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新青年上封面” 村里来了个“博士书记” 帮助村民圆致富梦
封面新闻记者 谢颖
12月21日,冬至。巴中市平昌县金宝街道石庙村,一个月前种下地的羊肚菌已经生出了菌丝。
冬至子之半,一阳初起时。平昌县勤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潘炳凌对来年满怀憧憬,此前他种过一次羊肚菌,但产量太低效益不佳准备放弃,“现在李书记来了,我们要大干一场。”
潘炳凌口中的“李书记”,就是四川省农科院派驻该村第一书记李小林。今年35岁的李小林,是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的博士生,是四川大学与泸州老窖联合培养的博士后。曾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现任省农科院食用菌研究中心副主任。
近年来,李小林带领团队多次深入大凉山,与会东县联合打造了四川首个“松露产业科技示范园”。近年8月,他以第一书记身份来到大巴山,村民们对这位年轻的博士书记自然寄予厚望,李小林也清楚自己肩上的责任。未来两年,他要把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助力巴中食用菌产业做大做强。
“石庙村是个有灵气的地方,我编了个顺口溜‘鸡鸣猪叫鱼儿跳,茶香菌鲜花果笑,家家坐地收现钱,户户几代都团圆。’”石庙村支部书记、主任王德文说。茶香、菌鲜分别指村里的茶叶和食用菌产业。
村里的专合社,去年引进种植了3亩羊肚菌,“之前菌种和营养袋质量欠佳,气候异常,产量起不来,收益很不理想。”专合社负责人社潘炳凌直摇头。
向村民讲授羊肚菌种植技术
今年8月,李小林提着简单的行李来到石庙村报到。听说这个外表清秀的年轻人是学农的博士,而且其研究方向正是食用菌,村干部和村民们远远迎上去,激动得仿佛遇到了救星。
李小林下到田间地头,仔细调查之后得出了结论:去年种子下地太早,刚出幼菇就碰到低温,而且当地土质不大适合,也就是土壤的机械组成和酸碱度需要调整。潘炳凌听后直竖大拇指,“信心又回来了”。
进村入户了解民情
11月中旬,根据李小林的建议,专合社组织人手加紧下种,甚至挑灯夜战,一袋袋菌种下地,也种下了石庙村来年的希望。
今年6月,省农科院的定点帮扶县调整为巴中市平昌县。李小林对400多公里外的平昌县有些陌生,但他毫不迟疑地接受了派驻任务:出身于农家,熟悉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况且自己正年轻,妻子却不同意了,毕竟当时最小的孩子才3个月。“我是党员,我不去谁去呢?”妻子最终同意了。
对于石庙村的帮扶,省农科院采用“村集体经济+专合社+农户”模式,为石庙村和八庙村各提供价值10万元以上的羊肚菌菌种和营养袋,帮助他们发展食用菌产业。石庙村还种植有1000多亩茶叶、600多亩果树,李小林都要操心,近水楼台先得月,他充分利用“人和”优势,把农科院的茶叶、果树、水产专家都请进村,请他们就科学施肥、果树拉枝整形、水果采后保鲜等现场把脉支招。
李小林(左二)在田间指导种植
抓产业之外,李小林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他发现村党建工作的薄弱点:党员老龄化严重,70岁以上党员占一半,在家的年轻党员较少,“三会一课”欠账多,对中央和省市文件精神传达不及时,李小林与村委班子一道研究办法,希望尽快补强这一短板。
“李书记人虽年轻,对我们都和和气气的,没有‘博士’架子。”四个月相处,村民们喜欢上了这个年轻人。“村里人纯朴,你对他的一点儿好,他都记得。”李小林感慨,一户人家的儿媳妇离家出走,老两口带着孙女,生活困难,他了解情况后,帮助申请到东西部协作帮扶救助资金,还通过农科院的帮扶渠道解决了部分生活费,这家人杀年猪后,非要请他过去喝“疱汤”。有时回成都开会,两三天没回来,村民们就在微信上问他:“李书记,几天没看到你了,想你了,好久回来哟。”这些话让李小林感觉温暖:“村里人没把我当外人。”
此前,李小林多次以专家身份,到凉山州木里县等地作技术指导,“每次不会呆太久,就像‘作客’一样。”李小林说,到了石庙村后心态发生了变化:“我来这里不是作客的,我就是石庙村人,传授技术的同时,要想尽一切办法把资源、项目、资金等引进来。”
到了年底,工作一天比一天繁忙。白天指导村民管护菌丝,协调解决各种问题,还要配合街道办事处的一些工作。晚上伏案填写驻村日记、工作简报等等,等忙完这一切,想和家里视频通话时,家人都已经睡了。
“羊肚菌种植经济效益不错,按亩产鲜品400斤计算,一亩地毛收入可达3.2万元,除去成本利润在2万元以上。但羊肚菌对土壤和气候有特殊要求,要确保种子优良,后期管护要到位,如果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难以实现预期的收成。”李小林说。
在省农科院带动下,平昌县、通江县羊肚菌产业迅猛发展,种植面积超万亩。一些农户甚至放弃传统的椴木银耳产业,改种羊肚菌。李小林对这一现象表示忧虑,他特别忠告:“不能忽视风险因素,必须尊重科学,切忌头脑发热和冒进。”为了增强石庙村抗风险能力,李小林与村委反复论证,制定了下一个5年规划:引进优质香菇10万棒,发展羊肚菌10亩,种植林下(李树)毛木耳5万袋,在茶叶行间套种大球盖菇,综合年产值150万元以上。
“村民们对我越信任,我的压力就越大。”李小林坦言,作为省农科院派驻巴中唯一的食用菌专家,可能还会面临更繁重的任务,“在履行好第一书记的职责时,愿意用我的专业知识,助力巴中市的食用菌产业,如有需要,我会第一时间上。”
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从博士到第一书记,在未来两年时间里,李小林的科研工作可能会受一定影响。然而学以致用,将学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正是科学工作者的价值体现。“我会自珍惜这段时光,脚踏实地躬耕垄亩,在大地上写出更加优秀的论文,为乡村振兴作出自己的贡献。”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