发力,通过打通并做长发展“链条”,畅通经济循环乃至经济社会大循环,提升发展的质量和能级。

两场审议中,李强均提到“科技—产业—金融”高水平联动循环问题,要让硬科技不缺投资,好项目不缺资金,产业化能够落地。三个方面,浦东都有基础优势,但在循环畅通方面,仍存在种种堵点。这也是整个上海面临的共性问题。

如今借引领区建设机遇,浦东和上海无疑需要尽快打通这些堵点,实现要素间赋能;更要“从事物发展全过程、产业发展全链条、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出发谋划设计改革”,努力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产供销各环节改革相互配合,打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双向链接快车道等,以“畅通”促“增能”

另一方面,浦东亦被要求“勇闯最‘新’的改革,敢为最‘难’的改革”,这既是自我加压,亦是着眼全球合作竞争之需——这是一个需要全方位对标全球、引领全球的全域样板,对照这样的目标,显然就能发现诸多进一步发力的空间和着力点。

在谈论经济增长、核心功能、城市治理等多个问题时,李强数次表示,浦东必须“放眼世界,看到我们的不足”,进而奋起发力。

对引领区的期望,其实也是对上海的期望——这座城市就是要面向全球、面向未来,同最强者比拼、与最优者同行。

本文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朱珉迕

上海、北京携手迈进4万亿俱乐部,它们在全球城市中的排名如何?

增速:8.1%

8.1%,2021年全国和上海的GDP增速都跑出了这个数字。这是近10年来,人们首次在全国经济增长的百分号前看到数字8。“十一五”到“十二五”再到“十三五”,GDP增速从平均10%以上,逐步降到7%,再降到6%。

2021年,人们再次见到了久违的8%。这是各界公认的较快增速。

毋庸讳言,8%背后是上一年度因为疫情而导致的低增长基数。如果计算两年平均,8.1%就要被摊薄到5.1%(上海为4.8%),经济增速还没有恢复到疫情前水平。

回头来看,2021年着实是困难重重的一年。困难,从2021年开头就有预判。这一年,全国和上海都把当年的经济增速目标定在了6%。这是若干年来从未有过的低预期。李克强总理在2021年的全国两会上说,“预期目标设定为6%以上,考虑了经济运行恢复情况。”

到了2021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总结当年的经济工作时,指出我国经济面临三重压力——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这是全国面临的困难,同样是上海面临的困难。

8.1%的不俗增速正是在这样严峻的环境下取得的。

总量:4.32万亿

如果说8.1%的增速受上一年基数影响,是相对值,那么,经济总量则是绝对值。

从总量来看,2021年对于上海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这一年,上海的GDP总量首次超过4万亿元,达4.32万亿元。

4万亿到底是个多大的数?放在不同尺度的坐标里比较,才有更直观的感受。

在全国范围内,4.32万亿元经济总量位于国内所有城市之首。2021年,上海成为全国仅有的两个4万亿元城市之一。另一个是北京。北京与上海在同一周发布核算结果,宣布GDP首度跃上4万亿元台阶(40269.6亿元)。

放在全球经济中心城市去看,因为统计口径各异,GDP排位没有权威数据可以参照。但是检索各类城市榜单会发现,上海、北京与纽约、东京、洛杉矶、伦敦等几座城市共同处于第一阵营应该没有多大疑问。

如果再放大坐标轴,把上海、北京从全国经济中单列出来,与全球经济体比较,可以看到,它们的GDP总量都仅次于排名第20位的沙特阿拉伯,领先于波兰、瑞典、以色列、新加坡等诸多经济体(据世界银行2020年统计数据)。

回望上海经济发展历程,新世纪以来已4次突破新的万亿关口:2006年破1万亿元,2011年破2万亿元,2017年破3万亿元,2021年破4万亿元。间隔分别是5年、6年、4年。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副院长马海倩估算,2022年经济增速若以5.5%计算,上海GDP将在“十四五”内突破5万亿元大关。

工业:9.5%

21日发布的《2021年上海市国民经济运行情况》中,共介绍了8方面情况,排在最前面的是工业。

这样的排序既不寻常又饱含深意。关心上海经济发展的人都知道,服务业长期以来是上海的主导产业,GDP占比超过七成。上海的服务业不仅体量大,增速也快。“从2005年开始,除个别年份以外,服务业增速都大于工业。”马海倩说,“从历史来看,上海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是服务业拉动的。”

反观工业,当前占上海GDP两成多,份额远远小于服务业。若看工业增速,2008年以来基本上是个位数,个别年份甚至小于个位数(如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前的2019年为0.4%)。

2021年,情况有所变化——上海工业增速反超服务业,两者分别为9.5%和7.6%。2021年上海工业增加值首次突破1万亿元,规模保持全国第一。统计数据显示,全年全市35个工业行业中有28个行业产值实现增长,增长面为80.0%。

反观服务业,虽然稳步恢复,但行业间发展不平衡。快的,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同比增长均为两位数;慢的,如旅游业等,受疫情影响较大,还没有完全恢复。

2021年上海工业9.5%的增速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即使计算两年平均,增速也达到了5.4%。回望过去10年的经济数据,超过这个水平的仅有两次(2017年6.4%,2013年6.3%)。

“‘十三五’期间上海工业的平均增速为3.0%,2021年,‘十四五’开局之年,这个数字跃升到了9.5%。我觉得这个变化值得跟踪和关注。上海工业有可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轨道。”马海倩说。

透过数字

除了增速8.1%、总量4.32万亿等公众普遍关心的指标,其实还有不少细化的数字值得品味。就2021年上海而言:

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产业制造业产值增长18.3%;

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4.6%;

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和生物产值同比增速分别为1.9倍、16.1%和12.1%;

……

诸多高增长数据都指向一个关键词:创新驱动。专家认为,大城市积累到一定规模,经济总量的扩展速度会减慢,未来大城市的增长极作用要更多体现在创新上。依靠创新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写进了2022年市政府工作报告。

不单单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即使是传统行业,创新也在普遍进行。以港口为例,2021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4703.3万标准箱,连续12年排名世界第一。吞吐量攀升,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技术创新。

“船舶到港不均衡,过去调度起来很困难。有时这边码头船舶排队,那边码头还有空泊位。”上港集团生产业务部副总经理杨焱滨说,各个码头忙闲不均,降低了港口使用效率。

疫情期间,上港集团引入了一块智慧大屏,依托大数据协同港口内所有码头。哪个码头空了,船舶就驶入哪个码头。仅2021年8月,上港集团就调度了60多艘干线集装箱船。疫情下欧美港口普遍拥堵,上海港却向效率要增量,屡破生产纪录。

像港口这样,借助创新驱动增长的例子在上海大地上、在统计数据中,都能找到一个又一个实例。

“上海创新转型的发展效应已经悄然显现。”马海倩说。

本文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宰飞

 微信编辑:王时通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李强 上海市 两会
人气榜
跟牛人买牛股 入群讨论
今日热度
问股榜
立即问股
今日诊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2-08 华兰疫苗 301207 --
  • 02-07 中触媒 688267 --
  • 02-07 合富中国 603122 4.19
  • 01-28 坤恒顺维 688283 33.8
  • 01-27 粤海饲料 001313 5.38
  •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