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晋剧在内蒙古是什么味道?

传统晋剧在内蒙古是什么味道?
2021年11月22日 03:26 媒体滚动

原标题:传统晋剧在内蒙古是什么味道? 来源:内蒙古日报

人生百态,皆是味道。

  味道是什么?

  是茶的浓酽、酒的辛辣、醋的酸郁、奶的鲜香?还是母亲的怀抱、指尖的露珠、跳跃的舞步、无染的净洁?

  都是。

  那内蒙古晋剧的味道是什么?

  业内大咖说,是“醋味儿+奶味儿”。

  晋剧又名中路梆子,源于山西,清初流入塞外。三百年来,阴柔婉转的晋剧在内蒙古高原厚土的滋养下,表演形式逐渐融入当地的风土人情,并广泛借鉴京剧、河北梆子等唱腔念白,形成了如今高亢激昂、特色鲜明、深受老百姓喜爱的剧种。

  传统晋剧在内蒙古“生根发芽”

  “一九冬至一阳生,归化城街上闹哄哄,来的把式都有名,喜儿生秃蛋飞来凤;

  二九天数小寒,秃蛋唱了一出《虹霓关》,飞来凤唱的是《长寿山》,喜儿生唱的是《吕布戏貂蝉》;

  三九硬冻遍地冰,从代州来了个千二红,他唱《捉曹放曹》《取西城》,赵匡胤报仇《三下河东》;

  ……

  九九本来又一年,闷铜黑唱了出《御果园》,《御果园》唱得好,归化城把式都来到,大腕儿肉一条鱼人参娃娃一杆旗。”

  这是流行于清代归化城民间的顺口溜“梨园九九图”,喜儿生、秃蛋、飞来凤、千二红、大腕儿肉、一条鱼、人参娃娃、一杆旗等都是艺人的艺名。这些艺名趣味横生,读来生动形象、让人捧腹,不觉间好似看到了当年归化城晋剧流行的盛景,艺人们个个身怀绝技各展风姿,红黑生旦丑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一派热闹的锦绣梨园盛景图。

  《呼和浩特市文化志》记载,归化城地处北疆要塞,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山西人居多。清同治年间,已经有了私人组织的晋剧班社,常在托县、萨拉齐、包头、河套、伊盟(现鄂尔多斯)等地区流动演出。清道光及民国时期,归化城的晋剧十分繁盛,大观园剧院和民众剧院是两个非常有名的剧院,经常有晋剧班社进行演出。包头作为商辏往来的水旱码头,更有开明大戏院、魁华舞台、三庆茶园、西北剧影社等盛极一时的戏院。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剧院班社进行了改造,经过多次机构更迭、人员变换,内蒙古的晋剧事业欣欣向荣,尤其呼和浩特名家辈出、剧目繁多、品质上层,后起之秀如雨后春笋。

  老艺人中有康翠玲、宋玉芬、任翠芬、亢金锐、王静卿、杨胜鹏、常艳春、赵金瑞、刘俊美、郭玉林等技艺精湛、唱作俱佳的十大演员,精心培养的陈改梅、陈艳秋、赵广仁、牛正明、齐玉红、侯远喜等一批优秀中青年演员也已经崭露头角。1959年,呼和浩特市艺术学校成立,专门培养晋剧、二人台等戏剧事业接班人。

  剧目上,积极挖掘整理了《打金枝》《铡判官》《凤台关》《七堂会审》《调冠》等一批传统剧目,同时移植了《李逵》《薛刚反唐》《花打朝》《三滴血》等京剧优秀传统剧目,并创作改编了《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白毛女》《刘胡兰》等多部现代题材和革命历史题材剧目,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晋剧表演艺术家受人民喜爱

  在内蒙古,晋剧主要流行于呼和浩特、乌兰察布、包头、巴彦淖尔、鄂尔多斯、乌海等西部地区,深受老百姓喜爱,被称为“大戏”。

  “小时候,村里来了晋剧团,我们一帮小孩儿满大街喊‘唱大戏’的来了,‘唱大戏’的来了。大人们也高兴,让孩子们早早搬着小凳子到戏台前面占座,生怕去晚了坐在后面看不到演员们的生动表情。邻村人也会相伴着走上二三十里夜路来看戏,戏场比过年都热闹。”回忆起小时候村里“唱大戏”的情景,45岁的乌兰察布男子闫东辉止不住地乐呵。他说,戏好全凭演员好,一个好演员是整部剧的灵魂,比如康翠玲。

  康翠玲,内蒙古戏曲界乃至全国晋剧界旗帜性人物,在呼和浩特晋剧届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是戏迷们“砸锅卖铁也要看”的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因其卓越的艺术成就,被称为“晋剧界的梅兰芳”。

  康翠玲祖籍山西朔县,呼和浩特市晋剧团首任团长,1930年出生于北京,自幼随母亲金玉玺学戏,10岁登台演出,展现出极高的戏曲天赋,她辗转于山西、河北等地演出,民国时期已经名噪一时。1947年,康翠玲随母亲来到归绥落脚,以唱戏谋生。

  1949年后,康翠玲担任归绥市新绥剧社副社长,常在归绥市旧城小东街大观园剧院演出,擅长花旦、刀马旦等行当,深受戏迷追捧和好评。

  康翠玲的唱腔圆润,吐字清晰,扮相俊美,表演活泼逼真,在晋剧旦角表演中独树一帜。演出的代表性剧目有《打金枝》《霸王别姬》《嗄达梅林》《王昭君》《春香传》《江姐》等,其中《打金枝》《春香传》《江姐》被灌制成黑胶唱片,在当时广为流传。

  1998年,康翠玲在呼和浩特病逝,享年68岁。

  2020年,是康翠玲诞辰90周年,呼和浩特市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晋剧院隆重推出了“纪念康翠玲先生诞辰90周年”特别活动,以此方式向这位人民的表演艺术家致以深切的缅怀。

  晋剧在内蒙古得到创新发展

  从内蒙古晋剧第一代代表性人物康翠玲起,晋剧在内蒙古就发生了显著改变。在多年的演出实践中,康翠玲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点,尤其唱腔不断吸收北路梆子、蒙古族音乐的特色,在她原有婉转、清丽、略带沙哑的艺术风格中,又增添了豪放、粗犷的边塞韵味。

  《呼和浩特市文化志》中载,源于山西的晋剧,在内蒙古特定的环境气候里,由于不断受到当地民族、民间艺术以及当地山川地理、风土人情的影响,在念白、唱腔和表演上已经产生了根本变化,久而久之,晋剧在内蒙古形成了不同于山西晋剧艺术风格的特色。

  时至今日,经过程改梅、牛正明、程砚秋等第二代晋剧表演艺术家的传承接力,第三代接班人何小菊、周胜利两位表演艺术家已经把内蒙古晋剧的韵味发挥到了极致。

  何小菊,第二十三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晋剧传承人。

  周胜利,呼和浩特市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晋剧院书记,行政事务之余,从男一号到执行导演再到基层演出,多年来一直没有离开过舞台,并深深为之着迷。

  2004年,经过20年不断的精心打磨,由他们主演的新编大型民族历史剧《满都海》与观众见面了。

  长调、呼麦、梆子腔,京白、铙钹、普通话,马队、舞蹈、蒙古袍……传统的晋剧唱腔,大量的蒙古族文化元素,相应相合中彰显了民族团结这个永恒不变的主题,《满都海》的创新表演手法,获得了成功。

  在随后的全国巡回演出中,所到之处好评如潮。

  太原的晋剧表演艺术家说,明明是晋剧,唱念做打中却又不拘泥于传统,有了内蒙古地方特色,好!

  宁波的观众惊喜地问,这是什么样的晋剧?听得懂还入迷。“醋味儿+奶味儿”,该剧音乐编导、国家一级作曲家李静波说。“对对对,就是这个味儿”,观众笑了。

  2005年,《满都海》先后获得了中国首届戏剧奖、第23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等多个全国性大奖。

  好团队才能打造出好作品。

  继《满都海》之后,作为内蒙古晋剧事业领头羊的呼和浩特市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晋剧院乘势而上、再接再厉,紧扣时代主题,又陆续推出了新编反腐历史戏《巡城记》、现代脱贫攻坚戏《武汉鼎》等多部叫得响的剧目,常演不衰。

  近些年,何小菊、周胜利等表演艺术家刻意退居幕后,倾力培养第四代内蒙古晋剧传承人。在他们的传帮带下,《巡城记》《武汉鼎》中大胆启用李宏伟等中青年演员挑大梁,不负众望。

  为了补充团队力量,该院近期又从山西招聘了5名中青年演员,唱念作打样样俱佳。

  “我们最新创作的现代抗战戏《高凤英》即将进入排练阶段,全部由中青年演员出演。”周胜利说,这部剧应该又是一部撼动人心的晋剧佳作。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晋剧 内蒙古 山西省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11-23 喜悦智行 301198 21.76
  • 11-23 洁雅股份 301108 57.27
  • 11-22 鼎阳科技 688112 46.6
  • 11-22 观想科技 301213 31.5
  • 11-22 芯导科技 688230 134.81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